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寧夏師范學院,寧夏固原 756000)
中國的扶貧歷史書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中國奇跡,其歷史本身就是對中國故事的有力書寫。中國在實現自身脫貧的同時,也積極與國際社會共享經驗,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后脫貧時代,在共享經驗與智慧的同時,中國特色扶貧話語體系的探索建構與中國特色扶貧話語的國際傳播必不可少。準確恰當的翻譯能夠助力中國特色扶貧話語體系的建構與傳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國特色扶貧話語的建構與傳播中,翻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實現中國扶貧故事國際對話、中國減貧經驗國際共享、中國特色文化國際交流的媒介與橋梁。
2020年11月24日,《中國關鍵詞:精準脫貧篇》英譯本的發布有助于幫助國際社會讀懂中國脫貧經驗、攜手戰勝貧困問題。2023年5月12日,《脫貧:中國為什么能》的全球出版發行,更是中國脫貧故事的生動有力書寫。從21世紀初至今,除了政府白皮書,我國還大量推出了以扶貧為專題的書籍、紀錄片等,其英譯本也相繼面世。包括《中國農村扶貧開發概要》《中國扶貧開發政策演變(1949-2005年)》《擺脫貧困》《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扶貧》等均配有英譯本;《中國脫貧攻堅》是中美團隊匠心打造的國內第一部以外國人視角解讀中國扶貧的紀錄片;還有“中國扶貧在線”英文版(p.china.org.cn)扶貧外宣平臺的推出,以多種形式及時全面推送中國扶貧經驗和智慧。
從這些扶貧外宣翻譯實踐可以看出,我國在中國特色扶貧話語的建構與傳播中做出了不懈努力。調查顯示,國內學者對中國特色扶貧話語翻譯的學術研究相對較少。在“中國知網”檢索關鍵詞“扶貧翻譯”,獲得14 條結果,其中10 條為碩士論文的翻譯實踐報告;檢索關鍵詞“扶貧英譯”,僅獲得1 條結果;檢索關鍵詞“脫貧翻譯”“脫貧英譯”“貧困英譯”,共顯示6 條結果。
以《中國關鍵詞:精準脫貧篇》為代表的此類書籍,都可歸類為扶貧外宣素材,是構建中國特色扶貧話語體系,助力中國特色扶貧話語的國際傳播的有效載體。作為譯者,除了要關注大量的翻譯實踐,更應該通過實踐總結規律,在不斷譯文反觀、調適、優化中提升質量。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提出了外宣翻譯的“三貼近”原則:“貼近中國的發展實際、貼近外國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要、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而且“最好的外宣翻譯不是按中文逐字逐句機械地把中文轉換為外文,而是根據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對中文原文進行適當的加工,有時要刪減,有時要增加背景內容……”[1]因此,扶貧外宣翻譯要結合中國發展實際,迎合國外受眾的語言文化和思維習慣,實現信息的準確傳遞。
可見,在“三貼近”原則之下,譯者勢必要對原文進行一定程度的增、刪等轉換處理,主要涉及豐厚、淡化、刪減三個維度。轉換程度的強弱反映了譯者對不同語言、文化環境的干預或操縱。不論干預還是操縱,都是為了提升翻譯水準。在中國特色扶貧話語的譯介中,翻譯轉換的目的就是在準確傳遞中國扶貧方案信息、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同時,推動中國特色扶貧話語體系的建構,助力中國特色扶貧話語的國際傳播。
各類扶貧外宣文本素材是構建中國特色扶貧話語體系,助力中國特色扶貧話語國際傳播的有效載體。它也屬于政治話語的范疇,政治話語不但存在理解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接受的問題,這與政治話語的“政治性”和“話語性”特征聯系緊密[2]。在“三貼近”原則的指導下,扶貧外宣文本的英譯要達到準確傳遞信息、增加目標語讀者可接受度的目的,增益、刪減等方法隨處可見??傮w而言,在中國特色扶貧話語翻譯中,主要涉及“豐厚”翻譯中的補償增益、淡化處理中的去陌生化、刪改舉措中的整合提煉三個維度。
阿皮亞(Appiah)于1993年首次提出“豐厚翻譯”(Thick Translation)的概念?!癟hick Translation”指的是借助注釋或者注解,豐富譯文的語言和文化語境,讓受眾在詳盡描述中理解得更加深入深刻[3]。這一策略在典籍翻譯、涉及文化外譯方面的采用尤為突出,在其他涉及文化差異的文本里同樣使用頻繁。貧困不僅是個經濟問題,還涉及教育、健康、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等多種維度[4]。因此,“豐厚”翻譯的使用旨在通過干預手段克服中國特色扶貧話語英譯過程中出現的語言障礙或者解決文化不可譯問題?!柏S厚”的目的就是補償,注釋增益的過程便是轉換的過程,譯者在補償中豐厚語境,增強讀者的理解和接受。案例如下:
例1:習近平在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5]
Speaking to the 2016 National Health Conference,Xi Jinping said,"We cannot achievemoderate prosperity in all respectsif we cannot ensurethe people's health.We musttake health as a strategic priority in our development."
例2:沒有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底線任務不能打任何折扣,黨向人民作出的承諾不能打任何折扣。
China cannot say that it has achieved this objective if its rural poor have not all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This task must be fulfilled to the letter,and the Party's promise to the people must be honored in full.
例1 出自習近平在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講話,突出表達了總書記對貧困人口健康問題的關注和重視,要采取相關措施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發生?!皼]有……,就沒有……”的表達可以套用 “Where there is no...there is no...” 的句型,然而譯文并未如此,而是增加了主語“we”。在漢語無主句比比皆是的情況下,“We cannot achieve...if we cannot ensure...”以及“We must...”的增加主要起強調作用,突出演講者對貧困人口健康問題的深切關注和高度重視,增強話語的情感表現力和感染力。
例2 同樣是“沒有……,就沒有……”的表達,此處將“China”增加為主語,與后句“黨向人民作出的承諾”照應統一,更能凸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展現為人民服務的高度責任感。
例1 和例2 的語境不同,增加的主語不同,但是翻譯目的總體一致,旨在起強調作用,增強話語的情感表現力和感染力。這種主語的有意增加便是“豐厚”翻譯中補償行為的集中體現,譯者經過對原文的解讀闡釋,在總體忠實于原文意義的情況下,最終選擇溫和柔性地增加主語來“豐厚”語境,增強話語的情感表現力和感染力。這種“增效”手段使得處理后的話語內容更可能占據受眾的“意識前景”,對應到翻譯當中,就是譯文在原文基礎上,精心挑選,運用辭格、句法、語義等手段增強原文話語內容對于異語受眾的感染力,構建認同[6]。
例3:獲得感是指人們在收獲某種物質或精神利益后而產生的滿足感。2015年2月27日,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首提這一概念。他指出,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He demand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st mile" and "the last mile" of reform-the initi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be handled properly,removing obstacles,preventing nonfeasance,and demonstrating the highlights of reform plans,so as to give the people a stronger sense of gain.
“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屬于隱喻表達。除了哲學家和修辭學家,翻譯研究學者也對隱喻開展了相關研究。傳統的隱喻翻譯方法包括直譯法、替換法、釋義法,近年來也出現了以修辭學、語篇分析等以理論為導向的隱喻翻譯研究[7]。例3 中將“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翻譯成“the first mile”and“the last mile”,并在破折號后增加了“the initi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進行補充釋義,將語義中的隱含表達明晰化。此外,考慮到與英美國家在距離單位表述上的文化差異,此處采用了歸化策略,并沒有將“公里”翻譯成“kilometre”,而是歸化成英語國家更熟悉的“mile”,達到消除文化障礙的目的??梢?,明喻與本體相結合的翻譯方法,能夠在總體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通過補償增加明喻,將語義中的隱含表達明晰化,豐富文化語境、消除文化障礙的同時,也不會給目標語讀者增加過多的文化重負。
例4:穩定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主要指標接近全國水平。
and guarantee food and clothing to those living in poverty,ensure they have proper access to compulsory education,basic medical services and safe housing,and ensure the main indicators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be close to the national average.
“兩不愁三保障”是典型的中式縮略表達,是對具體內容的提煉縮寫,頻見于各類政府文件、白皮書中,其他正式文件中也有廣泛使用。這類表述使用頻率高的就會成為固用表達,如“四個全面”;使用頻率低的話只能視為內容縮寫,如下文會提到的“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兩不愁三保障”因其較高的使用頻率,現已成為固定用法。這類表達的翻譯通常采用“譯+釋”[8]、加注或者解釋性翻譯,其共性特征都是將主要內容析出,進行明晰化處理。因此,“兩不愁三保障”處理成了“guarantee food and clothing to those living in poverty,ensure they have proper access to compulsory education,basic medical services and safe housing”,豐厚化的語境更加清晰,背景知識更加充實,更有助于目標語讀者獲取信息。
源語讀者與譯語讀者在語言、文化背景方面差異顯著。中國特色扶貧話語包含典型的中國特色詞匯、術語、俚語等,其背后暗含豐富的中國特色文化。按照黃友義提出的“三貼近”原則,扶貧外宣材料的
英譯要在準確傳遞信息的同時,從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出發,考慮到外國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要,切實增加扶貧外宣信息的可讀性和接受度,傳播分享中國在減貧事業中的智慧與經驗,增強中國特色扶貧話語的國際傳播力度。
《中國關鍵詞:精準脫貧篇》英譯本以英語世界國家為受眾,旨在傳播分享中國在減貧事業中的智慧與經驗。為增加文本信息的可讀性和接受度,其英譯本具有明顯的文化淡化現象?!八^淺化,就是把特殊的東西一般化的一種譯法?!盵9]淡化一詞具有減輕、減弱、弱化、淺化等字面意思,運用到翻譯中旨在通過意譯、歸化等策略來適應本土文化,達到去異化的目的。如:
例5:由于上下權責不匹配,貧困縣沒有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自主權,“基層最知道自己哪兒疼,卻沒法開方抓藥”;又如,由于??顚S玫囊幎?,“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一定程度上造成項目和資金“碎片化”使用,制約了精準扶貧措施的成效。
Poor counties know where the money is needed the most,but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the power to use the money for that purpose.Under the rule thata fund can be used for its specified purpose only and cannot be diverted for other purposes,to some extent,projects and funds are "fragmented",and this impacts the result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s.
例5 與例3 一樣,屬于隱喻翻譯,不過例3 是通過增益的手段豐厚語境,而例5 則是通過淡化手法實現去異化的目的?!柏毨Эh沒有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自主權”與“基層最知道自己哪兒疼,卻沒法開方抓藥”意義一致,前者是對后者意義的闡釋,“由于??顚S玫囊幎ā迸c“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雖然在邏輯上互為因果,但是意義上同樣統一,后者是對??顚S玫难a充表達,其目的都是通過比喻使話語表達更加形象,進而起到強調的作用。在翻譯中,譯者淡化了比喻的痕跡,將隱喻翻譯成明喻,并且未保留本體。這樣的淡化處理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語義重復,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這些本體極具中國特色表達,硬譯保留會給目標語讀者的理解增加文化障礙和負擔,因此選擇淡化處理,達到去異化的目的,簡化信息的同時增加譯文的可讀性。
例6:習近平指出,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更容不得動手腳、玩貓膩。
Funds for poverty relief are intended tohelp those in need,and it is unacceptable that a single coin might be wasted or misused.
例7:對此,習近平指出,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扎實,扶真貧、真扶貧,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決不搞花拳繡腿,決不擺花架子。
Xi Jinping instructs that poverty elimination work must be down-to-earth,progress must be steady,and results must be real.The results must be accepted by the people and must withstand the test of time.Acting purely for show is forbidden.
例6、例7 與例5 的翻譯類似,譯者同樣采用了淡化手段,將“救命錢”“動手腳”“玩貓膩”“搞花拳繡腿”和“擺花架子”這些比喻表達在翻譯中省去本體,保留明喻內容,通過淡化比喻特征,使得譯文內容對于目標語讀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扶貧外宣素材是典型的中國特色話語的體現,中文表述文辭華麗,信息冗余較多,比喻修辭、排比使用頻繁,英文信息則簡潔明了。針對中英文讀者在語言、文化背景方面不同程度的差異,譯者在翻譯中勢必要進行信息提煉,對冗余信息和次要信息進行刪減,使譯文簡潔明晰,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如:
例8:為此,國家衛健委、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指導意見》,強調健康扶貧工程要按照脫貧攻堅戰“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聚焦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這一總體目標,落實健康中國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通過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努力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
In response to this,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worked out the Guidelines onImplementing the Health Program for Poverty Alleviation.The program echoes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goal of guaranteeing access to basic medical services,the Healthy China initiative and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Efforts will be made to ensure that the poor can afford medical services and seldom fall ill,as they can expect help from serious illness insurance and chronic illness services,and government funds will cover the remaining cost of critical ailmentsafter the relevant reimbursements.
總體來看,該段文字在翻譯中的刪減、提煉手法明顯。原文中“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 通過籠統化處理翻譯成了“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原文中的“強調……”“聚焦……”“落實……”整合翻譯成了“The program echoes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goal of guaranteeing access to basic medical services,the Healthy China initiative and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皬娬{……”和“聚焦……” 這兩個動詞后面的具體內容刪減痕跡清晰可辨,譯者借助“echoes”一詞對三個動詞包含的內容進行了統籌。最后一句中的“‘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在各類政府文件、材料中比比皆是,是漢語中典型的總結性數字表達,譯者將其凝練成了 “the relevant reimbursements”;“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 則采用了 “ensure that the poor can afford medical services and seldom fall ill”的簡練表述。該段原文中雖然僅出現了一個句號,但是譯文中的三個句子通過刪減、整合、提煉,讓譯文表達更加清晰明了。
例9:根據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以及習近平的相關論述,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繡花”的含義:一是扶貧政策要細化,要在具體的實踐中做“細活”。習近平指出:“扶貧是大政策,大政策還要細化,就像繡花一樣?!备鞯匾凑罩醒腙P于脫貧攻堅的一系列頂層設計,根據地區發展情況,將有關政策做實做細。這就需要像“繡花”一樣,一絲不茍地將具體的扶貧工作做精準。二是扶貧政策要有針對性,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他指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貧困戶有不同的扶法。貧有百樣、困有千種,大水漫灌式扶貧很難奏效,必須采取更精準的措施。這意味著精準扶貧也需要像繡花一樣,根據不同的圖案,使用不同的繡線和技法。
The requirement of "being meticulous like doing embroidery" has two implications:
(1)Policies must be detailed and well thought out so that they will be applicableunder local conditions.
(2)Policies must be targeted for different localities and households.Overflowing measures will not work to meet diverse needs.This is like an embroidery worker applying different techniques and choosing threads of different colors for different designs.
例9 譯文中的刪減、提煉手法更加明顯。該段原文主要從兩個方面闡釋了“繡花”的含義。第一句“根據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以及習近平的相關論述,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繡花’的含義”在翻譯中省略了前面半句,以簡潔突出主要內容“The requirement of ‘being meticulous like doing embroidery’has two implications”。在表達“繡花”的兩層含義時,譯文為了清晰簡潔,用兩個小序號做以突出,在翻譯具體內容時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刪減,提煉出扶貧政策要細化、要有針對性這一核心內容,更好地突出應用型扶貧外宣文本的傳播目的。譯者的刪減處理,是為了從“破”中更好地實現“立”,在不動聲色中增加譯文可讀性、接受度。
總之,中國特色扶貧話語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要堅持“以我為主、重視差異、不斷強化、漸被接受”的原則[10]。既要以我為主,還要重視雙方在語言、文化、思維等方面的差異。雖然需要視情況采取“豐厚”翻譯、淡化處理以及刪減舉措等,但是不能為了迎合而迎合,失去自我。
《中國關鍵詞:精準脫貧篇》是中國特色扶貧話語的集中體現之一,譯者為了解決中英文在語言、文化方面的差異,在譯文中進行了三維處理?!柏S厚”翻譯和淡化處理作為柔性手段、刪減舉措作為明顯的強制方式,可以在輕微干預和直接強制中不斷調適譯文,在準確傳遞信息的同時,從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出發,考慮到外國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要,切實增加扶貧外宣信息的可讀性和接受度,傳播分享中國在減貧事業中的智慧與經驗,增強中國特色扶貧話語的國際傳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