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妙,黃東益
(海南大學 南繁學院〔三亞南繁研究院〕,海南 三亞 572024)
海南是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占全國熱帶土地面積的42.5%,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植物資源,為海南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021年,海南省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1300.67億元,比2017年增長30.95%[1]。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熱帶地區氣候優勢,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打造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進一步打響海南熱帶農產品品牌[2]。隨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新問題不斷出現,故精通專業、善于合作和管理的智慧務實復合應用型的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人才需求企而望歸。
產學研用是一種合作系統工程,指生產、學習、科學研究、實踐運用的系統合作。對于學校,產學研用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生產一線、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進一步突出科研成果的轉化和運用[3-4]。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承擔著推動自主創新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將市場應用需求加速反饋給研發主體,進而推動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的全新任務和使命。
復合應用型人才即充分了解人類關于人、社會和自然的基礎理論知識,對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有一定程度掌握,面向生產第一線,善于融會貫通基礎學科與科技學科,將科技與社會、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5-6]。復合應用型農業人才培養,可實現培養學生知農、愛農情懷形成以及強農、興農能力提升的兩成效,使畢業生具有復合應用人才素質,其就業面相對拓寬。更重要的是,在培養復合應型農業人才的技能實踐和實習環節中,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應用和應變能力。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碰到不斷出現的新事物和現象,能憑借積累的學習和實踐經驗,順利找到解決方法,從而勝任在科研院所、現代涉農企業、農業管理等部門從事研究、管理、經營以及推廣等的工作,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實施的現實需求和熱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需求。
近年來,以熱帶水果為代表的海南特色高效農業蓬勃發展,已成為全國熱帶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種基地、漁業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膠基地等。在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建設中,特色二字越發明顯,具有全球視野和海南當地色彩的農業產品越發得到重點培育。在自貿港政策加持下,海南圍繞本地熱帶特色農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熱帶特色農業更加優質高效。熱帶瓜果新品不斷涌現,如榴蓮、燕窩果、手指檸檬、太平洋無核橄欖等;經濟樹種新增沉香、花梨和油茶[7];國際膠價低迷,通過林下經濟、深加工和延長產業鏈,提高天然橡膠附加值;油茶種植和加工產業興起等,以上種種產業的新興崛起和壯大,使得熱帶特色農業經營主體需要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及新裝備,故復合應用型熱帶特色農業人才的培養與應用,是應對熱帶特色高效農業蓬勃發展的有力保障[8-9]。
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和高產量、高品質、高效益轉型升級,朝逐步實現農業綜合效益最大化的方向發展。當前,大部分基層農技人員的專業都以基礎性學科為主,專業結構不理想;其次,一定時期以來農業產業結構相對穩固,故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法規政策等掌握不夠,專業綜合素質未與時俱進[10-11];再次,以往人才培養偏向技術型,應對外事能力不強。如油茶產業本是海南省朝陽產業,技術人員因為對種苗繁育法規了解不透,與老百姓溝通低效,導致科普宣傳、技術指導不到位,一定程度造成油茶產業發展困擾。
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是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產學研用合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路徑。海南大學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突破,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對接,引領支撐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如針對海南油茶產業存在本土良種培育滯后、良種壯苗匱乏、產能低效等生產實際問題,油茶創新團隊通過本土油茶種質資源收集和創新利用,培育適應本土的油茶良種8個;根據熱帶氣候和生長環境,集成適宜熱帶地區的種苗繁育;集成保花保果、修枝整形、科學配置品種、采后冬墾等技術體系;協同油茶加工、營銷領域的專家,在油茶種植企業、鄉鎮油茶合作社等種植第一線舉辦技術培訓、政策宣講,推行良種良法;聯合兄弟科研院所建立海南省山柚(油茶)產業技術聯盟等服務平臺,從“優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來提升海南油茶產業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實力。
1.培養復合應用型農業人才的愛農情懷。學校定時組織教師赴省內外中學進行熱帶特色智慧農業、農業轉基因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科普宣講,挖掘有潛能的熱帶農業區域農學專業生源;邀請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或科教能力杰出的中青年教師以及成功創業的校友等講授“新生入學教育與導學”;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對中高年級學生進行現代農業熏陶,樹立學農、愛農、服務“三農”意識;通過分享勵志校友“海南蜜柚夫婦”“向上向善海南好青年”廖萬杰等,讓學生深入了解成功創業、自我激勵成長。
2.優化培養方案。根據目標培養學生的實際情況,多管齊下優化培養方案[12]。本科的冬季小學期,學院聘請國內外優秀專任教師、農業專家或成功企業家,如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葡萄生物技術中心主任邱文平教授、中國農業大學植物遺傳育種學系李保云教授等進行理論授課、經驗分享;充分發揮綜合大學學科門類多、專業豐富的優勢,引導學生合理選修智慧農業、農業生物技術、農業規模經營、農業經濟管理、現代種業和產業法規政策以及創新創業課程等;邀請中國熱帶農業科技處伍蘇然博士授課“農業科技與政策”,宣講熱帶農業科技政策助力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農學專業采取“2+2”培養方案,兩年基礎通識課在海甸校區學習,三、四年級專業課在儋州校區,充分利用其成熟完善的農科基地條件進行農業實訓課程。如在儋州校區油茶“三圃一園”,現場教學,傳授油茶種苗“四定三清楚”的法規政策,強化學生的種苗生產市場監管意識。
3.強化課程教材建設。四十多年來,國內外熱帶作物育種在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和傳統育種結合現代生物育種上取得重要進展,這些新的理論、技術和方法都亟待寫入新教材。2022年學院組織專任教師以及省內外熱帶農業研究專家,以傳統和新興熱帶作物合計22種為素材,重新編寫熱帶特色培育教材《熱帶作物育種學》,匯聚雜交、誘變、基因工程、分子標記等新技術方法,完善農學專業《熱帶作物育種學》。依據原創成果,從種源、生物特性、品質特點、產業發展優勢等,系統編著《中國熱帶油茶》,增添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專著。
4.提升實踐教學質量。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要體現在素質、知識和能力的統一上,實踐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農學專業復合應用人才的培養質量[12]。學院擴容,增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等創新創業課程,由熱帶作物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的學生組成海南大學代表隊,在2022年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中斬獲金獎。農學專業實行環島實習,參觀學習水稻南繁栽培與制種;到熱帶植物園辨識植物;參觀光伏農業、世界熱帶水果基地等,深切體會熱帶特色觀光農業的潛力和魅力;參與由華中農業大學牽頭主持聯合5所高校共同建設的植物學“互聯網+教研”的新形態教研室,提升農學專業實踐課程教學質量,開闊學生視野。
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科研做得好,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就會更為深刻透徹,授課深入淺出。以熱帶作物橡膠、木薯、油茶、特種水稻等為研究對象,學院教師承擔多項國家級、省級重大科技項目,研討熱帶作物種質資源收集和保存、病蟲害防控、品質育種與綠色生產、熱區土壤綠色養護等。以項目為載體,讓學生充分參與項目研發,積累研發經驗,并將油茶良種選育、椰子種質資源收集、燕窩果等特色產業發展等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學術補充到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科研與教學相得益彰,很好地實施國家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
產學研用融合的核心在于實現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熱帶特色農業科技成果只有在完成向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等的轉化,才能造福農業。農學專業,從熱作耕地保育、綠色栽培、品質改良、高產抗逆育種和良種推廣等方面,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橡膠、油茶等熱帶特色植物中。針對海南油茶產業發展瓶頸——缺乏適應本土氣侯和生態環境的良種,團隊教師帶領農學專業學生與其他兄弟科研單位進行海南省油茶種質資源調查,編著了《海南省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5)》;收集油茶優良種質資源,培育“海大1號油茶”等熱帶油茶良種,集成適宜海南熱帶油茶高產穩產配套生產體系;牽頭組建“海南山柚(油茶)產業聯盟”,利用原創性成果,聯合兄弟科研單位,解決熱帶油茶種植、加工和銷售問題;依托海南省“三區人才”專家派遣、省科技特派員、校企合作等服務平臺,技術培訓幾千人次,學生隨隊到生產第一線參與培訓,增強其溝通表達、專業指導、分析問題、團隊合作等復合應用能力,多元化技能培養,使學生積累從事油茶產業相關的技能和樹立從業信心。畢業生陸續進入海南大學成果辦轉化處、海南省林科院、海南省熱科院、油茶龍頭企業等與油茶產業相關的單位,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初見成效。
構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需要的復合應用型農業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熱帶高效農業輸送人才是海南大學等地方高校堅持不懈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