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涵清
(常州市武進中醫醫院口腔科,江蘇 常州 213161)
乳牙竇道型慢性根尖周炎 ( chronic apical periodontitis,CAP) 是臨床口腔科十分常見的一種兒童口腔疾病,主要發病原因是患兒乳牙牙髓受到感染,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使得炎癥擴散至周邊,引發乳牙松動、脫落等一系列癥狀,從而影響到患兒的發音、咀嚼功能及頜面部發育等[1]。目前,臨床對于小兒竇道型CAP的治療主要以根管治療術為主,但常規的根管治療術要操作2次以上,反復就診與治療,不僅會增加患兒的恐懼感,還會延長其疼痛持續時間,整體效果不夠理想。而一次性根管治療術則是一種新型手術形式,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小兒乳牙竇道型CAP等口腔疾病治療中,可以在保留患兒乳牙的前提下一次完成,不僅不需要反復來院治療,而且術后恢復速度更快,疼痛持續時間更短,更有利于患兒疾病恢復[2]。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一次性根管治療術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常州市武進中醫醫院就診的乳牙竇道型CAP患兒60例,依據治療方案不同進行分組,參照組和研究組均包含30例患兒。參照組男患兒16例,女患兒14例;年齡5~10歲,平均年齡(5.87±0.32)歲;病程2~10個月,平均病程(5.09±0.38)個月;共有患牙34顆,其中14顆為第一乳磨牙,20顆為第二乳磨牙。研究組男患兒17例,女患兒13例;年齡5~10歲,平均年齡(5.91±0.35)歲;病程2~11個月,平均病程(5.13±0.42)個月;共有患牙37顆,其中18顆為第一乳磨牙,19顆為第二乳磨牙。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常州市武進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兒家屬或監護人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乳牙竇道型CAP診斷標準[3];②符合根管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同時合并有其他口腔病變患兒;②牙齒已經發生明顯松動的患兒;③根尖吸收超過根長1/2的患兒;④合并心、肝或腎功能不全患兒;⑤患有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患兒。
1.2 治療方法 參照組:行常規根管治療術。術前采用X線片,對患兒的患牙牙位、明確窩洞的潰爛程度及根管形態,術中取利多卡因(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676,規格:5 mL∶0.1 g)實施局部浸潤麻醉,用藥量依據患兒個體情況決定,但總劑量不得超過4.0~4.5 mg/kg。麻醉起效后,開髓揭頂,將髓內所有腐質物徹底清除,采用M3-MR-2506-16型號的兒童專用根管銼(益銳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注冊證編號:蘇械注準20192170311)進行根管預備,采用消毒紙捻將根管吸至干燥,封氫氧化鈣根管抑菌糊劑[朗力生物醫藥(武漢)有限公司,注冊證編號:鄂械注準20162172224],以氧化鋅暫封。2周后復診。若復診時無明顯滲出及異味,遂以朗逸派克斯抑菌劑[朗力生物醫藥(武漢)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20901]對根管進行填充,磷酸鋅墊底,3M P60樹脂充填窩洞;若有異常,則再次清理根管,封藥氫氧化鈣,間隔1周復診,直至效果滿意完成抑菌劑填充。
研究組:行一次性根管治療術。基礎處理與參照組相同,即常規開髓揭頂及根管預備等。完成后,采用碘仿氫氧化鈣抑菌劑[朗力生物醫藥(武漢)有限公司,許可證號:(鄂)衛消證字( 2018 )第0004號]對根管進行一次性充填,直至糊劑自竇道溢出,遂磷酸鋅封閉根管口,3M P60樹脂充填窩洞。
兩組患兒均于根管治療術完后1周之內,禁止吃過冷、過熱及辛辣刺激類的食物。遵醫口服頭孢類抗炎藥3 d控制炎癥。提醒家長于充填后1周、3個月、6個月定期帶患兒回院復診。
1.3 指標觀察 ①治療效果。治療后,依據患兒的癥狀改善與恢復情況進行療效評價,標準:患兒的患牙咬合不良等相關癥狀全部消失,恢復正常的咀嚼功能,竇道口愈合良好,X線示根尖區陰影縮小,為顯效;患兒患牙相關癥狀大部分消失,咀嚼食物時有輕微的疼痛或叩擊痛,X線示根尖區陰影未擴大,為有效;患兒相關癥狀均無任何改善,咀嚼功能有明顯障礙,竇道口未能愈合,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②治療與恢復情況。詳細記錄兩組患兒的充填治療、術后牙齒功能恢復、竇道口愈合以及疼痛持續等4項時間指標。③治療滿意度。治療后,指導患兒家長填寫常州市武進中醫醫院院內自制的治療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手術技能、治療效果及服務態度等,總分100分,評價等級: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60~<90分),不滿意(0~<6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均以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參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兒治療與恢復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兒充填治療、術后牙齒功能恢復、竇道口愈合、疼痛持續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與恢復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兒治療與恢復情況比較()
組別例數充填治療時間(min)術后牙齒功能恢復時間(d)竇道口愈合時間(d)疼痛持續時間(d)研究組30 8.65±1.0818.09±3.1512.03±1.313.27±1.02參照組3015.11±1.9623.24±4.1116.48±1.864.37±1.18 t值15.8115.44710.7133.863 P值<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兒治療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兒治療滿意度(96.67%)高于參照組的(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滿意度比較[例(%)]
小兒乳牙竇道型CAP是一種因牙髓感染而引發的兒童口腔疾病,在兒科臨床中十分常見。兒童年齡較小,其乳牙不但鈣化度比較低、根尖較寬,而且髓腔較大、髓室底較薄,這一特殊的結構特性,使得兒童在牙髓發生感染時極容易造成壞死,讓炎癥向根周組織擴散,最終誘發小兒乳牙竇道型CAP[4]。而且根尖組織當中還會慢慢聚集膿液,沿阻力較小的部位排出,使得對應牙齦形成瘺管,最終形成竇道型CAP。發病后,如果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使炎癥消退,患兒的牙周組織便可恢復正常,而及時開展根管充填治療,可以將患兒的乳牙保存到替牙期[5]。但由于小兒乳牙竇道型CAP早期發病時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很容易被患兒及家長忽略,導致病情持續惡化,病情進展后,牙齦瘺管會反復出現腫脹和溢膿,同時伴隨劇烈疼痛,此時家長才會帶患兒至醫院就診。由于治療方法相對復雜,加上兒童的配合度低下,家長又認為乳牙會自動替換,很大一部分家長會選擇拔除患牙,而不選擇根治,最終造成患兒的頜面生長發育、咀嚼功能等受到影響,嚴重者甚至造成恒牙錯位畸形[6-7]。
目前,臨床對于小兒乳牙竇道型CAP的治療主要還是以根管充填治療術為主,原理是通過于根管內部填充封藥,將根管內部的細菌、病灶消除,加速創口修復,以此來阻斷感染,消除根管內及周邊的炎癥[8]。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臨床發現常規的根管充填治療術需要依次進行根管預備、抗菌治療及充填填充劑等多個步驟,需要患兒多次進行復診。這樣的話不僅容易因為殘留細菌引發二次感染,還會導致患兒反復、持續的疼痛,減慢根尖周病變區的愈合速度,且多次復診對于患兒的心理、生活與學習及家長的工作均會造成一定影響,臨床依從性較低,整體效果不夠理想[9]。而一次性根管充填則是一種新型治療術式,其手術的前提是一次性進行徹底的切削清創,利用藥物對根管進行全面清潔,將殘留感染物全部一次性清除,并完成充填治療,以此避免患兒反復就診治療的痛苦,縮短其治療療程,促進患兒的術后康復[10]。
本次研究也顯示,治療后,與參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更高;研究組不但充填治療的時間更短,而且在手術完成后,患兒的牙齒功能恢復、竇道口愈合時間均更短,患兒疼痛持續的時間也明顯縮減,提示一次性根管治療術用于小兒乳牙竇道型CAP治療不僅提升了疾病治療效果,術后恢復速度也更優于常規根管治療。分析原因可能是:一次性根管治療術可以避免多次對患兒根管的走向與根管長度進行確認,確保治療的連續性,進一步提升治療效率;且一次性根管治療直接采用朗逸派克斯糊劑進行充填,該填充劑主要由氫氧化鈣、硅油及碘仿組成,可以對炎癥反應產出的酸性產物進行中和,對細菌與炎癥的進展與惡化進行抑制,不僅能更好地清潔根管壁,還能誘導硬組織快速形成,縮短根尖組織的愈合時間,消除患兒口腔內部的異味;除了組織相容性良好外,還不易引發異物排斥,可有效提升疾病治療效果,促進患兒的預后恢復[11]。一次性根管充填用于小兒乳牙竇道型CAP治療不僅可以更快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提升疾病治療效果,同時還有效縮短患兒的疼痛持續時間。分析原因可能是:一次性根管治療術不需要進行多次反復就診與治療,及時完成填充根管,不僅能夠降低再次感染風險,減少根尖周炎等并發癥的發生,還能避免患兒反復就診承受的疼痛,提升患兒的治療依從性,促進其疾病康復[12-13]。而研究組的治療滿意度更高于參照組,進一步證實一次性根管治療術以良好的療效、術后康復快速及患兒疼痛更輕等優點得到了家長的高度認可。
綜上所述,一次性根管治療術用于小兒乳牙竇道型CAP治療整體效果良好,有效縮短患兒疼痛持續時間,促進其術后恢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