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時代的進步中,人們對教育事業的關注不斷增加,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因此,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既要積累必要的歷史知識,又要通過歷史知識探求其中的人文元素。基于此歷史教學目標,如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進行家國情懷的培養,成為教育工作者一個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家國情懷;歷史文化
在當今社會,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已成為中小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初中歷史是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它肩負著引導青少年正確理解歷史,培養他們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職責。在愛國主義情感和思想的影響下,在當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家國情懷”已經成為一個值得重視與發展的教育議題,也是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文章將探究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方式,旨在為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供參考。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意義
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歷史文化中包含眾多優秀的思想,例如儒家思想不僅包含了仁愛思想,還包含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升,個人也有了更多展示自身價值的機會,所以在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助于學生充分了解個人命運和家國的關系,在接受歷史文化熏陶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將愛國主義情懷融入血液中,在傳承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自身的價值與追求。
其二,學習歷史人物的優良品質。正面而積極的歷史人物形象在為學生提供價值引領方面有著積極意義,蘇武、岳飛等歷史人物的生平經歷、價值觀念不僅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還能為當代初中生思想觀念的形成提供引導。例如,岳飛展現的精忠報國的家國情懷,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可引入這一歷史人物的正面事跡,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還能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完善自身的思想與人格。
其三,適應現代化經濟發展的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導致學生所接收的文化和信息越來越多,其中個人英雄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對初中生的思想觀念造成了不利影響。而教師將團結協作、艱苦樸素等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初中歷史教育中,可以促使學生明辨是非與善惡,進一步形成正確的認知體系,避免思想發生偏差。
二、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培養存在的不足
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為了讓學生快速接受知識點而忽略認知與情感的結合,把家國情懷中包含的復雜情感體驗簡單轉變為將結論告訴學生的知識傳授;課堂中沒有震撼心靈的情境創設,亦缺少讓人樂于探究的問題鏈設計,更缺乏讓學生在多種選擇中不斷思辨、產生心靈碰撞、最終得出真知的過程。情感教育不是情感與教育的簡單相加,不是教師把自己的情感體驗告訴學生就等同于學生也有了相同的情感,即便學生能表達情感,也不代表他有積極的情感體驗。故而,結論的得出并不意味著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滲透。教師只有將情感融入課堂教學,讓情感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發酵,實現情感過程與認知過程的統一,才能培養出既具有知識基礎,又具有崇高信念的學生,真正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滲透方式
(一)深挖教材內容
1. 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歷史是國家、民族的精神血脈,學生學習歷史,可以深入了解國家、民族的過去和現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和榮譽感。2. 講述與愛國主義相關的歷史事件。歷史上很多事例都鮮明地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如義勇軍抗日救亡運動、“五四運動”等。在這些歷史事件的課堂講述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討論,了解“五四運動”的背景和原因,并培養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同感。3. 講述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先進人物。歷史上有很多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先進人物,譬如孫中山、毛澤東和鄧小平等。教師在課堂中可以講述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彰顯他們的愛國情懷,以引導學生投身愛國事業。例如,在教授《三民主義》一課時,教師可以講述孫中山先生的優秀事跡,讓學生學習如何將愛國情懷運用到生活中。
(二)講授歷史故事
中國五千年的發展史,是一個又一個輝煌王朝的變遷史。在中華歷史中,不乏愛國之人。在初中歷史課上,教師要注重對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要把愛國精神運用到初中的歷史教育中。歷代愛國者都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了維護祖國安寧,舍小家為民,甘愿犧牲自己的生命。在初中歷史課上,教師要與學生一道,從歷代愛國者的言談舉止、思維方式上感受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讓學生從模范中吸取能量,激發愛國熱情。例如,教師講授“虎門銷煙”時,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家國英雄林則徐的生平,感受林則徐汲取教訓,抵抗侵華,以保衛祖國的偉大事業。1839年,林則徐公開在虎門沙灘上燒毀了二百余萬斤鴉片,維護了中國人民的權益,加強了中國人對毒品危害的認識,也讓更多人看到英國走私鴉片的實質,從而激起中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歷史知識
在確定課程主題的基調后,教師在講解課程內容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歷史知識。例如,教師先為學生展示“盧溝橋事變的形勢示意圖”,并說明“九一八事變”后日軍的動向,再提出教學問題,讓學生根據圖片說一說對盧溝橋地理位置的看法。最后,教師展示趙登禹、佟麟閣等在北平保衛戰中殉國的英雄人物圖片,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自主梳理出“七七事變”的相關歷史信息,進一步引入在面對日寇入侵的危亡時期,國共兩黨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救亡動作,帶領學生回顧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知識內容,并整理板書,讓學生清晰梳理出歷史時間線與重要事件的節點及影響。教師可以開展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展示此前自行搜集的抗戰鄉土題材,如“蘇嘉鐵路75號橋日軍炮樓遺址”“侵華日軍蘆莘厙周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用有自身特色的描述形式講解本地區抗戰史實和國共合作的經過。在學生發言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國共合作的意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層面分析問題,并以抗戰中英雄人物的家國情懷升華課程主題。
(四)強化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
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家國情懷的培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經歷相應的體驗過程,要讓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有所感悟。如此,以身體之、以心悟之,才能讓家國情懷在學生心里發芽、生根。站在教師的角度看家國情懷的培育,則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這些努力既包括理論角度的梳理,也包括實踐角度的探索。從理論角度來看,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家國情懷的形成過程表現出一定的歷史邏輯,有研究認為,其經歷了戀家情懷、愛國情懷和家國情懷三個層次的文化發展,包含著主體對家國共同體的認知、感念、理悟和實踐。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教學為例。很多學生都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時間,但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百多年的奮斗、成立后如何突破內憂外患的局面并不理解。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歷史材料,讓學生綜合分析,從而形成相關的認識。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所進行的革命歷程,新中國成立期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開國大典的舉行,國歌、國旗、國徽的由來等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沿著歷史脈絡進行梳理,從而勾勒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的大致線索。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分析歷史材料的過程中,認識到新中國的來之不易,認識到中國人的堅強脊梁。
(五)巧妙設計探究問題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啟于思,思起于疑。”可見,課堂教學和練習過程都是一個不斷產生疑惑和消除困惑的歷程。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結合教學的實際狀況細心設置問題,讓學生產生疑問,以便學生突破心理認知沖突。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程任務、核心知識點靈活設計問題,讓學生轉換不同的視角來認知史學、探究史學。例如,教師在教學“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時,就可設問:“1. 中國怎么會出現‘西安事變’?2. 張學良、楊虎城的行為是為了政變嗎?對中國當時的情況,如果是你,你將如何做呢?”教師設計精彩的教學課題,讓學生積極投入課堂,能使學生了解到當時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難的時刻,張學良、楊虎城斷然扣押了蔣介石,迫使蔣抗戰。而中共則以祖國民族利益為首,促進了“西安事變”的和諧化解,進而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最后發展。這較好地為學生展現了家國情感教育,使學生知道為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先輩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六)創新家國情懷的教學方式
家國情懷的培養不是簡單的說教能實現的,需要教師聯系實際,將民族精神傾注其中,才能真正達到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目的。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能反映家國情懷的教學資源進行情感教育,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視頻和音樂等,不斷探索用豐富的史料,將枯燥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解說化為直觀生動的感悟,以增強授課內容的感染力,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到《抗日戰爭》一課中日本法西斯在中國犯下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時,教師可以播放記錄“南京大屠殺”的片段,真實再現法西斯的燒殺淫掠的殘暴行為。直觀的視頻教學會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殘暴與死亡,達到震撼心靈的效果,讓學生仿佛親臨其中,有助于激發共情能力。
(七)構建歷史學科教育機制,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培養初中生的家國情懷需要重視歷史教育,社會層面要多關注青少年的人文素質培育,在這一過程中,學校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學校不僅要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特別是針對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培養,要制訂切實可行的措施,還要承擔重要的實施責任。
首先,學校要積極推動家校聯動機制的建立。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體成長需要家長與學校的密切合作。如家長要配合學校安排學生進行走訪教育基地等活動,實地體會家國情懷的精神。又如,家長可以利用假期帶學生進行紅色旅游,切實走訪紅軍到過的省、市,通過自身體會和學生一起感受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了解紅軍的革命精神和犧牲精神,感悟長征精神,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其次,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一定程度上,歷史教師的綜合素質決定著歷史課程的教學質量,歷史教師所具備的價值觀也會影響學生。因此歷史教師要積極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要多學習、多反思總結,善于從基本的學習中歸納形成自身的價值觀,為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此外,歷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和心智發育程度安排好課程,設定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目標,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更加從容地處理好生活中個人與集體、自身與他人、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形成心系天下的情懷。
四、結語
總而言之,家國情懷明確了歷史學習的價值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家國情懷是一種崇高的價值取向,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家國情懷的形成過程,要讓學生成為歷史知識學習與家國情懷形成的主體,要用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引導學生,要在學生積累歷史知識的同時讓家國情懷真正成為他們內心一顆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種子,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惟有如此,學生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才能夠做出準確判斷,才能夠真正成為具有國際視野且有理想、有擔當的人。
參考文獻:
[1] 聶志強. 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探索[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4(03):70-73.
[2] 姜鵬.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策略探析[J]. 當代家庭教育,2022(30):149-152.
[3] 謝碧瓊. 部編版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 新課程導學,2022(03):69-70.
[4] 陸萍. 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D].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5] 姜鵬.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策略探析[J]. 當代家庭教育,2022(30):149-152.
(責任編輯:石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