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明,朱士紅
(1.肥城市人民醫院 肛腸外科;2.肥城市人民醫院 外科,山東 泰安 271600)
直腸癌屬于臨床多發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在臨床具有較高的患病率。低位直腸癌屬于直腸癌的多見類型之一,近年該病的患病人數急劇增長[1-2]。低位直腸癌患者在疾病早期通常無典型表現,經臨床確診時往往已處在病情中晚期,此時已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影響預后[3-4]。因此,對低位直腸癌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對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十分重要。腹腔鏡手術因其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等優勢而廣泛應用于低位直腸癌的治療。既往腹腔鏡下直腸癌前切術通常需在腹部作輔助切口以移除切除標本,對機體創傷較大,患者術后疼痛明顯。近年來,隨著微創理念的進步,經人體自然腔道的手術方案受到臨床廣泛關注。腹腔鏡經肛門拖出吻合保肛手術經由肛門拖出切除標本,可避免在腹部作輔助切口,對機體損傷較小,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腹腔鏡經肛門拖出吻合保肛手術的實際效果,以期為臨床之后治療此類患者提供可靠的依據,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肥城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6例低位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其中行腹腔鏡下直腸癌前切術的38例患者納入對照組,行腹腔鏡經肛門拖出吻合保肛手術的38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兩組患者各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可比。見表1。研究經肥城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操作指南(2018版)》[5]有關診斷;②認知清晰,可正常交流;③符合手術指征;④患者具有較為優良的依從性。排除標準:①存在潰瘍性結腸炎等其他腸道性疾病者;②伴有血液系統疾病者;③合并傳染性疾病者;④存在嚴重的腦器質性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⑥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⑦存有嚴重性感染者;⑧有藥物依賴史者。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行腹腔鏡經肛門拖出吻合保肛手術:全身麻醉,患者取截石體位,于其臍部上方作一約1 cm切口,放入套管針,構建人工氣腹;之后分別在左右麥氏點和腹直肌外緣與臍部平行處作一1.0 cm切口,分別放入10 mm套管針與2個5 mm套管針,置入手術器械;分離直腸到肛提肌平面,充分分離直腸與其系膜,將骶骨筋膜、肛尾韌帶切斷,在距病灶10 cm部位將乙狀結腸切斷;擴肛后拖出乙狀結腸、直腸,在距病灶遠處2 cm離斷縫合,將遠端直腸閉合,切除直腸、乙狀結腸及病灶,以碘伏清洗外露直腸遠端;之后于患者下腹部居中作一小切口進行吻合,術畢。對照組行腹腔鏡下直腸癌前切術:麻醉、體位、腹腔鏡置入方法同觀察組,充分分離直腸與其系膜,在距病灶2 cm處將直腸離斷;在下腹部正中處作一3 cm切口,將橫斷腸管拖到腹腔外,在距病灶10 cm處將乙狀結腸離斷,放入吻合器抵釘座行吻合,術畢。兩組術后行抗感染處理,觀察到術后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圍術期指標:包含術中出血量,手術、首次排氣、住院時間。②肛腸功能:采用肛腸壓力檢測儀(上海聚慕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ZHG-D3)測定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的肛管靜息壓(ASRP)、肛管最大收縮壓(AMCP)、直腸最大耐受量(MTV)。③生活質量:以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6]判定,總共4個維度,滿分均100分,分數越高越好,判定時間為術前、術后3個月。④并發癥:主要為切口感染、吻合口瘺、腸梗阻等。
1.4 統計學分析 選用SPSS 20.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達,以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達,以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 觀察組各項圍術期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
組別例數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首次排氣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38172.69±10.31132.36±7.211.57±0.3110.95±1.70對照組38203.75±14.48153.54±9.782.36±0.4513.49±2.34 t值110.77110.7468.9125.414 P值<0.001<0.001<0.001<0.001
2.2 兩組患者肛腸功能對比 術后,觀察組ASRP、AMCP、MTV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肛腸功能對比()

表3 兩組患者肛腸功能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ASRP:肛管靜息壓;AMCP:肛管最大收縮壓;MTV:直腸最大耐受量。1 mmHg=0.133 kPa。
組別例數ASRP(mmHg)AMCP(mmHg)MTV(mL)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觀察組3849.21±5.0537.49±3.53a130.69±10.2191.59±8.15a174.15±16.18160.41±14.05a對照組3848.97±5.3133.21±3.14a130.59±10.4680.46±6.31a173.54±16.75143.25±13.68a t值0.2025.5850.0426.6570.1625.394 P值0.841<0.0010.967<0.0010.872<0.001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術后,觀察組GQOLI-74內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
組別例數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社會功能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觀察組3858.96±2.4775.46±3.97a60.27±2.4978.97±3.84a59.20±2.3676.35±3.46a62.49±2.2478.96±4.16a對照組3858.72±2.6369.36±3.28a60.31±2.2071.48±3.09a59.36±2.4768.72±2.97a62.33±2.4772.59±3.58a t值0.4107.3020.0749.3680.28910.3150.2967.155 P值0.683<0.0010.941<0.0010.774<0.0010.768<0.001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例(%)]
直腸癌為臨床多發的惡性腫瘤,其患病率處于較高水平,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遺傳因素、飲食因素、消化道疾病等有關。低位直腸癌位置深達盆腔,存在較為復雜的解剖關系,臨床治療難度較大[7-8]。同時,低位直腸癌在起病早期多無明顯表現,少數患者會有膿血便、便秘等表現,伴隨疾病的不斷發展,病灶將會侵襲尿道、膀胱等周圍臟器,進而誘發大小便失禁、會陰部骶部疼痛等癥狀,而對于病情嚴重者甚至還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9-10]。因此,選擇一種快速有效的措施對低位直腸癌患者進行治療,對于控制病情、保證患者獲得優良的預后意義重大。
腹腔鏡手術為微創術式,對機體的損傷小,現已廣泛應用于低位直腸癌的治療中。腹腔鏡下直腸癌前切術為既往臨床治療低位直腸癌的重要措施,但其需在患者腹部作輔助切口以便將切除的標本去除,這樣會加大手術損傷,易誘發一定的并發癥,患者術后恢復較慢。因此,探索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成為臨床的關注重心。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項圍術期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術后的ASRP、AMCP、MTV高于對照組,GQOLI-74內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經肛門拖出吻合保肛手術治療低位直腸癌患者作用明顯,具有更少的出血量、更短的術式時間,減輕對肛門功能的影響,由此加速患者恢復、提高生活質量,且無并發癥較少。分析原因認為,腹腔鏡經肛門拖出吻合保肛手術經人體自然腔道-肛門行手術,可更充分地顯現病灶,避免術中多余手術步驟,進而縮短手術時間[11]。同時,腹腔鏡經肛門拖出吻合保肛手術避免了經腹部手術切口,能夠減少出血,緩解術后疼痛,降低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此外,該手術在腹腔鏡輔助下,可通過視覺與觸覺進一步明確腫瘤下切緣部位,保證切除后切緣無癌變細胞,還可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肛周部位;加之經肛門取出手術標本可減輕對患者的腹膜損傷,故對患者的胃腸刺激較小,可減輕對肛腸功能的干擾,由此促進患者術后迅速恢復,改善生活質量[12]。今后應適當延長隨訪觀察時間,開展更深層次的探究,以深入探究腹腔鏡經肛門拖出吻合保肛手術治療此類患者的可行性,從而為臨床提供可靠的依據,繼而對患者施以針對性的治療,由此保證患者身心健康,最大程度地改善其預后。
綜上所述,腹腔鏡經肛門拖出吻合保肛手術相較于腹腔鏡下直腸癌前切術出血量更少,術式時間更短,能夠減輕對患者肛腸功能的影響,加速術后恢復,提高生活質量,且并發癥較少,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