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關注度的提升,中學階段的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當心理健康教育與數學學科教學相結合時,這種跨學科的融合能夠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面成長,并幫助學生構建積極的學習態度。文章深入探討了心理健康教育與中學數學學科教學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旨在為教育工作者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與數學學科教學融合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中學數學;學科融合
在當前的教育領域,隨著學生心理問題的日益凸顯,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特別是在數學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的數學焦慮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數學學科教學中,不僅能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中學數學學科教學融合的重要性
(一)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中學數學學科教學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學生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教育模式不僅促進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強化了學生面對問題時的心理素質,如耐心、決斷力與恒心,這些都是解決數學問題不可或缺的。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常遇到復雜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有助于他們構建積極心態,面對困難時保持冷靜,并在探索解決方案時更加自信。此外,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為學生提供了穩定的情感基礎,使其在遇到挫折時能有效管理情緒,進而在面對復雜問題時采取靈活多變的策略,展現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不僅限于數學學科,還能跨越其他學科界限,為學生日后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二)緩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焦慮
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數學教學融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學習支持。學生將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并有效地調節焦慮感。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可以掌握更多應對學習壓力的技巧,這不僅直接減輕了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的焦慮,還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面對數學挑戰時的自信心。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還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使教師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從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更適宜的教學策略,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更積極、更受鼓勵的學習環境。這種教育模式不僅有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還對其未來面對挑戰時保持積極心態、建立良好心理健康具有長遠影響,凸顯了心理健康教育與數學教學融合在培養健全個體中的關鍵作用。
(三)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數學教學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后,不僅聚焦于解題技巧的培養,還強調通過團隊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這一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共同討論數學問題、分享解題思路,從而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將學會如何傾聽他人觀點、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妥善處理小組內的意見分歧,這些技能在團隊協作中至關重要。同時,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團隊協作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壓力,并教授他們有效地進行情緒調節與壓力管理,確保團隊合作能在積極、健康的氛圍中進行。此外,學生通過團隊協作解決數學問題的經歷將讓他們感受到集體成就的喜悅,這不僅會增強他們的團隊歸屬感,還會提升他們對數學學科的興趣。長遠看來,這種培養模式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極為有益,為他們成為能夠有效協作的社會成員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準備。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中學數學學科教學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數學學科教學的實踐存在差異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滲透,需要教師不僅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還需擁有敏銳的教育洞察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這兩方面往往難以做到充分準備。尤其是數學教師,他們在數學知識領域內可能造詣深厚,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實踐經驗卻相對欠缺。此外,現行的教學評價體系與教育政策更傾向于考量學術成績,而非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這導致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難以平衡好學科知識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在面臨教學壓力和有限資源的情況下,教師可能更傾向于重點傳授數學知識,從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同時,心理健康教育與數學學科在教學方法上存在顯著差異,這無疑增加了二者融合的復雜性。數學教學強調邏輯性、嚴謹性和正確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更關注情感的認同、對個體差異的尊重和心理適應的過程。這種本質上的差異,導致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如何將兩者有效結合成為一道難題。
(二)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不足
當前,數學教師主要聚焦數學知識和教學方法,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相關知識。這導致教師難以識別學生的心理問題,難以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即使意識到其重要性,也因專業訓練不足而難以實施。教育體系在心理健康方面投入不足,限制教師能力提升。教育管理部門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影響教師整合能力。這不僅限制其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也影響教師職業發展,削弱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的培養。
(三)學生缺乏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動機
在心理健康教育與中學數學學科教學融合的進程中,學生普遍缺乏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動機,這源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在當前教育環境中,學生通常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學科成績上,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學計劃中往往不是核心課程,學生可能認為參與心理健康活動對提升學科成績無直接幫助,因此不夠重視。此外,中學生正處青春期,面臨身心快速發展等多重挑戰,可能不愿公開討論個人問題,擔心被同齡人誤解,從而對心理健康教育保持距離。加之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生未能充分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即便學校和教師嘗試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數學等學科教學中,也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這種低動機不僅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效果,還影響了教育融合的深度,阻礙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有效推廣,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難以在學生群體中廣泛認同。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中學數學學科教學融合的策略
(一)在中學數學課堂中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
在心理健康教育與中學數學教學融合的過程中,能調節學生不成熟心理及應對挑戰的情緒。教師應調整心態、樹立積極教育理念,創造和諧環境,促進學生心態穩定。積極氛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其人格的全面發展。教師應平和、積極地引領課堂,真誠地關懷學生,助其建立健康的學習心態,最終提升其學習質量。
舉例而言,在教授“不等關系”時,教師可分享趣味問題激發好奇心,通過數軸形象化概念,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分組討論鼓勵學生互學,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設計實際問題如優惠問題,應用知識增強自信。教師適時指導,確保學生體驗學習成就感;小組展示深化理解,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此設計旨在調適學生的心理狀態,引導其在積極的氛圍中學習和成長。
(二)在中學數學學習過程中減輕學生對題目的畏懼心理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顯著減輕學生對數學難題的畏懼感。學生面臨的挑戰通常源于其具象化思維和抽象概念理解能力的局限,這在處理復雜題目時尤為突出,易導致畏難和厭學情緒,阻礙其學習與個人發展。為應對此問題,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心理特征,設計貼近實際的教學情境,拉近數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其自信。
以教學“等腰三角形”為例,教師可設計情境讓學生發現其在建筑、藝術中的應用,認識其實際價值。首先,通過操作活動,如利用紙片制作等腰三角形,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性質。接著,教師介紹等腰三角形的關鍵性質,如底角相等、兩邊相等,并通過實例展示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隨后,教師可設置一系列圍繞等腰三角形的數學問題,由易到難引導學生探索解答,并鼓勵他們分享解題的思路和過程,增強課堂互動。為進一步提升學習參與度,可以組織“等腰三角形設計大賽”,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創意作品,并闡述其設計理念與數學原理。這樣不僅能深化學生對等腰三角形性質的理解,還能激發其創造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給予正向反饋,鼓勵學生進步,鞏固其自信,激發其學習熱情。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有效減輕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畏懼感,為其數學學習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在中學數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在中學數學教育中,通過小組合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對促進其心理健康大有裨益。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更加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確保小組活動能夠切實促進學生間的互助與成長。教師精心策劃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在合作中鍛煉學生的社交技能,加深相互間的理解,從而在心理上獲得支持,促進健康心態的塑造。
舉例而言,當教師教授“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時,可以設計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問題,如規劃公園中的路燈位置,以確保路燈對周圍區域的照明效果最佳。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為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路段進行規劃。在小組內,每個學生可以負責一部分工作,如一部分學生負責測量路段長度,另一部分學生則負責構造垂直平分線。教師應指導學生使用尺、圓規等工具來實際操作,學習如何構造垂直平分線。在操作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相互協助,共同解決操作中遇到的問題。
通過這一合作過程,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相關知識點,還能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地,教師可以組織小組間的競賽,看哪個小組能夠最快且最準確地完成路燈位置的規劃。這樣的競賽不僅能增添活動的趣味性,還能激發學生的團隊榮譽感。競賽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各小組分享其規劃方案,并通過互評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反思合作過程中的經驗,這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這類富有合作性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夠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進而在合作中不斷成長,促進個人和集體的共同發展。
(四)在中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增強學生的自我信念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難,教師的指導方式將對學生的自信心產生深遠影響。教師采取鼓勵、肯定的態度,而非批評和否定,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培養其面對困難時的積極態度。這種教育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樂觀的精神狀態下積極參與數學學習,進而在遇到難題時更加堅韌不拔,勇于嘗試和探索。
舉例而言,教師在教學“角平分線”時,可以先引入角平分線的基本概念,通過簡潔的定義解釋,讓學生初步了解角平分線。隨后,可以設置一個探究活動,讓學生使用直尺和圓規自己動手作圖,嘗試構造一個給定角的角平分線。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巡回指導,對學生的每一次嘗試給予積極的反饋,特別是對那些接近正確答案的嘗試,更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為進一步鞏固知識點,教師可以設計一項小組競賽活動。在有限的時間內,要求每個小組盡可能準確且迅速地完成多個角平分線的作圖任務。在活動中,教師應強調團隊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承擔測量、作圖、驗證結果等不同的角色,從而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顒拥淖詈?,每個小組應展示其作品,并解釋作圖過程、遇到的挑戰以及應對挑戰的方法。教師和學生共同對每個小組的作品進行評價,不僅要關注結果的正確性,還要關注團隊合作過程中的創新和互助精神。
通過以上的教學設計,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能夠深化對角平分線知識的理解,同時在教師的正向反饋和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在積極的學習氛圍中增強自我信念。這種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情感關懷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高淑玲.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探究[J]. 考試周刊,2020(75):47-48.
[2] 杜純. 中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 當代家庭教育,2019(28):95.
[3] 楊崇常. 農村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嘗試[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8(Z2):47-49.
[4] 梅虹. 潤物細無聲:淺談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 考試周刊,2014(0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