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錦程
(安丘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山東 濰坊 262100)
胸部癌癥指來源于胸部所有器官和組織的腫瘤。胸部上界為鎖骨,下界為隔肌,前界為胸壁,后界為脊柱,在此范圍內的所有的器官和組織,均有發生癌癥的可能性。手術是胸部癌癥患者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然而術后心血管并發癥是術后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危險因素,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1]。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postoperative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PACE)如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等,會增加患者的住院時間并對預后產生不良影響[2]。其中冠狀動脈內不穩定的斑塊會引起血小板凝集、活化和聚集,導致血栓形成、急劇減少甚至完全中斷冠狀動脈血流量,進而導致心肌壞死和一系列并發癥[3]。術前風險評估工具是術后主要心血管并發癥風險分層的重要策略。冠脈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術(CTA)為臨床醫生提供了一種新的、有前途的冠狀動脈疾病無創評估工具[4]。冠狀動脈CTA在冠脈疾病的早期發現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鑒于此,本文通過擇取55例接受胸部癌癥手術患者,并對其術前冠脈CTA結果進行觀察,旨在為明確術前冠脈CTA對術前冠脈CTA的預測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安丘市人民醫院接受胸部癌癥手術患者55例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通過了安丘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已于安丘市人民醫院接受胸部癌癥手術,并在已在本醫院接受冠狀動脈CTA檢查。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②合并認知障礙或惡性腫瘤者;③合并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資料收集 收集患者性別、年齡、吸煙、高血壓、糖尿病等基本情況。
1.2.2 冠脈 CTA 由經過培訓的研究人員采用德國西門子Siemens soma tom definition AS+64 排 CT掃 描,按照標準化方案,在基線時對冠狀動脈進行CTA檢查。CTA數據以DICOM格式在光盤上采集,使用多任務深度學習網絡自動重建輸入CTA圖像的三維解剖幾何結構。根據美國心血管計算機斷層掃描學會(SECT)標準[5],可以對冠狀動脈CTA檢查結果進行定量分析,來評估冠脈斑塊的狹窄程度。狹窄程度的計算公式如下:狹窄程度 =(1-最狹窄處直徑 / 狹窄近段正常管腔直徑)× 100%根據計算得出的百分比值,可以將狹窄程度分為不同的等級:管腔直徑縮小<50%為輕度狹窄;50%≤管腔直徑縮小≤75%為中度狹窄;75%<管腔直徑縮小≤99%為重度狹窄;管腔直徑縮小>99%為完全閉塞。
1.2.3 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 通過電話和門診定期收集醫療隨訪信息。根據隨訪期間是否發生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再血管化和心力衰竭再住院等PACE,分為PACE組(n=9)和無PACE組(n=46)。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用兩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歸模型對接受胸部癌癥手術患者發生PACE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預測價值分析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進行評價,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性別、年齡、吸煙、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2.2 兩組患者CTA 檢查情況比較 PACE組重度狹窄發生率顯著高于無PACE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CTA 檢查情況比較[例(%)]
2.3 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以是否發生PACE作為因變量(0=否,1=是),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重度狹窄(OR=1.978)是接受胸部癌癥患者發生PACE的危險因素(P<0. 05),見表3。

表3 接受胸部癌癥手術患者發生PACE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 CTA檢測對PACE預測價值 ROC曲線對CTA 檢查預測PACE效能進行分析,CTA 檢測AUC為0.752,敏感度為73.65%,特異度為71.09%,見圖1。

圖1 CTA 檢測預測PACE 的ROC曲線圖
胸部癌癥按照解剖部位來分,主要是四大類,包括肺部、縱隔、食管和胸壁。
肺部的腫瘤最主要的是肺癌;胸壁部位主要是乳腺癌;縱隔的癌癥種類比較多,比如胸腺癌、淋巴癌等[6]。雖然手術具有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患者壽命的潛在優勢,但術后并發癥可能會抵消這些優勢。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占術后死亡的三分之一以上[7]。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是一種潛伏發展的并發癥,與不良的短期和長期預后密切相關[8]。此外,由于胸部癌癥患者的心血管系統脆弱,其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更高,需要更多的關注。因此早期發現高危患者可以提前進行干預,有助于預防PACE的發生。
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進而導致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9]。冠狀動脈和血管的閉塞導致心肌供血不足,繼而引致心臟間質性纖維化、心室和心力衰竭逐漸擴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安全[10]。高冠狀動脈血栓負荷與血管壁損傷的嚴重程度、炎癥細胞的數量、膠原蛋白的數量和組織因子的產生呈正相關[11]。有研究稱早期開放閉塞的血管可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對恢復心肌再灌注非常重要[12]。術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往往是冠狀動脈疾病的最初表現,這主要與一個病理生理基礎有關:易損斑塊的破裂或侵蝕。血管內超聲(IVUS)能夠對冠狀動脈進行橫斷面成像,全面評估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但由于其有創性,操作過程中相關風險增加,且費用昂貴,IVUS不能用于斑塊特征的常規評估。同時,近年來計算機斷層掃描(CT)技術的改進和多層螺旋CT的出現,激發了利用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無創檢測冠狀動脈斑塊形態特征的研究興趣。冠脈 CTA作為非侵入性工具,用于識別和排除冠狀動脈疾病。冠脈CTA操作簡便,無創傷,此外,冠脈CTA可準確定位冠狀動脈狹窄部位,明確狹窄嚴重程度[13]。冠狀動脈CTA已被證明是檢測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和嚴重程度的一種成熟的成像技術,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可輔助危險分層[14]。本研究發現PACE組重度狹窄發生率顯著高于無PACE組。ROC曲線對CTA檢查預測PACE效能進行分析,CTA 檢測AUC為0.752,敏感度為73.65%,特異度為71.09%。這提示冠脈CTA有成為預測接受胸部癌癥患者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工具的潛力。
綜上所述,術前冠脈CTA評估對接受胸部癌癥患者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樣本量相對較小以及未進行長時間隨訪,未來需要更大樣本量的多中心研究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