







摘 要:目的:探索女性運動員產后恢復訓練的系統性體能康復訓練方案和監控方法,為女性運動員產后恢復訓練提供參考。方法: 以優秀女子柔道運動員于頌產后恢復訓練為例,從產后問題改善、傷病康復防治、體能恢復提高等三個方面制定為期18周的系統性體能康復訓練和監控記錄方案,并對其后續訓練比賽進行跟蹤服務保障。結果:通過18周系統性體能康復訓練,使運動員的產后問題和體能得到改善,傷病問題控制良好,上肢力量呈遞增式提高,下肢力量更加均衡,最終順利恢復實戰訓練并取得優異比賽成績。結論:產后運動員通過系統性體能康復訓練和監控,仍能取得優異成績,該產后恢復訓練方案對延長女性運動員運動壽命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女子柔道運動員;產后恢復訓練;體能康復;復合型團隊
中圖分類號:G88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4)03-0051-06
A Case Study of Postpartum Recovery Training for Elite Female Judo Athletes
XUAN Lei1, FU Deli1, TAN Xianhua2, WANG Zhengqin3,SUN Shengyue4,WEI Fuchao2
(1.Shandong Sports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Jinan 250102, Shandong, China; 2. Shandong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Jinan 250102, Shandong, China; 3. School of Sports and Health,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 Jinan 250102, Shandong, China; 4.Military Sports Training Center,Beijing 100072)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ystematic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rogram and monitoring method for the postpartum recovery training of female athlet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ostpartum recovery training of female athletes. Methods: Taking an elite female judo athlete's post-natal recovery training as an example, an 18-week systematic physical recovery training and monitoring record program was developed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improvement of post-natal problems,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jury and diseas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recovery, and the follow-up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was continuously tracked and guaranteed. Results: After 18 weeks of systematic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athlete's postpartum problems were solved and physical fitness was improved, the injury problems well controlled, the upper body strength progressively improved, and the lower body strength more balanced, and finally the actual combat training was successfully resumed and excellent competition results were achieved. Conclusion: Postpartum athletes can still achieve excellent results through systematic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monitoring, and the postpartum recovery training program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prolonging the sports life of female athletes.
Key words:female judo athletes; postpartum recovery training;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compound team
隨著對訓練競賽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入,運動員的職業生涯不斷延長,女性運動員在分娩后選擇復出,繼續在競技場上挑戰自我、追逐優異成績的情況越發常見[1]。女性運動員經過備孕、懷孕、分娩、哺乳等較長時間的停訓會導致運動素質的全面下降[2],并且女性產后還可能出現腹直肌分離現象[3]、盆底功能障礙[4]、產后抑郁[5]、體內激素水平波動[6]、養育子女等問題,這些問題會在身體形態、生理機能、運動素質、心理等多個方面對媽媽運動員復訓產生不利影響。
優秀柔道運動員于頌在分娩后第6個月選擇復出,本研究團隊整合體能訓練、醫療康復、生理生化、運動心理、運動營養等多個學科領域,根據女性運動員產后身體狀況及柔道項目特點,結合于頌個人意愿與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為期18周的體能康復訓練方案并對實施過程進行詳細監控記錄。在復合型保障團隊的努力和配合下,該運動員順利重返賽場并取得優異成績。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我國優秀女子運動員于頌產后恢復訓練方案和監控方法為研究對象。于頌在18歲時首次奪得國際比賽女子柔道+78 kg級金牌,之后多次在國際賽場奪得該項目金牌,2019年奪得世界柔道公開賽奧地利站金牌后,32歲的她選擇退役懷孕生子。產后復出后,于頌在2021年陜西全運會上出戰10場,取得9勝1負的戰績,獲得女子柔道+78 kg級個人賽銅牌并作為主力奪得柔道混合團體賽金牌(見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產后恢復訓練計劃
體能康復訓練開始于于頌產后6個月,根據體能訓練金字塔模型[7]將訓練劃分為三個階段:(1)基礎恢復期,著重解決產后問題以及陳舊傷病問題,為基礎體能訓練做準備,用時6周;(2)綜合提高期,著重提高基礎體能和逐步恢復專項力量,為參加專項訓練做準備,用時12周;(3)重返賽場期,著重提高體能儲備和專項能力,防控傷病,復訓第18周后的訓練均在復合型團隊指導和監控下完成。
(1)基礎恢復階段
基礎恢復階段主要圍繞評估測試結果和新陳傷病情況制定訓練方案,訓練目的為改善產后功能障礙,提高心肺功能、關節靈活性,增強上下肢及核心軀干部位的穩定性和力量。訓練內容具體包括:呼吸訓練、腹橫肌訓練、提肛運動、靜力性核心抗干擾訓練、髖關節內收訓練、平板支撐、臀橋、頸部彈力帶靜力性訓練等產后康復訓練,解決產后功能障礙和核心穩定性問題;使用橢圓儀、功率自行車等恢復提高有氧能力;使用彈力帶、震顫棒、無軌跡氣動訓練器、杠鈴等器械恢復上下肢肌力與穩定性;安排貓和駱駝式練習、胸椎旋轉練習、肩和髖關節動態拉伸、課后靜態拉伸等練習改善靈活性。根據于頌身體恢復情況及各項指標,將訓練負荷量及負荷強度(負重)控制在40%~60%,以不出現明顯疲勞及傷病疼痛為標準,產后康復和靈活性練習5~6次/周、有氧練習2~4次/周,肌力與穩定練習4~5次/周。
(2)綜合提高階段
綜合提高階段訓練目的為全面提高身體基礎能力及整體協調發力能力、提高心肺功能、糾正強化薄弱易傷部位。訓練內容具體包括:利用瑞士球、keiser氣動訓練器、TRX懸吊、平衡墊等器械,安排軀干各方向及旋轉靜態動態抗阻、髖關節內收外展等練習提高核心功能;安排臥推、仰臥引體、站姿推胸、跪姿劃船提高上肢推、拉能力;安排硬拉、蹲起、仰臥挺髖等練習提高下肢穩定、發力能力;安排杠鈴提拉、壺鈴甩擺、推/拉雪橇等練習提高全身整體運動功能;采用循環組合訓練提高無氧能力。本階段訓練負荷量及負荷強度(負重)控制在60%~80%、核心功能5~6次/周、無氧練習2~3次/周,肌力與穩定練習4~5次/周。
(3)重返賽場階段
此階段開始逐步增加專項訓練,由體能訓練為主過渡到專項訓練為主。體能訓練方面要結合專項特點制定訓練項目,并根據墊上訓練逐步增多,適當調整體能訓練強度,輔助進行薄弱易傷部位糾正強化訓練。墊上訓練計劃由教練組制定實施,計劃進行兩周的適應性專項技術訓練,以打扖投扖為主,兩周后開始對抗訓練,對抗強度從30%逐步提高到80%,提高專項技術使用能力。體能訓練訓練內容除繼續采用綜合提高階段項目外,增加利用爬帶、皮條、托盤、布人等專項器械訓練和雙人配合訓練等方式增強專項力量。本階段訓練負荷量及負荷強度(負重)控制在60%~90%,核心功能3~4次/周、無氧練習1~2次/周,肌力與穩定練習3~4次/周。
1.2.2 測 試
于頌此次復出主要面臨產后功能障礙、陳舊傷病影響、體能衰退失衡三個方面的問題。
基礎恢復階段主要對產后功能和傷病情況進行評估,包括腹直肌分離、盆底功能障礙、產后心理問題、核心穩定能力、雙下肢陳舊傷病康復評估。腹直肌分離測試[5]為臨床常用測試方法,約2周進行一次至恢復正常水平(<2指),記錄腹肌發力時中間能插入的手指數目和距離;盆底功能評估采用臨床常用的盆底障礙影響簡易問卷-7(PFIQ-7)[8],此問卷可評估受試者的膀胱、腸道或者陰道對日常生活、人際關系或者個人情緒的影響,評估約2周進行一次,至恢復到對訓練無影響為止;產后心理狀況評估約4周一次,采用美國學者編的SDS抑郁自評量表[5]評估受試者個人情緒狀態,此表使用簡單方便,應用較為廣泛;核心穩定能力受產后功能障礙影響較大,同時也與運動表現關系密切,因此測試約3周進行一次至重返賽場階段開始,記錄在下肢固定、軀干水平懸空時,俯臥位背肌和仰臥位腹肌維持身體水平的時間。雙下肢陳舊傷病康復情況約6周進行一次測試,從復訓開始至基本保證正常訓練,記錄雙膝關節等速屈伸力量和髖關節內收外展等長力量。
綜合提高階段主要對體能恢復情況進行監測評估,包括身體成分、身體機能指標、力量測試。身體成分和身體機能指標測試約4周進行一次,從復訓開始至重返賽場階段初期,記錄體重、體脂百分比、骨骼肌、體脂肪、BMI、血常規、肌酸激酶、尿素氮、睪酮、皮質醇、鐵蛋白、血脂等數據變化情況,以便于監測運動量、訓練強度以及身體狀態情況。力量測試約4周進行一次,從復訓開始至重返賽場階段初期,結合柔道項目特點,以及于頌體重大、哺乳期、下肢傷病較復雜的情況,與教練組商議后決定測試俯臥撐、臥推、屈膝仰臥引體等項目。
重返賽場階段,于頌能夠正常跟隊訓練并順利完成訓練計劃和比賽任務,達到本研究目的,因此復合型團隊繼續為于頌提供指導保障,測試與監控交由運動隊整體統一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身體成分和身體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
于頌產后恢復訓練階段的身體成分測試指標中,體重和體脂重量逐步下降、骨骼肌重量雖無明顯變化但比重逐漸增長,表明其身體素質逐步改善,可適應更大強度的訓練[9](見表2)。
身體機能指標方面,睪酮是促進體內蛋白質及能源物質合成代謝的重要激素,與運動員的競技狀態和運動成績密切相關,是監測運動負荷與機體狀態的常用指標[10],女性運動員適宜區間為10~75 ng/dl。于頌懷孕前雄激素最低值為50 ng/dl左右,因受孕、產、育因素的影響復訓前生化測試睪酮27.58 ng/dl,低于其孕前最低水平。經過4周的基礎恢復階段訓練,第二次采樣睪酮32.47 ng/dl,比首次采樣提高了17.7%,說明體能訓練對睪酮有一定的刺激提升作用。第三次采樣相較第二次的結果略有降低,考慮到第三次采樣肌酸激酶較高,說明前4周的綜合提高階段訓練對機體刺激較深刻,出現身體疲勞現象。第四次采樣相較之前又有新提高,但與孕前指標水平仍有差距。第五次采樣的睪酮值為75.15 ng/dl,相較之前測試有了大幅提高,前四次采樣于頌局處于哺乳期,第五次采樣前約六周于頌停止哺乳,考慮哺乳可能對女性運動員的睪酮激素水平提高有較大影響。血脂是維持人體生理機能的重要物質,孕產婦因激素水平變化與飲食結構問題,易于出現血脂異常情況[11]。于頌自復訓以來五次采樣測試血脂水平均偏高,其中總膽固醇指標均在高位,甘油三酯指標逐步增高,低密度脂蛋白指標小幅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指標逐步降低。出現血脂異常變化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可能與孕產和哺乳導致激素變化有關,雌激素水平與血脂水平有一定關系,雌激素水平下降,會導致肝臟合成更多的膽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生育和停止哺乳均易導致雌激素水平下降;二是和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有關,哺乳期間為補充營養,可能會過多攝入脂類物質導致血脂升高;三是于頌屬于+78 kg級運動員,經體成分測試顯示其體脂指標較高,屬于肥胖型體質,易出現血脂水平偏高現象。肌酸激酶指標是監測運動員訓練強度的常用指標[10],當訓練強度大或出現急性損傷時,血清中肌酸激酶會顯著升高,運動員適宜區間為20~200 U/L,于頌血指標采樣均在周一進行,肌酸激酶指標能夠反映于頌上周訓練的強度大小與機體恢復情況,根據CK指標總體變化來說,本研究體能訓練計劃各階段訓練強度控制較好,能夠完成各階段性目標,適用于高齡產后運動員,但仍需注意密切監控疲勞程度,注重運動員身體恢復。血紅蛋白指標是反映運動員有氧能力的常用指標;皮質醇與機體分解代謝相關,也是一種壓力應激激素;尿素氮指標的高低與訓練量和疲勞恢復密切相關;鐵蛋白反應機體鐵儲備情況,女性特別是產后易于出現貧血情況,該指標對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有臨床意義,以上四種指標均在正常范圍[10](見表3)。
2.2 產后康復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
產后腹直肌分離現象(≥2指)和盆底功能障礙(FPFD)在孕產婦中較為常見,核心區肌肉無力、年齡、肥胖體質等是這兩個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3],這兩項產后問題位于核心區,會直接影響核心穩定性。于頌復訓前腹直肌測試[5]和盆底障礙影響簡易問卷[8]結果表明存在腹直肌分離現象和盆地功能障礙,同時復訓前核心能力測試成績低于正常水平,也印證了產后功能障礙的測試結果。研究表明當出現持續腹直肌分離現象和盆底功能障礙且不及時進行康復治療訓練時,這兩項產后問題很可能會長期存在[12],研究者普遍認為康復訓練與電刺激相結合是預防和治療腹直肌分離現象和盆底功能障礙的首選非手術方案[13]。通過6周針對性訓練與產后康復治療,于頌腹直肌分離現象逐步消失,盆底障礙有所緩解(見表4),核心功能測試基本達到國家體能測試標準(見表5),能夠滿足正常訓練比賽需要。
孕產育期間激素水平變化及各類應激事件會對產婦心理產生較大影響,甚至會導致產后抑郁[6],于頌SDS抑郁自評量表[5]評分自復出時至復訓后2個月得分均在高位(見表6),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有三重原因:一是產后體內激素變化導致易于心情煩躁;二是照顧家庭、哺育嬰兒等生活瑣事激發不良情緒;三是產后復出提高體能面臨諸多困難導致情緒低迷。針對以上問題,聯合保障團隊進行了許多有益嘗試,在生活上為于頌提供最大便利,在訓練上以于頌生活日程來安排訓練時間,在心理上邀請專家為于頌進行疏導。經過對癥處理,在復訓后第三個月于頌量表評分開始降低,心情逐漸轉好,沒有對隨后訓練比賽中產生不良影響。
2.3 傷病情況測試結果的變化情況
于頌下肢存在較復雜的傷病,雙側膝關節勞損、左膝前叉術后,對訓練和比賽有一定影響。研究表明,股四頭肌與腘繩肌的絕對力量與力量比例對膝關節的傷病預防有較大影響[14];同時有證據表明髖關節外展力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下肢穩定性[15],尤其是對柔道項目這種需要單腿支撐發力的項目更為重要;而髖關節內收力量也被部分研究證實可以改善盆底功能、提高核心穩定性[16],可適用于存在產后功能障礙的人群。經過3個月的恢復訓練,對比第一次和第三次測試結果可以看出,于頌左側膝關節伸、屈肌力均有較明顯提高,雙側屈、伸力量比例更加平衡;對比第一次與第二次測試結果可以看出,于頌右側膝關節伸肌力均有較明顯提高,屈肌力略提高;于頌髖內收、外展力量有較大提高,且雙側力量差距均有減小,內收肌肌力的提高同樣佐證了盆底功能的恢復。隨運動負荷增加,傷病問題也反復出現,對訓練有一定影響,導致下肢等速測試結果存在波動性,表現為第二次左膝關節屈力量略下降、第三次測試右側下肢肌力出現下降。具體測試結果見表7。
2.4 力量測試結果的變化情況
通過恢復訓練,于頌的屈膝仰臥引體、俯臥撐、臥推三項測試結果呈遞增式提高。屈膝仰臥引體由最初的無法完成提高至20次;俯臥撐由最初的無法完成提高至22次,第三次測試較第二次測試提升幅度不明顯是由于腕關節疼痛原因所致;臥推由最初的40 kg提高至105 kg,超過于頌孕前90 kg最好成績。具體測試結果見表8。
3 討 論
3.1 孕產育對專業運動員體能恢復的影響
3.1.1 孕產育對競技能力表現的影響
腹直肌分離和盆底功能障礙會對核心功能產生直接影響。腹直肌分離現象常見導致腰背酸痛,還會使產婦腹肌無力、小腹突出、重心前移,出現骨盆前傾、腰椎曲度變化、脊柱應力改變等一系列變化,嚴重影響核心力量與穩定功能。盆底功能障礙會導致盆底肌無力、腹內壓不足、壓力性尿失禁等變化[17],影響正常生活、訓練,同樣會嚴重影響核心力量與穩定功能。對于女性運動員來說,較好的身體素質與運動習慣會降低產后問題的發生率,并改善其預后效果[18],但較大年齡、肥胖體質仍是女性運動員出現此兩項產后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當出現持續腹直肌分離現象和盆底功能障礙且不及時進行康復治療訓練時,這兩項產后問題很難自我修復。于頌屬于高齡產婦,且體重較大,屬于肥胖體質,產后未進行腹直肌和盆底功能障礙治療干預,導致產后6個月仍存在問題,因此在基礎恢復階段將產后康復訓練放在優先位置。本次研究表明,為期6周的呼吸訓練、核心穩定性訓練、髖內收肌訓練等訓練方式配合電刺激理療是改善女性運動員產后腹直肌分離現象和盆底功能障礙的有效手段。
女性妊娠會導致一系列解剖學和生理學上的變化,包括人體的骨骼肌肉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溫度調節等會產生相應的適應性改變,大部分變化會在產后1~2個月內逐漸恢復,但某些影響會受哺乳影響延續更長的時間[19],在制定訓練計劃時應該考慮這些變化。于頌復出時為產后6個月并在哺乳期間,復訓10周內運動刺激睪酮水平提高緩慢,這可能是由孕產及哺乳導致,同時較低的睪酮水平可能會導致較低的肌肉代謝水平[20];復訓期間,血脂水平始終在較高位,這可能是由于哺乳期飲食結構改變和生產、斷奶引起的體內雌激素水平突然降低導致,雌激素的降低同時會對肌纖維的增長、力量提高和肌肉彈性有一定的影響[21];作為媽媽運動員應當更加注意在訓練期間保持水分充足[19]。
孕產育期間激素水平變化及各類應激事件會對產婦心理產生較大影響,甚至會導致產后抑郁,進而影響正常訓練比賽。孕產導致體能恢復困難、顧家還是顧訓練、如何養育子女等問題極易造成女性運動員心理煩躁進而產生不良情緒。針對這類心理問題,需由專業心理輔導人員進行疏導,對運動員心理狀態和產生原因分別進行干預,減輕其負性情緒、去除其問題根源,雙管齊下提高其應對水平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3.1.2 孕產育對系統訓練的影響
哺乳會對日常訓練產生一定影響,包括訓練的系統性和恢復的實效性。因哺乳緣故,女性運動員需要根據嬰兒作息時間來調整訓練時間,并且為保證乳汁質量需要在訓練前進行哺乳,導致訓練時間不固定,經常影響午晚間的餐食和休息。照顧嬰兒會影響女性運動員課后休息及晚間睡眠,導致其身體及心理疲勞,影響訓練的質量與效果,同時會增加受傷的可能性。產后短期及哺乳期間,女性運動員胸部無法受壓,這就需要對部分訓練項目和動作進行調整,比如臥拉替換為仰臥引體、專項訓練雙人打入推遲至停止哺乳后進行。
于頌孕產前已經過多年訓練,積累的陳舊性傷病較多較復雜,存在雙側膝關節勞損、左膝前叉術后、頸椎病、腰肌勞損、胸椎關節紊亂等傷病,同時其年齡較大,身體機能恢復能力較差,傷病和疲勞對其正常訓練有較大影響。于頌自懷孕停訓以來傷病逐步減消失,但復訓后隨著訓練負荷增加,陳舊傷病出現輕微反復,需要進行及時治療。于頌復訓后選擇繼續母乳哺乳,根據其個人意愿,需要避免部分治療手段,例如,哺乳期婦女對高頻理療存在輕微輻射的擔憂,對治療藥物在體內代謝影響哺乳的擔憂,應用手法治療時不能采取俯臥體位壓迫胸部等等。同樣母乳哺乳對運動恢復手段的使用產生了一定影響,例如,為哺乳無法服用營養品來調節機體激素水平和促進恢復,訓練時間的不固定會壓縮課后拉伸放松時間,無法使用熏蒸倉、超低溫冷倉、桑拿等設備促進身體恢復等等。治療手段與恢復手段的限制不利于傷病治療和身體機能提高,需要采用其他方式來替換不合適的項目以降低其負面影響。
3.2 體能訓練金字塔模型
體能訓練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可以分為三個層次[22]。首先,目前普遍認同的是靈活與穩定是體能訓練的基礎[7],是體能訓練的第一層次,正常的解剖結構與生理功能是完成動作的首要條件。因此在基礎恢復階段,根據產后功能測試、傷病評估的檢查結果,重點改善與平衡身體頸、肩、腰、髖等大關節的靈活與穩定,通過增強本體感覺、改善神經肌肉控制來讓身體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和技巧,恢復心肺功能以滿足后續訓練的需要。體能訓練的第二個層次為基礎力量訓練,在綜合提高階段,通過力量耐力訓練、增肌訓練、最大力量訓練為力量、速度、靈敏、耐力、柔韌五大運動素質打好基礎,同時增強無氧代謝能力,為下一步爆發力訓練做準備。體能訓練的第三個層次為爆發力訓練,在重返賽場階段,通過更加貼近運動專項的訓練內容,以高速低負荷或低速高負荷的形式進行訓練來增加肌肉收縮力量和速度,同時合理安排心肺功能鍛煉以滿足體能訓練及實戰對抗的需要。
3.3 構建復合型保障團隊助力運動員產后恢復
于頌產后復出需主要解決的問題為產后功能障礙、陳舊傷病影響、體能衰退失衡這三方面問題,針對這三個方面問題,組建了由教練員、醫師、康復師、體能教練、科研人員、后勤保障人員組成的復合型保障團隊,制定了涵蓋體能訓練、醫療康復、生理生化、運動心理、運動營養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復訓方案,團隊成員圍繞于頌產后復出順利參賽并取得成績這一目標,分工明確、責任明晰、定期交流、配合順暢,運用專業理論與高新科技助力其重返賽場。
產后復出復合型保障團隊與常見的運動隊復合型教練團隊有所不同。首先是根據不同階段解決問題側重點不同,團隊主體不同,在基礎恢復階段是以在醫師指導下的康復師為主體,在綜合提高階段是以體能教練為主體,在重返賽場階段是為以教練員為主體。其次產后復出對聯合保障團隊提出了更多更專業的保障需求,如解決產后常見疾病、疏導產后心理問題、補充產后飲食營養、恢復產后身體機能等。最后產后復出需要復合型保障團隊解決的不僅僅是生理上、訓練上的問題,但更需要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支持,包括降低子女養育問題對運動員個人的影響、加強訓練治療恢復的系統性、整合調動資源保障產后恢復等來幫助其重返賽場。
4 總 結
于頌在產后復訓過程中,復合型保障團隊依據“體能訓練金字塔”模型制定科學系統的復訓方案,經過體能訓練、醫療康復、機能監控、心理輔導和營養指導等保障支持,其身體機能恢復情況良好,產后問題得到解決,傷病問題基本可控,運動素質逐步恢復提高,可以滿足正常訓練及比賽需要,但由于缺少于頌復訓前的體能數據進行參考和對比,無法量化體能恢復的程度。于頌經過恢復訓練重返賽場后,在2021年陜西全運會取得女子柔道78 kg以上級銅牌,并作為團體主力取得柔道混合團體金牌。本研究中系統性體能康復訓練方案尤其是產后康復方案、體能訓練安排,以及生化指標監控可為今后其他項目女子運動員產后恢復訓練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王俊涵.優秀“媽媽級”職業網球選手技戰術特征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21.
[2]陳亮.高水平運動員非傷病訓練中斷的應對策略[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0,36(4):95-105.
[3]謝亮,魏海棠,楊珺,等.產后腹直肌分離臨床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2021,36(2):125-128.
[4]侯琳,商敏.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刊,2022,57(2):145-148.
[5]時婷婷.產后婦女盆底功能、腹直肌損傷情況及其與產后抑郁狀態關系[D].濟南:山東大學,2021.
[6]劉學,李玲,朱永紅.產后應激事件對產后抑郁癥患者神經內分泌功能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10):62-64.
[7]王梁.青少年男子籃球運動員功能性體能訓練的實證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8.
[8]ZHUL,YU S,XU T,et al.Chinese valida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J].Menopause,2011,18(9):1030-1033.
[9]ISHIDAAI,TRAVIS S,KYLE,et al.Association of body composition with strength and power in collegiate soccer players[J].Medicine amp; Science in Sports amp; Exercise,2021,53(8):42-42.
[10]肖瑤,李姣,鮑善軍.摔跤運動員生理生化運動監控作用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20,41(4):47-50,71.
[11]郭佳.妊娠期血脂水平變化與HDP及其產后一年血脂水平的關系[D].唐山:華北理工大學,2019.
[12]SPERSTAD JB,TENNFJORD M K,HILDE G,et al.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during pregnancy and 12 months after childbirth: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report of lumbopelvic pain[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6,50(17):1092-1096.
[13]AGATA,MICHALSKA,WOJCIECH,et al.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a review of treatment methods[J].Ginekologia Polska,2018,89(2):97-101.
[14]韓煒,魏夫超.優秀男子柔道運動員膝關節后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體能訓練個案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8,34(5):86-92,119.
[15]徐海.髖外展肌力訓練對大學生動態膝外翻者下肢穩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響[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9.
[16]REIMAN MP,WEISBACH P C,GLYNN P E.The hips influence on low back pain:a distal link to a proximal problem[J].Journal of Sport Rehabilitation,2009,18(1):24.
[17]王雪玲.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儀聯合康復護理在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產婦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15):204-206.
[18]CORVINOA,ROSA D,SBORDONE C.Diastasis of rectus abdominis muscles:patterns of anatomical variation as demonstrated by ultrasound[J].Polish Journal of Radiology,2019(84):e542-e548.
[19]肖笛,賀芳.2020年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懷孕期間及產后期間的體能活動及運動》解讀[J].實用婦產科雜志,2021,37(11):825-828.
[20]ERICA SARCHIELLI,PAOLO COMEGLIO,SANDRA FILIPPI,et al.Testosterone improves muscle fiber asset and exercise performance in a metabolic syndrome model[J].The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2020,245(2):259-279.
[21]王陪,楊振軍.雌激素的相關研究進展[J].承德醫學院學報,2009,26(1):68-70.
[22]M CLARK,B SUTTON,S LUCETT.NASM essentials of sports performance training[M].Philadelphia:Wolters Kluwer Health/Lippincott Williams amp; Wilkins,2020:11-13,40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