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琳 林錦 葉允清
高等教育的發展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推力,對于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培育新的經濟動能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有學者提出產教融合應建構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教育鏈“四鏈”共同驅動的框架體系,實現經濟領域與教育領域的協同發展,助推高等教育建設。現階段,“四鏈”框架體系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在宏觀層面,存在著政府、企業、高校等多主體治理機制不適配問題;中觀層面,存在校企內部目標導向、資源配置、考核評價體系不明確問題;微觀層面,缺乏專業化人才與設施設備等問題。由此,本文將從“四鏈”框架體系中的專業化人才培育出發,探究跨境電商教師轉型的路徑優化。
我國高等教育在1999年開始推行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變,以全面提升人才儲備量。這一轉變導致教師所處的政策體系和學科發展環境發生了快速的變化和持續的發展。其中,教師面臨了兩個重要的環境轉變:一是生師比的快速增長,二是社會大眾對教學創新的高度關注。這種社會環境變化刺激了大部分教師的認知轉變,使他們將產出科研學術成果視為教師工作中的主要任務。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需求快速發展,單一的學術型高校難以滿足我國各行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2014 年5 月2 日,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引導一批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型大學,滿足社會行業發展的人才需求。這一戰略轉變要求教師團隊對原有的教學理念、教學傳統和教學模式進行全面調整,并再次影響教師的認知和技能。從認知的角度來看,教師需要從原先的學術型精英化教育模式轉變,以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教學目標,從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從技能的角度來看,應用型大學要求教師提高學術應用能力,加快學術成果的轉化率,縮短轉化周期。
跨境電商作為一種新興的國際貿易形式,已被列為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戰略的七大主要任務之一,其以傳統國際貿易為核心、以網絡平臺為渠道、以文化交融為結果等獨特特點,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同時,跨境電商行業得到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實踐環境。因此,教育部于2019 年組織研究并新增跨境電子商務專業,以填補我國跨境行業的人才缺口。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完成兩個方向的轉型:一方面是創新型教學體系的構建;另一方面是自適應行業發展環境的構建。目前,我國跨境電商專業教師多為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等相關經管類專業轉型而來,對跨境行業的認知仍處于理論階段。因此,教師需要擺脫原有經驗,構建具有創新性的教學體系,以適應快速發展的行業環境。部分跨境電商專業教師在此過程中主動轉型,自發開展學術創業或學術兼職,在教師身份的基礎上主動成為跨境產業中的一環,與市場高強度互動。同時,跨境電商教師又可將實踐中的應用型知識傳授給相關專業學生,在校企合作項目中進一步培養實踐型跨境人才,促進知識的循環流動。由此,行業的利好將刺激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形成,教師也將自發地轉型為跨境人才,從實踐中反哺教學,實現教師主動轉型。
由于跨境電商行業處于一個快速變革的領域,教師所掌握的知識及相關教材往往與該行業的實際情況脫節,導致教師傳達出滯后、偏差甚至錯誤的信息。部分行業的發展速度超過了教師學習和傳授知識的速度,使教師所掌握的知識不再具有絕對真實性,有時甚至會出現學生在某些領域所掌握的知識量超過教師的情況。另外,由于大多數應用型課程更加依賴于實踐性知識,這種知識需要在具體情境和個人經驗的基礎上構建知識框架。這導致教師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具有相似性,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才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效率大幅提升。以跨境電商類課程為例,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先學習和消化所選產品品類領域的規律、特點和發展趨勢,然后將相應的實踐性知識轉化為個體可以接受的成熟概念。教師先于學生進行自發的學習過程,并在課堂實踐中實現學習的轉化、外化和世俗化。而學生在課堂中開始進行實踐性知識的內化過程,并在實踐活動中實現學習的轉化、外化及世俗化。這種學習過程強烈依賴于作為知識構建者自身的主體性,并且需要給予主體足夠的發展空間。因此,教師權威性需要進行現實轉型,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主張轉變,從而使教學實踐走向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在教學過程中,也應強調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而教師則應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和終身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
在傳統的經管類課程中,教師通常以講授法為主要教學方法,通過話語對知識和信息進行反復加工和傳遞,掌握著課堂上主要的話語權。講授型課程中存在教師話語霸權。而在跨境電商的應用型課程中,由于需要大量的實訓實戰練習,師生在課堂上的關系發生了一定的轉變。教師在課堂上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和講授者,而是主動加入知識的加工和重構中,與學生一起探索和學習最新的行業變化和實踐知識。以跨境電商營銷課程為例,課程內容是基于谷歌、亞馬遜、速賣通等跨境電商相關平臺展開,在學習、備課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主動接觸相關知識內容,激活個人學習能力,實現用與學的雙向流動,逐步培養其跨境賣家或跨境服務商的能力,實現應用創新能力的初步培養。在此之中,教師的學習過程使得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平等,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緊密,從而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教學環境,激發師生雙方強烈的學習動機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在這樣平等的教育鏈下,由于教師需要和學生協同完成學習過程,教師能夠更好地發現教育鏈與人才鏈鍛造中的薄弱點,并通過調整教學形式及教學內容等方式進行提升。同時,教師也能夠自發擁抱實踐型內容,提升教學質量、激活創新鏈與人才鏈迸發新活力。
在校企協同培養實戰型跨境人才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成為知識的傳遞者,更成為新的應用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學習者。產業鏈與教育鏈在此相互交織,產業鏈所產生的實戰技能成為教育鏈中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的基礎和來源;教育鏈中總結出來的框架與體系,又成為產業鏈上標準化建設的關鍵。在校企合作項目中,教師作為核心樞紐,不僅能夠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還能夠將這些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操作中,通過反復實踐和總結,提升個人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成了學生的指導者和合作伙伴,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和潛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教師成為四鏈模式中的重要紐帶,教師構筑的新型課堂內容成了企業產業鏈、創新鏈的知識與資源流向高校教育鏈、人才鏈的主要渠道,而在此過程中又能夠反向帶動學生和企業相關人員,實現教育鏈的延伸。
張千友在對350 名教職工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教職工對個人轉型表現出畏難情緒、輿論壓力、認知錯位等問題。這些問題反饋在學校支持體系中主要是由于現階段大部分院校的考評機制和晉升機制多為學術績效導向,這使得兼顧學術型和應用型的教師成果難以得到認可,應用型發展路徑較為模糊。因此,建立合理的高校多元考評機制和晉升機制是推動高校教師轉型的必要任務。在合理的校級支持機制下,教師轉型同時能夠推動學校的轉型。以英國華威大學為例,該校在秉持應用型教學和學術研究的前提下,采用企業扁平化管理模式和項目制教學設計,其學校排名在短短幾十年內迅速升至全球前一百。該校聘用的教師多具備創業和就業經驗,以適應其創業型大學的定位。在教師轉型的過程中,華威大學賦予教師極大的自主權,并鼓勵教師以多種形式與企業開展合作,并以資本鼓勵學術創業。這種產教融合模式可以實現學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雙重融合。
通過與產業相關的環境互動,教師可以進一步建立對“雙師型”教師身份的認同,從而完成教師身份轉型。在這一過程中,學術型人才可以與企業技能型人才形成緊密聯系,將理論講師與實踐業師連接起來,通過不斷交流和協作,擴大教師對于實踐的新理解,找到身份認同,實現教師轉型。同樣,業界對于教師的刻板印象也會被打破,“雙師型”教師的身份也能夠進一步得到業內的認可。這樣的互動形成過程不僅限于交流會議,還應具體涉及項目合作和專項服務,共同完成市場需求的交付工作,從而彌補理論與實踐的差距,達到學術型和技能型能力特征的互相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身份焦慮和矛盾心理逐步消除,真正實現對“雙師型”教師身份的認同,實現由內而外的教師轉型。
在緩解產業鏈與教育鏈不兼容問題方面,政府應該采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來推動高校教師的轉型。產業系統采用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其主要目標是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并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相比之下,教育系統則采用事業單位體制和政府計劃主導型的大學制度,其主要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服務于社會發展。政府應當創設試點院校,給予高校更多的自主管理權,并減輕教師的行政壓力。此舉可有效提高高校的運營效率,減輕教師的行政負擔,同時也為教師轉型創造更好的環境。
政府在管理高校中應引入市場機制,激活產業鏈與創新鏈中的自主活力。相較于歐美大學,我國大學與政府之間長期處于被動關系,與市場互動也相對較弱,由此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建構多有阻礙。因此,政府應當引入市場機制,允許高校自主運營,鼓勵校企合作,同時也可以發揮民辦院校的優勢,在制定宏觀引導政策的前提下,允許民辦院校發揮其市場優勢,創造良好的轉型環境,引導更多教師轉型。
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教師擁抱轉型。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下,部分教師的創新能力相對較為保守,學術創業的習慣尚未養成。因此,政府可以推動成立如教師學術創業基金會、創業孵化中心、創業輔導中心、公共設備中心等相關組織機構,并設立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教師轉型。同時,政府還應當關注教師在進行學術創業過程中可以進行教學轉化的部分,出臺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將相關實踐內容進行教學化的設計。這些政策與措施的實施可以為教師創新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機會,同時也可以促進“四鏈”深度融合,推動高校的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