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桂林 541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賡續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更是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突出優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需要以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為條件,必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了千年的歷史積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華,為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更是新時代全體中國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21世紀,各國“文化戰爭”愈演愈烈,中國青年更應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從內心深處強烈認同民族文化承載的價值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守護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正是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地區大學生同樣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和創新者,更是維護民族團結與穩定的中堅力量。但由于社會思潮的多元化、境外文化的強勢輸入,以及民族地區發展相對落后等諸多原因,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面臨著多重挑戰。在民族地區高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民族地區大學生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舉措。傳統文化教育使得民族地區大學生更為認同中華文化的內涵價值、發展能力等,可以提升民族地區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增強中華文化自信。
民族地區大學生往往有著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其思想特點和思維方式必然受到本民族地區發展程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響[2],再加之民族地區多屬于欠發達地區,其高校的文化資源和設施缺乏,文化教育也相對落后。當前,境外文化持續不斷地在中國滲透與傳播,民族地區大學生相對容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從而削弱其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在民族地區高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使民族地區大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積淀的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增強自身應對社會思潮、抵御外來文化侵襲、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力量,筑牢他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使得文化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對民族地區的文化安全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一些西方國家持續不斷地對中國推行文化戰略,我國邊疆民族地區更是境外敵對勢力進行文化滲透與入侵的重要地區,且有西方敵對勢力與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相勾結,直接對我國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文化安全產生威脅,且關系著我國的政治安全。中國邊疆民族地區文化安全問題主要是“輸入性”的文化安全問題[3]。
歷經5 000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因此,在民族地區高校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增強高校青年學生群體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筑牢思想基礎,從思想上抵御境外文化的滲透和侵略。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維護民族團結筑牢了精神根基,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維護了民族地區的文化安全,進而保障了社會主義文化安全。
當代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成長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能夠充分感受到中國現代化的偉大成就,也能通過互聯網、新聞媒體、影視作品等多種方式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但對于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發展活力、創造轉化等缺乏價值認同,進而影響了文化認同。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地區高校傳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下面主要從傳播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
師資隊伍建設是制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傳播的一個瓶頸。一方面是由于民族地區高校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視度不夠,直接影響了傳統文化傳播的力度,制約了傳播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在認知上,未能從政治高度充分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 二是在發展思路上,仍停留在依靠擴充社團數量、擴大活動規模、拓展表現空間來適應外部需求,未能依靠活動的文化內涵促進學生價值認同和行為轉化[5]。另一方面,民族地區高校缺乏專業優質的傳統文化教育教師資源。第一,民族地區高校缺乏傳統文化相關專業的教師;第二,在各類教師培訓計劃當中未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相關內容,造成大部分教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短板,影響教育教學。正因如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的傳播與專業課程教育教學是割裂的,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地區高校傳播受限。
民族地區大學生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示認可與肯定,但自身傳承意識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容、價值內涵的認知認同。很多大學生對中國文學名著,尤其是對“四書五經”等古代先賢的著作了解甚少,對傳統文化當中所蘊含的核心思想、人文精神、傳統美德等逐漸淡化;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內涵、表現形式知之不詳; 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遺產的關注度較低等。相反,有些學生還癡迷于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二是只注重對專業課的教育學習,輕視傳統文化的教育學習。多數大學生只專注于自身專業的教育和學習,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學習漫不經心,沒有充分意識到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進而在主觀意愿上忽視傳統文化教育。由此可見,大學生片面化的認知現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非常不利。
絕大多數民族地區高校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會在人文學科下開設相關選修課課程。因專業必修課課程內容涉及的相關內容較少,致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課程設置當中被迫邊緣化。課堂教學內容多集中于古代文學、國學、傳統藝術等方面,但對于學生感興趣的傳統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茶文化及古代建筑文化等方面涉獵極少。同時,開設的相關選修課因課程設置問題,教育教學內容固定且僵化,未能與時俱進,與現實脫節。課堂教學也多以理論灌輸為主,教學內容理論化比較嚴重,實踐性和趣味性不足,缺乏課程的實踐教學等,致使課堂教學大多流于形式,影響了傳播信息的有效性,背離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與發展的真實目的。
就目前來說,民族地區高校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除了設置選修課之外,部分高校還開設相關學生社團、進行校園廣播宣傳,以及開展相應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講座、歌唱比賽、知識競賽、經典誦讀等)。但這些傳播途徑單一且落后,部分高校傳統文化相關社團稀少,有些高校甚至沒有開設相關社團活動,高校缺乏對社團的專業指導,直接影響了傳播效果。大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文化活動質量不高,難以迎合學生喜好,且學生參與者少,活動熱度較低。在全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途徑更應結合專業教育,開發新媒體形式的傳播途徑,不斷創新,以符合民族地區大學生話語體系特點的傳播方式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受傳播渠道、傳播方法及觀念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高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效果與高校文化建設目標還存在一定距離,尤其是受到“青年亞文化”的沖擊和“快餐式”的傳播方式的影響。亞文化現象最早興起于美國芝加哥,但近年在我國不斷掀起浪潮,在社交軟件及短視頻軟件當中經常會出現。例如:BF(男朋友)、醬紫(這樣子)、YYDS(永遠的神)、xsl(笑死了)等。這種另類風格的語言表達形式深受大學生喜愛,并被廣泛使用。除此之外,惡搞之風盛行,部分傳統文化也慘遭其手,不僅影響了我國主流文化的主導地位,還影響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傳承。許多民族地區高校“快餐式”的傳播方式,受到單向傳播、局部性傳播等特點的制約,更是使得大學生無法接收到深層次的文化價值,直接影響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實效。
進入21世紀,傳播形式和運營模式都在變化,青年大學生也同樣具備新的時代特點。因此,我們要積極促進傳統文化在民族地區高校的傳承和傳播,促進傳統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豐富傳統文化的傳播形態,提高轉化實效,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建構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更需要青年大學生在精神魂魄上屹立中華民族之根基。但由于近現代文化運動的影響及西方文化的沖擊,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認識偏差,出現了“崇洋”,以及低看、忽視傳統文化的現象。因此,傳播主體和傳播客體只有認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源,才能真正地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自信感,進而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認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源,讓民族地區的高校教師和大學生更了解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民族文明及中華民族精神,從而激發其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在認清本源的過程中,傳播主體需要把握傳播客體的接受心理、接受習慣和思維特性,充分利用現代傳播媒介,拓展和延伸文化傳播在民族高校中的互動,大力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以此提高民族地區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使其自覺維護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使中華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針對“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活動的頻率較低、學生參與度較低”等問題,從傳播信息因素入手,民族地區高校可開設特色民族文化選修課程、民族音樂文化課程、民族體育文化課程等,立足于民族性、區域性,突出中華傳統文化。在設置課程時,需要以中華文明起源和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脈絡為出發點,重點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特點和價值,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前提下,也可以受到本土民族特色文化的陶冶,充分發揮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在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傳播信息的雙向互動,邀請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民族非遺文化傳承人、民間藝術家、音樂家等進課堂,采用交互式的學習模式。在濃厚的特色民族文化的氛圍中,增進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心,深化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縱深發展,實現傳播信息的有效性和廣泛性。
線上線下雙向聯動,拓展傳播渠道,實現體驗式傳播與媒介傳播相結合,搭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平臺。線下可以在高校創立“XX 藝術社”“XX 民族社”“茶藝文化”等多種文化形式的學生社團,讓學生參與民族器樂演奏、錦藝刺繡圖案、茶藝文化體驗等豐富的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體驗式主題活動。可以結合各地民族地區不同的傳統文化,在高校設立傳統民族文化博物館或文化展館,充分展示文化元素和文化資源。根據大學生寒暑期實踐活動,開展一系列特色民族傳統文化體驗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氛圍,推動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播。還可以和本地民族文化機構進行合作交流,創建研究實習基地。根據當地民族文化發展現況,激勵學生依據自己的愛好和專業技能參加研究項目,充分發揮學生的技術創新能力,挖掘學生們的發展潛力,以達到擴展其民族文化知識、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
線上借助互聯網技術,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通過民族地區高校相關主流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官方QQ 等平臺發布豐富多樣的傳統民族文化知識、活動、作品等。利用移動智能設備與娛樂App 的推廣,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傳播[6]。對優秀的文化節目、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要運用新媒體媒介方式傳播,將可視化傳播與文字傳播相結合,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增強傳播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另外,通過虛擬媒介進行傳播,如短視頻、數字化網絡博物館、IP 產品等,使傳統文化與時俱進,不斷轉換形象,創造時尚話題,拉近與青年學生的距離,讓其不再遙遠、高冷,變成能親近、能擁有、能體驗的生活元素。促使其傳播更具感染力,擴大傳播的受眾范圍,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渠道,使其得到立體式的傳播。
針對“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觀能動性”問題,從傳播效果入手,學校可以組織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也可以通過中華民族節日慶祝活動等多種方式來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地區高校傳播的實效。比如:開展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系列傳統節日活動,“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教育活動。開展以民族特色文化為基礎的主題活動,包括制作民族服飾、歌唱傳統民歌、演出民族舞蹈等形式,讓學生感受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們的吸引力,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其認同感,進而發揮其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觀能動性。另外,強化文化實踐教育活動,大學生只有積極投身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切身領略文化活動本身所帶來的情感價值,從而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發自內心地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7-10]。
站在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的歷史起點上,廣大青年學生更要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民族地區高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更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必須進一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