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艷,袁儀浪,錢芳芳
(無錫市惠山區中醫醫院腫瘤科,江蘇 無錫 214000)
結腸癌是臨床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多發于乙狀結腸處。據統計,2021年我國新發結腸癌患者數量超過56萬例,死亡患者數量約29萬例,新增患者數量及死亡率均占比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的首位[1]。多數結腸癌患者確診時已進入晚期階段,無法通過手術方式徹底治愈,唯有依靠藥物化療減緩病情。然而,常規化療效果一般,且在遏制惡性腫瘤細胞的同時,對健康細胞同樣造成損害[2]。貝伐珠單抗作為重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能夠有效結合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進而有效抑制腫瘤的發展與轉移[3]。目前臨床在針對常規化療與貝伐珠單抗聯合應用方面的研究較少,有待進一步完善。此次研究針對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無錫市惠山區中醫醫院收診治療晚期結腸癌患者66例,探討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的效果,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無錫市惠山區中醫醫院收診治療的晚期結腸癌患者入組,共入組6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計算機隨機數字表結果進行分組。對照組共計患者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9.68±2.33)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7.23±1.02)年;病灶位置:16例患者病灶位于左半結腸,17例患者病灶位于右半結腸。觀察組共計患者33例,包括男性16例,女性17例;年齡46~70歲,平均年齡(59.73±2.35)歲;病程3~15年,平均病程(7.31±1.04)年;病灶位置:17例患者病灶位于左半結腸,16例患者病灶位于右半結腸。結合一般資料進行患者信息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取得無錫市惠山區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均有明確病理診斷結果,確診為結腸癌,且符合《結直腸癌CT和MRI標注專家共識(2020)》[4]標準;②疾病進展至晚期;③預計生存時間超過3個月;④符合化療指征。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癌癥;②對研究用藥過敏;③合并免疫系統疾病;④溝通障礙或合并精神方面疾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案為常規化療,具體方法為:伊立替康(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276,規格:5 mL∶100 mg)進行靜脈滴注治療,劑量為180 mg/m2,滴注1 h;同日予以亞葉酸鈣(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584,規格:10 mL∶0.1 g)靜脈滴注治療,劑量為400 mg/m2,滴注2 h;亞葉酸鈣靜脈滴注治療結束后予以氟尿嘧啶(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93,規格:10 mL∶0.25 g)靜脈治療,先予以靜脈推注,劑量為400 mg/m2,后予以靜脈滴注,劑量為2 400 mg/m2,持續靜脈輸注46 h。每14 d為1周期,持續治療4個周期。
觀察組患者治療方案為常規化療聯合貝伐珠單抗,前者常規化療方案與對照組相一致,貝伐珠單抗[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200013,規格:100 mg/支)]用藥方式為靜脈滴注,劑量為5 mg/(kg·d),首次用藥持續時間90 min,若耐受性良好,則以后輸注的時間縮短到60 min。同樣每間隔14 d為1周期,持續治療4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 ①近期療效觀察。根據RECIST(腫瘤療效評估標準)對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近期療效予以評估,劃分為完全緩解(疾病癥狀基本消失,病灶腫瘤徹底消除)、部分緩解(疾病癥狀相比治療前有明顯緩解,病灶腫瘤體積相比治療前減小超過50%)、穩定(疾病癥狀相比治療前緩解,病灶腫瘤體積相比治療前減小不超過50%或新增病灶腫瘤體積不超過25%)、進展(疾病癥狀更為嚴重,新增病灶腫瘤體積等于或超過25%)四種情況,總有效率計算=完全緩解患者占比+部分緩解患者占比;總控制率計算=總有效率患者占比+穩定患者占比。②免疫指標檢測。分別抽取兩組患者入組前、治療后4 mL空腹靜脈血,通過流式細胞儀對免疫指標予以檢測,包括:CD3+、CD4+、CD4+/CD8+。③腫瘤標志物指標檢測。通過全自動分析儀(山東霍爾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型號:HD-BOD)檢測。抽取5 mL空腹靜脈血,進行離心處理,設定離心時間10 min,設定離心轉速2 000 r/min。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指標予以檢測,分析變化趨勢及組間差異性。指標包括:癌胚抗原(CEA)、糖鏈抗原19-9(CA19-9)、腫瘤相關黏液抗原(CA242)。④不良反應記錄。對兩組患者治療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高血壓、皮疹、蛋白尿,統計不良反應總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SPSS 28.0作為此次診斷研究所得數據分析采用的統計學系統,[例(%)]與()分別作為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結果記錄的格式,z值與t值分別作為檢驗指標。P<0.05表示組間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近期總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免疫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免疫測定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免疫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免疫指標比較()
CD3+:成熟T淋巴細胞;CD4+:誘導性T細胞;CD4+/CD8+:誘導性T細胞/抑制性T細胞。
組別例數CD3+(%)CD4+(%)CD4+/CD8+入組前治療后入組前治療后入組前治療后觀察組3364.95±5.5460.22±3.2839.78±2.1537.15±1.021.82±0.161.35±0.11對照組3365.01±5.5754.97±3.2339.80±2.1631.77±1.061.84±0.181.01±0.14 t值0.0446.5510.03821.0090.47710.970 P值0.965<0.0010.970<0.0010.635<0.001
2.3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各項腫瘤標志物測定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指標比較()
CEA:癌胚抗原;CA19-9:糖鏈抗原19-9;CA242:腫瘤相關黏液抗原。
組別例數CEA(μg/L)CA19-9(KU/mL)CA242(IU/mL)入組前治療后入組前治療后入組前治療后觀察組3366.25±4.2716.98±2.04117.94±9.3333.29±3.2790.84±4.1430.02±2.58對照組3366.19±4.3122.51±2.08117.86±9.3542.18±3.3190.79±4.1636.72±2.60 t值0.05710.9040.03510.9780.04910.508 P值0.965<0.0010.970<0.0010.635<0.001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觀察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總發生概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觀察比較[例(%)]
據臨床調查顯示,誘發結腸癌疾病的相關因素繁多,如遺傳因素、飲食因素、肥胖因素等,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結腸癌的風險相應提升[5-6]。根據病灶位置的不同,臨床將其劃分為右半結腸癌與左半結腸癌兩種情況,其中右半結腸癌表現為腸腔增大,糞便多呈液態狀,多數患者并不會出現梗阻問題。而左半結腸癌則表現為腸腔變細,糞便也多呈干硬狀態,患者更易出現梗阻情況[7]。臨床可簡單通過癥狀表現初步判定病灶位置,進一步確診需通過腸鏡病灶活檢取病理。
迄今為止,當結腸癌疾病發展至晚期,則無法通過手術方式徹底根治,可通過化療對惡性腫瘤細胞的發展與增殖予以遏制。伊立替康聯合亞葉酸鈣再聯合氟尿嘧啶為常規化療方案,其原理在于通過多藥聯用的方式抑制細胞的浸潤與增殖,且一定程度促進細胞凋亡。但多藥聯用化療同樣存在弊端,即對患者的免疫功能、機體功能造成損害,藥物毒副作用強[8]。隨著近幾年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發現新生血管相對于腫瘤病灶的生長、繁殖具有明顯影響,向其提供基本營養與氧氣,從而加重病情。其中血管內生長因子則作為新生血管中的主要促成因子,借助結合血管內皮表層的受體,從而促進血管新生成,加快腫瘤繁殖。因此,可通過切斷新生血管、中斷營養物質的方式促進腫瘤細胞凋亡。靶向治療藥物屬于癌癥治療中的新型技術,將其和傳統化療聯合使用后,可大幅提升對癌細胞的抑制效果,加之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的針對性更加明顯,也可降低對健康細胞的影響程度。貝伐珠單抗是美國臨床首批獲準應用于腫瘤疾病治療的靶向藥物之一,其能夠有效抑制癌灶內新生血管的生長速度。當其進入到人體內后,可經由循環系統進入到癌灶當中,降低癌灶內血管的內皮生長因子的合成速率,并抑制相關物質的活性,有效控制新生血管壁的增殖,以此控制血管的新生速度。通過抑制新生血管的產生,可降低癌灶內獲得的氧氣和營養物質,以此促進癌灶的死亡,控制其惡化速度,達到緩解惡性腫瘤類病變的最終目的。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近期總有效率、總控制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體現在常規化療基礎上聯合貝伐珠單抗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腫瘤病灶的形成、進展、轉移等均對患者免疫功能造成損害,由于受腫瘤病灶的作用,患者免疫功能始終呈現抑制狀態,進而降低機體抵抗毒副反應的能力,影響患者預后質量。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免疫功能均呈現降低趨勢,反映化療治療對患者的免疫功能產生一定影響,而觀察組患者免疫指標測定結果高于對照組,提示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能夠有效減弱藥物化療的不良作用。分析原因在于貝伐珠單抗一定程度對患者免疫功能形成保護作用,從而強化機體耐受力,提升預后質量。
CEA、CA19-9、CA242均為常見腫瘤標志物。CEA作為癌胚抗原,當機體形成惡性腫瘤后,內胚層誘發該指標異常。CA19-9為糖鏈抗原19-9,其主要成分為黏蛋白,所以能夠通過單克隆抗體所識別。CA242為腫瘤相關黏液抗原,其本質屬于黏蛋白碳水化合物,呈酸性,一般來講健康者體內該指標較低,當出現惡性腫瘤病灶后,指標顯著升高。通過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聯合治療后腫瘤標志物測定值均低于對照組,反映出利用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能夠有效降低腫瘤標志物指標,間接體現聯合用藥的療效。針對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進行觀察分析,結果顯示不良反應總發生概率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由此體現聯合貝伐珠單抗并不會增強患者的毒副作用,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晚期結腸癌疾病可在常規化療基礎上聯合貝伐珠單抗,可有效提高近期療效,且降低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不增加不良反應,值得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