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旋轉訓練對高爾夫初學者擊球穩定性的影響。【方法】選取河北體育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高爾夫方向的2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根據TPI身體旋轉能力評估,將學生分為兩組:存在旋轉問題的學生(實驗組)和無旋轉問題的學生(對照組)。實驗組接受了旋轉訓練,而對照組則未接受。通過TPI身體旋轉能力得分、擊球距離和球曲率三種測試方法,分析旋轉訓練對有旋轉問題初學者的影響。【結果】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TPI身體旋轉能力、擊球距離和球曲率都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后TPI身體旋轉能力、擊球距離的穩定性和球曲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后擊球距離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旋轉訓練顯著提升了初學者的擊球穩定性。經過訓練,有旋轉問題的學生在胸椎旋轉時的靈活性和骨盆穩定性均有所增強。在骨盆旋轉時,靈活性和胸椎穩定性也得到了提升。這使得擊球揮桿時的側向移動減少,動作更加穩定;同時,球的飛行軌跡更趨向直球,表明旋轉訓練對于提升有旋轉問題的高爾夫初學者的擊球穩定性。
關鍵詞:高爾夫;旋轉訓練;初學者;擊球穩定性
自2009年10月9日國際奧委會正式宣布高爾夫成為2016年和2020年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以來,高爾夫運動在全球范圍內,尤其是中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隨著參與人數的激增,如何科學、有效地提升高爾夫技術,同時確保運動的安全與優雅,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高爾夫揮桿技術的高度復雜性要求運動員在揮桿過程中圍繞身體軀干進行精細的旋轉運動,以實現力量的有效傳遞和擊球的穩定性。對于初學者而言,掌握正確的擊球準備和揮桿動作一致性是提升技術水平的關鍵。旋轉訓練作為一種針對胸椎和骨盆靈活性與穩定性的專項練習,在提升高爾夫揮桿穩定性、促進技術進階方面展現出了獨特價值。它不僅能幫助初學者建立更加穩固的揮桿基礎,還能有效減少因動作不規范導致的運動損傷。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高爾夫訓練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辛連樸(2015)和孫航(2019)的研究強調了功能訓練和體能訓練對于高爾夫揮桿技術的重要性,指出這些訓練手段能夠顯著提升身體的穩定性和靈活性,進而促進揮桿動作的流暢性和準確性[1-2]。王海燕(2017)和宋巍(2016)則分別探討了普拉提訓練和TPI教學方法對高爾夫技術的積極影響,展示了特定訓練方法在提高身體控制能力和優化揮桿技術方面的效果[3-4]。于學清(2020)和董凌宇(2021)的研究引入了常住訓療理論,為高爾夫訓練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強調了持續、系統訓練對于技能提升的重要性,并驗證了該理論在提升運動員技術穩定性和競技水平方面的有效性[5-6]。宋正華(2022)的研究則通過數據分析,揭示了世界優秀男子高爾夫球員的技術特征,為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提供了寶貴的參考[7]。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通過實驗前的身體旋轉能力測試進行篩選,從40名河北體育學院社會體育系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中高爾夫方向的學生中確定了32名符合實驗要求者。為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和對比性,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從這些學生中選取了20名,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0名。對照組的學生接受常規教學,而實驗組的學生接受特定的旋轉訓練干預。所有參與的學生均身心健康,自愿報名,并承諾在實驗過程中積極配合各項測試。實驗對象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實驗對象基本情況
1.2 旋轉訓練安排
實驗地點為河北體育學院高爾夫外場(2022年3月1日至4月1日)。20名高爾夫學生依據學校統一教學大綱進行課上技術練習,外加實驗組干預訓練,干預方案:為期四周,一周四次,一次60分鐘。對照組不參加任何有助于高爾夫揮桿練習的訓練。
1.3 測試方法與訓練方法
1.3.1 測試方法
1.3.1.1 身體旋轉能力測試
身體旋轉能力測試是選用TPI(Titleist Performance Institude)中的胸椎旋轉和骨盆旋轉,主要是測試高爾夫初學者胸椎和骨盆在旋轉時的靈活性和穩定性,進而反映擊球穩定性的能力(如圖1所示)。
1.3.1.2 擊球距離
擊球距離測試是最直接反映高爾夫初學者的技術水平和擊球狀況。本測試使用室內模擬器進行測試,擊球總距離為球飛行距離加球滾動距離。
1.3.1.3 球曲率
球曲率是指球在空中飛行產生的彎曲。球在空中旋轉時是一直保持在一個軸心上旋轉的,成為旋轉軸。
1.3.2 訓練方法
主要參考TPI(Titleist "Performance Institute)和常住訓療理論進行內容的選擇(訓練采用先熱身活動,從簡單到復雜的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八個動作循環練習三組,15次為一組),見表2。
1.3.3 數理統計法
通過數理統計分析方法和SPSS統計分析軟件支持,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統計,總結旋轉訓練對高爾夫有旋轉問題初學者是否有影響。
2 結果
2.1 TPI旋轉能力測試
實驗結果表明(見表3),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旋轉能力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身體旋轉能力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前后實驗組內對比身體旋轉能力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 擊球距離
實驗結果表明(見表4),實驗前的實驗組與對照組擊球距離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擊球距離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前后實驗組內對比擊球距離無顯著性差異(p>0.05)。
2.3 球曲率
實驗結果表明(見表5),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球曲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球曲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前后實驗組內對比球曲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
3 分析與討論
3.1 對實驗組TPI旋轉能力測試分析
3.1.1 對實驗組TPI旋轉能力測試特征的分析
本研究的實驗結果顯示,高爾夫初學者中存在旋轉問題與無旋轉問題者在身體穩定性和靈活性方面的顯著差異。揮桿擊球技術作為高爾夫運動的核心技能,其運動解剖學基礎在于人體沿垂直軸進行的旋轉運動。理想的揮桿動作應避免橫向移動和顯著的前后俯仰動作。在高爾夫初學者中,有旋轉問題者在胸椎旋轉方面常常表現出不足或假性旋轉現象,即通過抬高肩膀而非胸椎進行旋轉。這種胸椎旋轉的受限,加上對動作理解的誤區,往往導致打球時背部和手臂出現酸痛,因為他們未能真正圍繞胸椎旋轉,而是錯誤地用手臂和肩膀代替胸椎完成揮桿動作。此外,骨盆旋轉的受限也常見于有旋轉問題的初學者,他們可能在揮桿時出現左右擺動、重心后倒或骨盆轉動不協調的現象。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擊球的穩定性和效果,還可能引起雙腿站立不穩或上桿時雙腿顫動,進而影響重心的穩定性。
3.1.2 對實驗組TPI旋轉能力測試干預效果的分析
本實驗結果表明,經過4周的旋轉訓練,實驗組的身體旋轉能力得到了顯著增強。這一發現證實了旋轉訓練在提升高爾夫初學者的身體靈活性和穩定性方面的有效性。分析可能增強的原因如下:初學者在學習高爾夫時,由于學習時間較短,對高爾夫揮桿體系的理解不夠深入,動作掌握不夠扎實,處于動作形成階段的分化期。在這一階段,動作往往不連貫,出現多余動作,雖然初步形成了全揮桿的外在動作,但動作細節尚不清晰。通過旋轉訓練,從直立式旋轉到高爾夫站位的旋轉練習,初學者對胸椎和骨盆旋轉在高爾夫揮桿中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理解。練習胸椎旋轉時手臂側平舉動作,以及骨盆旋轉時雙腳并攏的動作,使初學者能夠感受到在旋轉過程中主動發力的肌肉、協同發力的肌肉以及被牽張的肌肉,從而使旋轉動作更加流暢和有力。此外,高爾夫站位旋轉訓練讓有旋轉問題的初學者在不同的情境下進行練習,提高了身體在揮桿擊球時的旋轉穩定性和流暢性。
本實驗結果表明,4周的旋轉訓練可改善高爾夫有旋轉問題初學者身體旋轉能力,增強身體的穩定性和靈活性。
3.2 對實驗組擊球距離分析
3.2.1 高爾夫有旋轉問題初學者擊球距離特征的分析
本實驗結果顯示,在初學者的擊球距離方面,有旋轉問題者與無旋轉問題者相比,并未表現出顯著性差異。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擊球距離未有顯著提升,擊球穩定性卻有所增強。這表明,為期四周的旋轉訓練對初學者的擊球距離沒有直接影響。擊球距離主要取決于揮桿速度和力量的產生,而旋轉訓練的核心目標在于提升擊球的穩定性,因此實驗組在擊球距離上并未實現顯著性提高。
3.2.2 高爾夫有旋轉問題初學者擊球距離干預效果的分析
在本實驗中,實驗組在經過4周旋轉訓練后擊球距離并
未發生變化,但擊球穩定性呈現出增加的趨勢。可能的原因分析如下:實驗組通過旋轉訓練,從依賴手臂擊球逐漸過渡到更多地利用胸椎和骨盆的旋轉進行擊球。這種轉變使得揮桿動作在一個平面內完成,增強了揮桿時重心的穩定性,從而提高了動作的重復性和穩定性。擊球距離的提升主要與球員揮桿時的力量和速度有關。旋轉訓練通常注重緩慢而有節奏的練習,并未特別強調力量和爆發力的訓練,這可能是擊球距離未出現顯著性差異的原因。
本實驗結果表明,4周的旋轉訓練對高爾夫有旋轉問題初學者動作穩定性有改善,但對揮桿擊球距離沒有改變。
3.3 對實驗組球曲值的分析
3.3.1 對高爾夫有旋轉問題初學者球曲率特征的分析
本實驗結果揭示,在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球曲率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經過4周的旋轉訓練干預后,兩組之間的球曲率差異不再顯著。在實際下場打球時,尤其是需要精準控制球的落點,如打上果嶺時,球的彎曲程度尤為關鍵。要打出直線球,球員需要具備穩定的揮桿動作,準備和擊球動作的高度一致性對于球的飛行軌跡至關重要。這涉及到球員擊球動作的穩定性,包括良好的上下桿螺旋力和核心穩定性。因此,高爾夫有旋轉問題的初學者往往因為準備動作和擊球動作的差異較大而導致較高的球曲率。通過旋轉訓練,可以增強有旋轉問題的高爾夫初學者圍繞軸心轉動進行上下桿的肌肉記憶,從而提升擊球距離和穩定性。
3.3.2 高爾夫有旋轉問題初學者球曲率干預效果的分析
本研究觀察到實驗組在干預前與對照組之間存在顯著的球曲率差異。然而,經過為期四周的旋轉訓練干預后,兩組間的球曲率差異不再顯著。這一現象可能由以下幾個因素引起:球曲率通常由旋轉軸的傾斜程度決定,而影響其大小的關鍵因素包括桿面角度、揮桿軌跡的差值以及擊球位置。理論上,當揮桿軌跡與桿面角度的差值減小,且擊球位置更接近球桿的甜蜜點時,球的曲率將降低,從而使其在空中的飛行軌跡更為直線。旋轉訓練的核心在于圍繞脊柱進行的旋轉動作練習,這種訓練對于改善有旋轉問題的高爾夫初學者的揮桿穩定性具有顯著效果。通過減少不必要的代償動作,訓練有助于提高擊球時的精確度和一致性,從而增強球的飛行穩定性。
本實驗結果表明,4周的旋轉訓練可以改善高爾夫有旋轉問題初學者球曲率,增強身體揮桿時的穩定性減少代償動作的發生。
4 結論
4周的旋轉訓練可以提高有旋轉問題的高爾夫初學者的擊球穩定性,使有旋轉問題的高爾夫初學者在揮桿中更有效的產生螺旋力,減少側向移動,增加擊球穩定性。
參考文獻
[1]辛連樸.功能訓練對高爾夫揮桿技術的促進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5.
[2]孫航.體能訓練對大學生高爾夫運動員全揮桿擊球技術的影響研究:以江漢大學高爾夫專業學生為例[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9.
[3]王海燕.普拉提訓練對高爾夫全揮桿技術影響的實驗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7.
[4]宋巍.TPI教學方法對高爾夫球初學者全揮桿技術影響的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5]于學清.解析常住訓療理論在高爾夫運動中的應用[D].濟南:山東體育學院,2020.
[6]董凌宇.常住訓練理論對大學生高爾夫運動員全揮桿擊球技術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體育學院,2021.
[7]宋正華.世界優秀男子高爾夫球員相關技術指標分析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專題報告(運動訓練分會)[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2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