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是指勞動課程的目標、內容、教學和評價等協同一致、整體推進的過程,它能有效解決課程實施中教學要素的“落差”問題,其實踐要義在于制訂課程目標、開展育人教學實踐、評價驅動目標達成等。教師構建勞動課程勞有所問、勞有所探、勞有所行、勞有所獲、勞有所創五個關鍵環節,是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實踐路徑。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素質教育;勞動課程
一、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的意義向度
基于勞動課程標準,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是指,勞動課程的目標、內容、教學和評價等協同一致、整體推進的過程,它能有效解決課程實施中教學要素的“落差”問題,是開展勞動課程達成育人目標的重要路徑。無論從課程視角,還是從教學視角來看,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的意義都在于以培養中小學生的勞動核心素養為中心,在勞動教學實踐中準確落實教學要素,解決課程實施的“落差”問題;同時將“教學評”的實踐指向與課程、課堂的目標意義進行有機融合,以具體的勞動素養目標驅動課程教學變革,強化目標導向與評價監測,實現教與學、評與學、評與教的有效轉化。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既要求教師處理好教、學、評之間的關系,又要求教師將課程目標作為教學中心,其實踐要義在于制訂課程目標、開展育人教學實踐、評價驅動目標達成等。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制訂指向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
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的核心是教育目標,無論是勞動課程目標還是勞動課堂教學目標,都是勞動核心素養導向的育人目標,因此立足實際,做好目標的建構與轉化,是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基礎。勞動課程標準提出的正確勞動觀念、必備勞動能力,良好的勞動習慣、勞動品質、勞動精神等勞動核心素養,是勞動課程目標建構的重要基礎,為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支撐。課堂視角要從勞動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依據學情和教學內容確立可操作、可測量和可實現的教學目標,也就是可以預測的學業質量、學業內容和素養表現。在確立教學目標時,教師要關注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目標,對學生的期望要切合實際表現和可接受的標準,同時兼顧學生的年齡、身心發展規律等,分學段建立教學目標。因此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要將目標引領做到有的放矢、有據可依,這樣才能在教學內容和素養要求方面落實學生發展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
(二)圍繞課程目標開展教學實踐
減少勞動課程實施的差異,關鍵要圍繞素養目標,從勞動課程的課程設計入手,制訂“教學評一致性”的課程方案,并組織“教學評一致性”、達成素養目標的教學實踐。教師在勞動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有的偏重勞動技能教學,忽視或弱化勞動觀念、勞動習慣與品質、勞動精神的素養生成;有的將勞動課程等同綜合實踐課程、校本課程;有的還同美術等學科課程混為一體;有的以示范操作、教授灌輸為主,忽視學生立場的轉向。這些現象阻礙了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在勞動教學實踐中的實現,因而無法撬動課堂教學的深度變革。
圍繞課程目標開展“教學評一致性”的勞動教學實踐,不僅要讓學生主動動手進行勞動實踐,還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分享評價等促進自主建構和素養的生成,因此“教學評一致性”勞動教學實踐的關鍵之一,是秉承素養導向,圍繞勞動課程目標,預設教學過程;關鍵之二是立足學生立場,將評價任務前置,讓勞動素養評價隨時發生,讓勞動素養實時可見、隨時展現;關鍵之三是通過勞動分享、勞動反思和勞動改進的邏輯關聯,讓學生談體會、談收獲,或反思、優化,實現勞動核心素養的生成,進而促進勞動課程教學的深度變革。
(三)課程評價驅動素養目標達成
勞動課程教學的思維范式應從“教—學”轉向為“課程—教學”,也就是從應然的“教師教”轉向為實然的“學生學”。“學生學”的核心在于評價其是否成長發展,是否生成素養,評價是學生成為“完整的人”的驅動力。因此勞動評價就是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的關鍵要素,評價驅動素養目標達成是落實勞動課程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踐旨趣。勞動課程評價以素養表現為內容,對教學過程、勞動實踐各個環節等勞動表現進行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以及增值性評價。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勞動素養的達成,還關注教學設計與決策,通過評價獲取學生在勞動實踐過程中的教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反饋來調整教學實踐,保證“教學評一致性”的穩定有效。
二、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實踐路徑
一切真實的教育都直接或間接發生在實踐場域中,經由實踐、為了實踐、屬于實踐。中小學勞動課程實施的宗旨并非勞動知識或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勞動實踐活動,真實體驗勞動過程中的感受,獲得真切的勞動情感,尊重勞動、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從而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樹立勤勞節儉、創新奮進的勞動精神。勞動課程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以任務群為基本單元構建課程內容,基于“教學評一致性”構建勞動課程“五環”教學策略,即勞有所問、勞有所探、勞有所行、勞有所獲、勞有所創五個關鍵環節,以真實有效地提升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勞動課程“五環”教學實踐路徑如下:
(一)勞有所問:聯系學生真實生活世界,引發學生提出勞動問題
教師立足學生的生活創設情境,關聯現實生活,引導學生提出與課程目標相關的勞動問題,從而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勞動實踐。勞動課程教學評一致性要以學生立場的自然、社會和自我的生活世界為存在意義,引導學生在勞動情境中感受樂趣,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在思考、探究、實踐中激發勞動熱情。
如小學低年段“疊衣服”的情境創設,教師先出示漫畫《丁丁的煩惱》,以漫畫情境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思考四個問題:“發生了什么?丁丁的煩惱是什么?怎樣幫幫他?養成整理衣服的習慣有什么好處?”四個問題螺旋遞進,引導學生圍繞勞動習慣的養成進行深入思考,為課程目標的實現創設問題導向,同時為評價勞動習慣的素養目標埋下了伏筆。因此創設情境、引導問題,為勞動課程的“教學評一致性”創設了必要條件。
(二)勞有所探:從學生主體地位出發,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勞動探究
“教學評一致性”的勞動探究以學生自主建構為中心,通過嘗試探究勞動過程的方法和步驟,倡導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悟”,實現在自主探究實踐中的發現、創新,培養學生的態度責任、合作精神、創新精神等勞動精神和動手實踐的勞動能力。勞動探究要通過觀察、討論、對比、關聯和抽象等實踐來探究方法或步驟,讓學生通過勞動思維形成對勞動過程的理解,并將勞動知識與素養關聯生活實際。在“教學評一致性”的勞動實踐中,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觀察和思考,加深對勞動認知及實踐的理解和掌握,不僅可以發現勞動實踐背后的原理和規律,還可以積累勞動實踐經驗、體驗勞動探究樂趣,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評一致性”的勞動探究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摒棄了灌輸知識和方法的教學理念,幫助學生主動建構與生成素養。
(三)勞有所行:聚焦主動動手實踐,促進問題解決與素養提升
“教學評一致性”的勞動實踐要求學生主動動手進行實踐操作,并在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過程和解決問題是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和提升素養的過程。勞動實踐既是勞動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勞動素養的外在表現,勞動行為自覺是勞動素養的核心目標,具有較強的實踐自覺特征。“教學評一致性”的勞動實踐,需要教師讓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首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或發現問題,從而積極主動學習、探究;其次,探究前,學生分析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方案,在勞動實踐過程中進行思考分析、驗證等,探究后,反思和優化問題解決的過程或結論。
“教學評一致性”的勞動實踐過程是勞動技能提升的過程,勞動技能是具身化勞動素養的基本內容,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勞動必備的勞動知識和能力。從生命的視角,可分為生存技能、生產技能和交往技能。基本生存技能是為了滿足人基本的生活需要,即維持生命存在、發展體力智力、豐富審美情感等勞動能力;生產技能是體驗勞動創造、生成勞動產品的外化于物的勞動能力;交往技能則是與他人、與社會的勞動參與、消費、服務的勞動能力。這些勞動技能關乎學生未來的生活質量、生產創造能力以及人生幸福,學生必須通過身體體驗和操練來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勞動實踐過程是勞動課程實踐的關鍵環節,是勤動手、愛實踐、樂創造的過程,需要中小學生親歷實踐、動手操作、接受鍛煉、出力流汗。這個過程不僅是體驗、操練的過程,更是問題解決、磨煉意志、升華情感的過程。
(四)勞有所獲:圍繞學生動手實踐過程,分享評價勞動收獲
“教學評一致性”的勞動評價采取自評、互評和師評等方式,從勞動素養的四個方面進行評價,并收獲勞動感悟。“教學評一致性”的勞動評價以勞動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實施中學生的素養表現進行過程性的增值評價,是“教學評一致性”的關鍵支點。具體而言,該評價主要從勞動素養的四個方面,對學生的課程實踐進行全面評價,建立過程評估細則。教師根據課程實施情況,針對勞動課程教學實踐的主要環節,建立過程性評估細則,重點關注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實踐和素養生成等過程中的投入表現,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師評,引導學生反思、激勵學生,讓學生充分體驗勞動實踐的樂趣。如小學低年段“疊衣服”的勞動實踐中,學生疊好衣服后,還要根據導學單表格中的評價內容進行自評和他評,根據勞動情況,將小花分別涂上紅色。
“教學評一致性”的勞動評價還要把握、分享勞動收獲的過程,讓學生反思勞動過程,體悟勞動過程中的收獲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從勞動素養四個維度建立起體悟勞動的評價價值。如“疊衣服”的勞有所獲過程如下:
師:“現在我們來采訪一下同學,通過疊衣服比賽,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
生1:“疊襯衫時,我沒有系扣子,所以衣服就散了。我明白了疊衣服要做好準備,不能著急,要認真仔細。”
生2:“我明白了疊衣服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但是要做好這件事還是要不斷練習,才能更熟練。”
生3:“我知道了疊衣服的步驟,還發現疊衣服時,要邊疊邊整理,這樣疊出來的衣服才既平整又美觀。”
生4:“我明白了要熱愛勞動,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個愛勞動的孩子。”
(五)勞有所創:聚焦勞動課題的內涵與外延,進行空間和場域勞動拓展
“教學評一致性”,將勞動課題由內涵到外延、由課內到課外、由校內到校外進行勞動創新拓展,特別是家務勞動、社區勞動和創新勞動等方面的延伸拓展。勞動課程實施不是在校內進行勞動教學就可以使學生生成素養,需要家校社協同育人,做到持續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進而形成自覺的勞動習慣和品質。“教學評一致性”的勞動拓展,不僅是將勞動實踐進行拓展,還需將勞動評價拓展到家庭等校外場域,真正將勞動素養的生成落實到“家校社”的廣闊勞動空間,促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勞動體驗。
三、結語
中小學“教學評一致性”的勞動課程教學策略,旨在解決勞動課程教學要素的“落差”問題,這既橫向解決了勞動課程目標預設與達成、勞動教學的實踐過程與結果、勞動素養的刻畫與生成、勞動評價的表現與增值等方面的不平衡,又縱向解決了真實生活勞動情境中的問題與創新、勞動實踐及拓展中的情感與意志等方面的深層痛點,使勞動課程的實施呈現出整體有機的協作,凸顯了培養勞動素養的向心力,增強了勞動課程教學的張力,形成了課程育人的合力。
參考文獻:
[1]" 崔允漷. 教-學-評一致性: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之關鍵[J]. 中國基礎教育,2024(01):18-22.
[2]" 崔國立. “教學評一致性”課堂的三個關鍵環節[J]. 中國教育學刊,2024(01):106.
[3]" 李緒明. 生命發展視域下中小學勞動課程校本化建構與實施[J]. 中小學教材教學,2022(05):29-34.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