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妍,陳大偉
(鄒城市中醫院消化內科,山東 鄒城 273500)
作為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慢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率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飲食習慣的變化而呈現出不斷升高的趨勢[1]。臨床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主要采取西醫對癥治療方案,治療原則為促進恢復胃腸運動、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根治細菌感染,在對癥治療后可在短時間內發揮效果并緩解患者相關臨床癥狀[2]。但相關數據追蹤顯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停用西藥后有較高的復發率,而長期用藥控制不僅難以保障患者治療依從性且會引發藥物不良反應,降低治療效果[3]。中醫對于消化系統疾病有著豐富的治療經驗,治療原則在于疏肝理氣、和胃降逆,不僅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疾病癥狀,還可通過對機體整體功能的調節來控制復發風險[4]。基于此,將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資料及治療方案、數據等內容整理,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被鄒城市中醫院收治確診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符合中醫辨證肝胃不和型患者的80例患者作為分析對象,以隨機數字表分組原則,將分組患者分別命名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有40例,男性、女性例數分別為21例、19例;年齡22~71歲,平均(46.51±2.61)歲;病程1~13個月,平均(6.56±1.20)個月。觀察組患者40例,男性、女性例數分別為20例、20例;年齡23~72歲,平均(47.02±2.59)歲;病程1~13個月,平均(6.71±0.59)個月。關于對患者分組后組間的基線數據差異,分析后提示無統計學意義(P>0.05)?;颊咧椴⑼鈪⑴c本研究。鄒城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已進行審核并批準。
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滿足功能性消化不良[5]相關診斷標準;②中醫辨證滿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6]相關依據;③經檢查確認無重要臟器嚴重功能性障礙情況;④接受B超、胃鏡檢查后確認并無消化性潰瘍病變;⑤無合并惡性腫瘤疾病。排除標準:①進入本研究前半個月曾服用胃腸促動力相關藥物;②需服用其他中藥治療;③處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的女性;④存在代謝紊亂、糖尿病等疾??;⑤曾接受腹部手術治療;⑥合并精神疾病或者認知障礙。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西藥對癥治療方案, 所選藥物為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03,10 mg×30片),用藥方式選擇口服,10 mg/次,3次/d,用藥時機在飯前30 min。觀察組: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藥柴枳平肝湯治療。藥方組成:柴胡、枳殼各15 g,川芎、白芍、佛手、青皮、合歡花各10 g,砂仁、甘草各6 g。水煎煮300 mL,1劑/d,分早晚服用,用藥時機為飯前30 min。兩組患者的療程均為30 d。
1.3 觀察指標 ①中醫證候積分: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7](2017年版)為準,對患者主癥(胃脘痞滿、胃脘疼痛、胃脘嘈雜、口干口苦、腹滿腸鳴),次證(納呆、噯氣、腹冷、便溏、小便時黃、舌象脈象)進行評估。主證分數為2、4、6分,次證分數為1分、2分、3分,評價分值越高表示癥狀影響程度越嚴重。
②療效評價依據:完成療程后患者癥狀體征均徹底消失,相對于治療前癥候積分有改善,幅度>90%,治愈;療程后患者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癥狀積分改善幅度70%~90%間,顯效;癥狀體征改善,積分改善但未超過70%,有效;不符合上述各項標準,無效??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③胃腸功能指標:在患者治療前、治療后對患者血清5-羥色胺(5-HT)、胃蛋白酶原Ⅱ(PG Ⅱ)、生長抑素(SS)、血清神經肽S受體-1(NPSR1)指標進行檢測。在空腹狀態下抽取3 mL肘靜脈血,離心處理(離心速率為3 000 r/min,離心時間為10 min)后得到血清,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等級資料),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觀察組4031.29±5.9319.58±3.1012.102<0.001對照組4031.27±5.6923.02±3.478.074<0.001 t值0.0164.959 P值0.987<0.001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7.5%、80.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SS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5-HT、PG Ⅱ及NPSR1指標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比較()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5-HT:血清5-羥色胺;SS:生長抑素;PG Ⅱ:胃蛋白酶原Ⅱ;NPSR1:血清神經肽S受體-1。
組別例數5-HT(pg/mL)SS(mg/L)PG Ⅱ(μg/L)NPSR1(pg/m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40170.32±40.56215.54±43.24*6.25±1.093.65±0.70*10.86±2.0917.56±2.85*171.53±35.26260.26±40.19*對照組40169.29±43.62186.16±31.95*6.24±1.084.70±0.75*10.85±2.1014.12±2.53*171.55±35.25192.06±38.69*t值0.0373.5510.7535.1630.3975.1320.69710.163 P值0.950<0.0010.229<0.0010.816<0.0010.186<0.001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有如反酸、腹部飽脹感等癥狀。目前認為其病因與機體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胃腸激素分泌異常存在關聯[8-10],同時也有學者提出細菌感染、精神因素也是常見的誘發因素[11]。以往對收治消化性功能不良患者多用西藥治療,通過藥物來促進胃腸排空,從而使消化不良癥狀得到緩解,但此類方案對藥物具有較高的依賴性,部分患者在停藥后病情復發[12-13]。
中醫理論中將功能性消化不良歸納到“痞滿”“嘈雜”范疇內,認為病因多為情志不舒、飲食不節、疲勞過度,上述情況使得機體脾胃功能受損,納運失調,升降失常,氣機不暢,加之肝氣郁結,乘脾犯胃,終呈肝胃不和證[14],對此類患者的治療原則在于理氣健脾、舒肝和胃。該研究所用中藥方劑當中,砂仁具有疏肝理氣之效;白芍有止痛之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疼痛;合歡花具有安神活絡的作用;最后加上甘草調和諸藥,可使柴枳平肝湯對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可起到理氣健脾、舒肝和胃的作用[15]。在現代藥理學當中明確提出,柴胡自身具有保肝利膽,改善潰瘍的作用,且該藥材當中所含有的柴胡多糖、柴胡果膠多糖均能夠提高機體的免疫系統功能;枳殼可改善及緩解平滑肌痙攣收縮,可刺激胃腸道的興奮狀態并使胃腸保持節律運動[16]。
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證候積分(19.58±3.10分)低于對照組(23.02±3.47分),總有效率(97.5%)高于對照組(80.0%),提示西藥聯合中藥柴枳平肝湯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癥狀的發展。在胃腸功能指標檢測中,兩組患者治療后均有改善,且觀察組的5-HT、PGⅡ及NPSR1等各項指標比對照組上述指標水平更高,SS水平比對照組更低(P<0.05)。由此可見,胃腸激素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間存在緊密聯系,5-羥色胺的作用在于能夠使患者的胃腸消化系統得到調解調節,如果其濃度保持在正常水平則對胃腸消化系統的運動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并可使胃、十二指腸的排空速度得到加快[17];生長抑素為肽激素,可抑制胃酸分泌;胃蛋白酶原Ⅱ是分泌于人體胃黏膜諸多細胞中的一種蛋白,其濃度如果發生異常(一般為升高)則提示胃黏膜發生病變[18];血清神經肽S受體-1是消化道細胞分泌的一種胃腸道肽類,在胃腸道運動、感覺方面的功能調節上擔任重要角色,該指 標濃度越低提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病情越嚴重[19-20]。本研究結果提示,柴枳平肝湯的使用能夠調節患者胃腸激素指標,更好地保障患者預后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中醫辨證為肝胃不和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西藥治療基礎上配合中藥柴枳平肝湯,能夠更好地改善病情及調整胃腸功能,降低病情對患者身體、生活的影響,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