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祥龍,崔文權,卜曉敏
(儀征市人民醫院兒科,江蘇 儀征 211400)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是由于感染輪狀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消化道急性傳染病。患兒主要以發熱、嘔吐以及腹瀉為主要癥狀,同時患兒還會存在脫水、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嚴重時患兒還會出現重癥胃腸炎[1-2]。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主要發病年齡在6個月~2歲[3-4]。臨床上在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時主要是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機體酸堿平衡為主,但效果一般。患兒持續性高熱及嘔吐和腹瀉會導致多器官功能出現障礙[5-6]。重組人干擾素α-1b具有調節免疫功能和抗病毒等功效,近年來,重組人干擾素α-1b在小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帶狀皰疹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具有良好效果[7]。基于此,本研究對64例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腸炎患兒應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探究其對輪狀病毒的具體效果以及對患兒腸功能的保護作用,現將資料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儀征市人民醫院在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腸炎患兒64例,利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將上述患兒分成兩組,一組為對照組,有患兒32例,另一組為試驗組,同樣為32例。對照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年齡(3.49±2.18)歲;病程4~20 h,平均病程(12.69±2.58) h。試驗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7個月~6歲,平均年齡(3.53±2.15)歲;病程5~22 h,平均病程(12.53±2.63) h。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經儀征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入組患兒均為輪狀病毒感染性腸炎確診患兒;②臨床癥狀相同,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版)[8]診斷標準;③均存在發熱、嘔吐和腹瀉癥狀;④意識狀態良好。排除標準:①先天性器官功能不全患兒;②胃腸存在畸形患兒;③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患兒;④嚴重營養不良患兒;⑤對研究藥物有過敏反應患兒;⑥因誤食等其他原因導致的急性腹瀉患兒。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治療方式,主要包括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補液,來維持機體酸堿平衡和水、電解質平衡,同時月齡較小患兒應以無乳糖飲食為主,年齡較大患兒應減少食用刺激性食物。指導患兒服用蒙脫石散治療。蒙脫石散[思密達,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90,規格:3 g/袋,10袋/盒]用法用量:使用50 mL溫水沖泡,搖勻后服用。12個月以下患兒:1袋/d,分3次服用;1~2歲患兒:1~2袋/d,分3次服用;2歲以上患兒:2~3袋/d,分3次服用。連續治療3 d。
在對照組患兒治療基礎上,試驗組患兒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1b進行治療。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賽若金,深圳科興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60059,規格:30 μg/支]。用法用量:肌內注射。6~12個月之間患兒:1次/d,0.6 μg/次;12個月以上患兒:1次/d,10 μg/次。連續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兒治療結果。患兒治療后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表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表示有效;病情在治療后無任何好轉則表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患兒包括發熱、嘔吐、腹瀉在內的各項臨床癥狀消失用時。③對比兩組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抽取患兒治療前和治療后5 mL的靜脈血進行檢測,離心速度為3 500 r/min,離心時間為10 min,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對患兒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進行檢測。④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腸黏膜損傷指標。將患兒靜脈血5 mL經3 500 r/min、10 min離心處理后,選擇上清液,通過鱟試劑偶氮顯色基質法對患兒內毒素(ET)水平進行檢測;利用ELISA對患兒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水平進行檢測;利用分光光度法對患兒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分析 試驗所得的數據通過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計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以秩和檢驗;計量資料均呈正態分布,以()表示,行t檢驗。當P<0.05時,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結果比較 試驗組患兒經聯合治療后,治療結果為96.88%,較對照組的71.88%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比較[例(%)]
2.2 兩組患兒癥狀消失用時比較 對照組患兒發熱癥狀、嘔吐癥狀、腹瀉癥狀消失時間均較試驗組患兒用時更長,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組別例數發熱嘔吐腹瀉試驗組322.78±1.314.39±1.365.26±1.25對照組324.14±1.055.32±1.186.34±1.85 t值4.5822.9222.736 P值<0.0010.0050.008
2.3 兩組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IgA、IgG、IgM與對照組患兒上述指標水平比較,差異較小(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上述各項免疫功能指標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更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

表3 兩組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IgA:免疫球蛋白A;IgG:免疫球蛋白G;IgM:免疫球蛋白M。
組別例數IgAIgGIgM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323.73±1.344.84±1.05*10.10±1.5618.89±3.22*1.09±0.241.21±0.08*對照組323.70±1.324.01±1.12*10.06±1.5314.29±2.95*1.11±0.221.14±0.08*t值0.0903.0580.1045.9590.3483.500 P值0.9280.0030.918<0.0010.729<0.001
2.4 兩組患兒腸黏膜損傷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ET、AGEs、DAO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以上各項腸黏膜損傷指標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更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腸黏膜損傷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患兒腸黏膜損傷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ET:內毒素;AGEs:血清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DAO:二胺氧化酶。
ET(EU/mL)AGEs(ng/L)DAO(U/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試驗組321.98±0.570.32±0.13*437.22±44.52165.42±17.14*3.22±0.500.57±0.12*對照組321.96±0.590.79±0.26*435.91±45.22245.52±30.76*3.24±0.481.56±0.25*t值0.1389.1460.11712.8680.16320.195 P值0.891<0.0010.907<0.0010.871<0.001組別例數
輪狀病毒是導致輪狀病毒性腸炎的主要病原體,輪狀病毒主要感染人群為6個月~2歲幼兒,輪狀病毒主要傳播途徑為糞口傳播,也可通過呼吸道進行傳播。患兒發熱癥狀可持續3 d左右,嘔吐癥狀持續4 d左右,腹瀉癥狀持續5 d左右。長期的嘔吐和腹瀉以及高熱會導致患兒出現脫水以及驚厥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威脅患兒生命[9-10]。
臨床上在治療輪狀病毒時,暫無特效藥物。作為自限性疾病,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主要以預防和糾正患兒脫水情況,并保護患兒腸黏膜為主,但臨床效果欠佳[11-12]。重組人干擾素α-1b作為一種可調節人體免疫系統的藥物,具有廣譜的抗病毒功能和抗腫瘤功能和免疫調節功能[10],但在輪狀病毒性腸炎中報道較少。在本研究中,試驗組患兒在常規治療基礎之上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后,臨床效果與采取常規治療的對照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同時,試驗組患兒臨床癥狀持續時間更短,患兒恢復更快,患兒免疫球蛋白因子水平也均較對照組患兒更高。主要原因在于,作為一種通過DNA重組技術而產生的α-1b型基因干擾素,重組人干擾素 α-1b 可以結合患兒體內敏感細胞表面的干擾素受體,形成抗病毒蛋白,從而使病毒最終能夠得到降解,將巨噬細胞的能力進行增強,提高自然殺傷細胞對病毒的吞噬及殺傷力,并使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得到較好的調節[13-14]。除此之外,試驗組患兒腸黏膜受損指標在治療后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原因在于腸黏膜受損指標AGEs 參與了腸黏膜損傷的全過程,可導致一系列炎癥反應的出現,誘發細胞損傷及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而腸功能受損指標中的ET和DAO通常在腸黏膜上皮細胞受損時被釋放,并升高患兒血液中 的ET 和 DAO 水平。在使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 后,可以使蛋白激酶得到激活,并使病毒得到復制,對于腸黏 膜修復以及糾正腸黏膜屏障功能有重要意義[15]。
綜上所述,在對輪狀病毒感染性腸炎患兒進行治療時,為降低病毒性感染對腸黏膜的損傷,可將重組人干擾素α-1b應用于其中,對促進病情轉歸有顯著作用,治療手段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