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帶領學生學習引導語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必經環節。當前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使用教學引導語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深入研究教學目標、全面整合教學內容、充分了解學生特點,強化教學引導語使用的實效性,提高初中生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 教學引導語;道德與法治課;初中生
一、教學引導語的內涵
教學引導語,即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的用語。這類引導語是教師在講解內容時采用的教學手段,旨在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同時明確教學目標并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其目標是通過精心設計的引導語,營造師生雙向互動的課堂氛圍,構建與教學內容相契合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學引導語在教學活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沒有引導語的課堂教學很難稱之為一節完整的知識新授課。
二、教學引導語的特征
(一)針對性
設計教學引導語的目的是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教學片段都應配備相應的引導語。盡管設計教學引導語的方法多種多樣,形式靈活多變,但最重要的是要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引導語時,應基于教學內容、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特點,采用不同的導入方法,并精心選擇適當的材料和引導語。如果僅僅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而脫離具體的教學內容,那么就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引導語的核心在于明確教學目標,這也是其針對性發揮作用的關鍵所在。
(二)新穎性
新穎性貴在一個“新”字,教學引導語要想“新”,內容就要不斷更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與時俱進的課程,教學內容要緊跟社會發展的變化。因此,教學引導語選用的內容必須隨著社會發展和道德與法治學習內容的發展不斷更新和調整,使教學引導語能夠符合學生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實際。
(三)簡潔性
一節課45分鐘,時間有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使用引導語時要堅持簡潔性,點燃學生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創造性。教師在使用引導語時,要時刻記住引導語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個“引子”,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本節課的重點,提高整個教學過程的講授進度。這就要求教師使用簡潔的語言,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從而完成教學任務,更好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學引導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問題
(一)教學引導語準備不充分
部分教師持有觀點,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引導語環節既消耗時間又對學生成績無顯著影響,因此將其視為非必要的教學步驟。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這種過度關注知識講解而忽視引導語設計的做法,實際上增加了課堂的單調性,進而削弱了教學效果。
舉例而言,某教師在講解《情緒面面觀》一課時,直接指示學生翻開課本第36頁,并直接點明學習內容為影響情緒的因素。然而,此時的學生可能還沉浸在課間休息的放松狀態中,部分學生動作遲緩地拿出課本,有的還在與同桌低聲交談。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有教師在講解“情緒的管理”時,直接以“今天我們來學習情感的管理,需要大家掌握以下幾個知識點……”作為開場。這種教學方式暴露出教師備課不充分,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省去了引導語環節,最終導致了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熱情不高以及教學效率低下的結果。
(二)教學引導語目標模糊
教師在使用引導語時,應根據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緊密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引導語,并挑選新穎的導入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的引導語,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促使他們有針對性地聽講,并明確學習目標。然而,部分教師使用的引導材料與教學內容相脫節,未能緊密貼合教學目標。
例如,某教師在講解八年級下冊《做負責任的人》一課時,首先向學生展示了兩則典型案例:第一則是“疫情下的中國”,設計的問題是:“為什么中國能夠控制疫情的蔓延?”第二則是“消防員的職責”,設計的問題是:“這個故事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在學生發表觀點后,教師進行總結并給出答案,然后結束引導語部分,講授今天的內容。但經過分析,這個教學引導語案例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教師展示的教學材料過多,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出明確的結論;其次,教師展示這兩則材料的初衷是希望學生理解并學會做一個勇于承擔責任的人。盡管學生通過分析材料都談到了責任,但僅涉及了責任的某一方面,且事例與事例之間、材料與教材內容之間并未形成有效的聯系。這樣的引導語雖然看似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引發他們的思考,但實際上僅是為了導入而導入,與教學內容關聯不大。這種做法不僅降低了教學質量,還可能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他們難以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反而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三)教學引導語脫離生活
部分教師思想觀念較為滯后,他們在設計引導語時難以確保內容生動有趣,因此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到乏味。此外,課堂引導語若脫離生活實際,便難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本身較為嚴肅,若教師不能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和學生的生活經歷,就更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引導語忽視學生需求
設計教學引導語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并調動學生主動尋求問題的答案。因此,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然而,部分教師存在過度關注自身主體地位的傾向,他們在設計教學引導語時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未能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此外,許多教師在設計引導語時,主要關注于教學任務是否完成,而較少考慮學生是否能真正掌握所講授的內容。設計教學引導語的初衷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果在設計環節就忽視了學生的需求,那么提高教學質量更是無從談起。
四、教學引導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策略
(一)及時更新教學理念,重視教學引導語
首先,堅持學生為本。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心并理解學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考慮到學生掌握知識水平的差異性。教師應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和關注的問題出發,了解學生的差異性,并據此針對性設計引導語。其次,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學科,因此教師應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去思考和解決社會現象。在設計引導語時,教師應提高自覺性,運用典型性案例來解釋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最后,堅持知識性與教育性相統一。這一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在設計引導語時,不僅要傳授知識和學問,還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人格教育,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深入研究教學目標,增強教學引導語的思考性
首先,教師需要加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和道德修養,助力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德育性極強的學科,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以幫助學生構建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觀念。設計教學引導語的初衷在于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進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學生價值觀的轉變。其次,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法治觀念,并培養他們關心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意識。新課程改革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致力于將學生培育成為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因此,在設計教學引導語時,教師應將學科知識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相結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尋求問題的答案,學會學習,并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教師在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的同時,還需創設合適的教學引導語。例如,在講授《我能行》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第一項活動可以圍繞“夸夸我能行”展開,范圍廣泛,涵蓋學習、日常生活、課外活動及特長等多個方面。在此活動中,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我能行”的經歷,特別是鼓勵那些自卑的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第二項活動則可以讓學生深入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我能行”的經歷,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分享諸如“勤奮努力,我能行;與同學和諧相處,我能行”等經歷。
(三)全面整合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引導語的目的性
首先,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整合。新課程改革倡導生活化教學理念,強調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相結合,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因此,教學引導語的設計應具有時效性,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疑難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講授《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課時,可以運用時政例子,如播放2022年冬奧會的相關視頻。視頻中可以展現運動員們的競技風采、苦干實干的精神以及實現國內高山滑雪和雪車雪橇國際高水平競賽場地“零的突破”的北京冬奧精神。隨后,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看到冬奧會,你們的心情如何?”學生可能會齊聲回答心情非常激動。這種激動正是學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是植根于心的民族精神。然后,教師可以引導說:“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一下本節課的內容——‘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樣的教學案例貼近社會和學生實際,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其次,根據學情整合教學內容。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還不夠成熟,社會經驗不足,法律意識相對薄弱,同時意志品質較低、抗壓能力較差。因此,教師要采取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例如,在講授《珍愛生命》一課時,可以播放一段關于抗擊新冠疫情的視頻。視頻中展示了各個崗位的工作者如何第一時間奔赴防控一線,他們無論是黨員還是普通居民,在這場“戰疫”中都扮演著“戰疫”工作者的角色,共同譜寫共克時艱的“戰疫”之歌,全力保障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播放完視頻后,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看完這段視頻,你們有什么感受呢?”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四)充分了解學生特點,強化教學引導語的有效性
初中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他們的獨立性和責任感逐漸增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應堅持用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學生,以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思想品德。但要使這種教育為學生所接受,必須在民主開放的氛圍中鼓勵學生建言獻策,并讓他們在實踐中檢驗所學,從而形成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首先,通過觀察學生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來深入了解他們。例如,在講授“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這一主題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入課程。教師可以設計兩個小品:一是小明和小剛在食堂浪費食物;二是李虎和趙立在午休時間大聲喧嘩。通過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小事,引導學生分析,從而得出“要想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內化知識,外化于行動。
其次,通過開展活動的方式進一步了解學生。例如,在講授“家庭關系的建立”知識點時,可以設計兩個活動。活動一,讓學生回想并寫下自己在家中發生的故事,并用一句話表達他們對家的理解。活動二,讓學生分享自己家庭的關系模式。通過這兩個活動,可以引出家庭關系的建立這一主題,并引導學生深入探討。
五、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應充分融合教育性和藝術性,準確把握教學理念,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并深入了解學生的特點來設計引導語。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而引發他們探索知識的渴望,并培養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 孫亞蓮. 精心設計課前導語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J]. 新智慧,2019(16):71-72.
[4] 黃向莉. 利用導語,增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J]. 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0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