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運用地理集中分析、地理最鄰近分析、核密度分析及緩沖區分析等方法對山西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地理特征分析,并提出相應的保護傳承路徑。研究結果顯示,山西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一帶,南部和北部地區僅有零星分布,太原市和晉中市為主要聚集市,向西南部沿著汾河形成鏈式聚集。其空間分布為凝聚型(R=0.9427),空間聚合類型為集中聚合(G>G0)。影響因素分析表明,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影響比較明顯,區域發展水平對體育非遺空間分布影響較小。根據分析結果及發展現狀,提出舉辦多元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賽事活動、打造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勝地以及推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三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路徑。
關鍵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GIS;傳統體育文化;文化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們創造的、代代相傳的無形文化財富,包括語言、民俗、技藝、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口述歷史、宗教、節日等各個方面。我國在2003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先后頒布了許多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條例和法律,包括《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各民族身體運動文化的表現,更體現了各民族社會特征、經濟生活、宗教習俗等方面的特點0,在《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和《“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也強調了要加強傳統體育項目的保護和傳承。有學者錯誤!未找到引用源。認為體育非遺不僅具有歷史、健身的基本價值,還具有文化、科學、娛樂等衍生價值。廖濤0研究表明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豐富群眾體育活動形式,助力體育產業以及堅定體育文化自信。近年來學者們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推陳出新,其中地理空間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是研究體育非遺的重要途徑,能夠從自然地理環境深入了解體育非遺的歷史發展傳承特點,并且對未來的傳承和創新路徑提供理論依據。馬冬雪錯誤!未找到引用源。運用GIS空間分析對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提出了完善體育非遺項目申報認定制度和分類體系以及轉換體育非遺項目形式和功能等建議。但其研究視野在全國范圍,缺乏對各地級市的個性化分析,沒有做到因地制宜提出個性化保護和傳承路徑。山西省地處黃河流域,東靠太行,西靠呂梁、西南連黃河,北抵長城,與河北、河南、陜西、內蒙古等省區交界。因其特殊的地緣格局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山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且得到了較好的保存錯誤!未找到引用源。。本研究運用地理集中指數、核密度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山西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構類型、空間分布等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影響機制及傳承路徑,為山西省體育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提供決策參考。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地理集中分析
地理集中分析是衡量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標。本文用來度量山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聚合程度,表達式為:
(1)
其中,G為地理集中指數,為山西第m個地區的體育非遺數量,T為體育非遺總數量,K為地區數量。G的取值介于0~100,G值越大聚合越集中,G值越小越分散。假設G0為山西體育非遺平均聚合于各地區的地理集中指數,如果G>G0,說明山西體育非遺呈集中聚合,反之說明山西體育非遺聚合分散。
1.2 地理最鄰近分析
最鄰近分析通過最鄰近指數體現,是兩要素間的平均距離。首先需要計算出兩要素之間的“實際最鄰近距離”和“理論最鄰近距離”;然后用這兩個“最鄰近距離”的比值表示最鄰近指數;最后通過最鄰近指數分析三晉地區體育非遺的空間聚合類型。下面是最鄰近指數的計算表達式:
(2)
(3)
其中 為理論最鄰近距離;n為點數;A為區域面積;D為點密度; 是實際最鄰近距離。點要素有凝聚、均勻、隨機3種分布類型。其中,R為最鄰近點指數,R<1為凝聚型,R>1為均勻型,R=1為隨機型。計算公式為:
(4)
1.3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主要作用是計算出要素在一定區域內的密度。通過核密度函數計算要素在每個單位面積的具體量值,結論值越大,表示要素在這個區域范圍內越集中。使用核密度分析,通過ArcGIS 10.8軟件中的可視化表達,能清晰直觀地呈現出三晉地區體育非遺的空間聚合特征,其公式為:
(5)
其中 為核密度估計值;k 為核函數; >0為帶寬; 表示點到事件的距離。
1.4 緩沖區分析
緩沖區分析的核心功能是描述地理意義上目標對象對周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通過點要素、線要素或面要素為基礎,建立周圍一定寬度范圍內的緩沖區,然后進行要素間的相交疊加,進而得到結果,是解決空間鄰近度問題的有效手段。本文通過對傳統村落做20 km緩沖范圍的點要素分析,對河流水系做5 km緩沖區范圍的線要素分析,計算出體育非遺在緩沖區范圍內外的比例,并繪制出體育非遺在相應緩沖區的空間聚合圖,最后分析體育非遺空間聚合的影響。
1.5 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研究數據來源于山西省公布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項目。使用百度坐標拾取器提取研究區域地理坐標,從地理空間數據云獲取山西省90 m高程空間圖。區域發展水平情況包括人口和各市國民生產總值等數據均來自于2022年山西省統計年鑒。數據收集截止時間為2023年3月20日。
2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格局分析
2.1 空間分布類型
在地圖上,體育非遺研究區域可被視為點狀要素,因此可以用坐標點表示其地理位置。點要素的空間分布可分為凝聚、均勻和隨機三種類型。將27個山西省體育非遺的地理坐標導入ArcGIS 10.8軟件中,通過平均最近鄰指數進行計算,得出R=0.9427,即R<1,因此判斷山西省體育非遺空間分布類型為凝聚型。
2.2 空間聚合特征
由公式(1)可計算得出山西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理集中指數G=43.0331,G0=30.1505,G>G0,表明山西省體育非遺研究區域呈集中分布。隨后使用ArcGIS 10.8進行核密度分析并制圖(見圖1)。由圖1可見,山西省體育非遺研究區域主要集中在山西省中南部地區,太原市和晉中市為主要聚集市,向西南部沿著汾河形成鏈式聚集。在西南部運城市和東南部長治市及晉城市形成次要聚集區域。
3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因素分析
3.1 自然地理環境
3.1.1 高程因素
不同高程地區的日照、土壤、氣溫等氣候條件有一定差異,也會影響著當地居民的長期穩定發展。研究表明,隨著高程的增加,傳統村落呈下降趨勢,62%的傳統村落分布在高程200,m以下的區域0。本研究利用90 m高程數據與山西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點要素繪制出高程與體育非遺空間分布關系圖(圖2)。分析發現,山西省體育非遺分布在194~684 m高程范圍的項目有5項,占比18.52%;分布在684~1000 m高程范圍內的項目有16項,占比59.25%;分布在高程1000 m以上的項目有6項,占比22.22%。77.78%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在高程1000 m以內的區域,且多集中在山西省中部平原一帶,這與先前的研究類似0。由此可見,高程因素對體育非遺分布有一定的影響,適中的高程與較多的體育非遺項目分布有關。
3.1.2 水系因素
水域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與歷史文化的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研究采用5 km緩沖區,對山西省1-5級河流進行分析,繪制出山西省體育非遺與水系的關系圖(見圖3)。
結果顯示,有17個體育非遺項目在緩沖區內,占總項目的62.96%。汾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也是山西人民的母親河,對山西的歷史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亦不例外,其中汾河流域中段,汾河支流烏馬河和昌源河為體育非遺主要聚集區域。同時,河流也有利于商業經濟的發展,許多商貿集鎮依托河流而生,利用近水的便利性,集散貿易、轉運特色貨物,發展為水旱轉運集鎮聚落,這也為文化的積累提供了物質基礎。由此可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水系具有一定的依賴性。
3.2 歷史文化
3.2.1 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是我國農耕文明的見證,它的形成和發展也體現出當地歷史文化的發展與創新。體育非遺同樣體現著當地村民的生活、勞作和娛樂的特點,對村落文化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山西省總共有619個傳統村落,占全國的7.59%,山西古村落具有時代早、分布廣、類型全、數量多、價值高等特點0。利用緩沖區對體育非遺項目與傳統村落的關系進行分析(見圖4),結果顯示,一共有24項體育非遺在傳統村落的20km緩沖區內,占比88.89%。可見,山西省體育非遺項目空間分布與傳統村落密切相關。
3.3 區域發展水平
3.3.1 交通
交通的發達程度能夠反映出當地的發展水平,地區發展水平的提高對當地歷史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在近現代以前,人們沒有網絡、電視、收音機等獲取信息的電子設備,信息傳遞依靠人們口口相傳,因此交通的發達程度就影響著人們學習和認識新事物的快慢。本研究通過繪制山西省公路和鐵路密度與體育非遺研究區域關系圖,直觀地反映出交通發展水平與體育非遺的聚合關系(見圖5)。
圖5 公路密度與體育非遺研究區域關系圖
如圖所示,山西省道路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地區,而省域邊緣及高海拔地區道路交通密度較小,與體育非遺分布情況十分相似。由此可見,體育非遺對交通具有一定的依賴性,交通的發達程度對體育非遺項目的空間分布有著重要影響。3.3.2 人口密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那些附著在“人”而不是“無生命的物”上的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必須以人為本,以人為載體0。因此,人口密度與分布情況也影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本文通過年鑒數據繪制山西省人口密度與體育非遺項目分布關系圖(見圖6),展現體育非遺分布與山西省人口密度關系。分析結果顯示,山西省人口密度為221.81人/km2,有23個體育非遺項目研究區域分布在人口密度160人/ km2以上的區域,有10個體育非遺項目分布在人口密度222人/ km2以上的區域,僅占所有項目的37.03%。由此可見,人口密度的大小與山西省體育非遺項目的分布關系較小。這可能是因為非遺項目大多分布在區縣農村地區,這些地方歷史上是人群的聚集地,而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城市發展,所以現在看來,體育非遺研究區域與人口密度關系較小。
3.3.3 經濟
經濟發展水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上都是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如傳統農業、畜牧業、漁業、醫藥、體育、表演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技藝及其相關的審美、民俗和信仰等。本文使用2022年山西省各地區生產總值(GDP)繪制各地區人均GDP與體育非遺研究區域分布關系圖(見圖7)。
分析表明,僅有7項山西省體育非遺項目分布在高于全省平均人均GDP的區域,占所有項目的25.92%。有研究認為,經濟發達的地區,流動人口更多,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有一定負面影響。王清錯誤!未找到引用源。認為,近現代以來,山西省各市區經濟發展一直處于不均衡的狀態,這些不太發達的地區對文化遺產保護長期疏忽,這也造成了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和消逝。本研究結果顯示,山西省體育非遺項目研究區域主要分布在經濟發展水平中等地區,共有16項,占比59.25%。綜上所述,經濟發展較好與體育非遺項目分布較多有一定關系,但是經濟發展也可能會對體育非遺項目產生一定負面效應。
4 山西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路徑
4.1 以賽促傳,舉辦多元體育非遺賽事活動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由當地居民為抵御外敵侵略或是保護貨物運輸,如忻州的摔跤撓羊賽,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對抗性和競技性。通過舉辦賽事活動,對體育非遺的民族特色和歷史文化進行宣傳,更能夠使外來人群及青少年一代認識傳統體育文化并對其產生興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區域多在農村,將農村不同的節日慶典、鄉村廟會、祭祀儀式等習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在民俗節日演出中加入體育非遺項目的表演或競賽,使其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作用。此外,有關部門和組織要積極完善體育非遺相關賽事規則及獎勵機制,比如每年一度的“忻州摔跤節”,有完整的比賽規則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充分調動了大眾的參與熱情,也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地方體育旅游品牌0。綜上,舉辦傳統體育賽事活動,結合各地區民俗節日表演,打造當地特色文化互動品牌,不僅能夠促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也有利于展示當地經濟蓬勃發展的精神風貌。
4.2 因地制宜,打造體育非遺旅游勝地
2022年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平遙古城,就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重要講話。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是國家5A級風景區,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其中《又見平遙》大型實景演出項目,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晉中市也是體育非遺項目聚集最多的市轄區,文化旅游景區的開發,能使各個地區的人群都能有機會感受到當地的文化、習俗,也為體育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平臺。在文化遺產景區開展體育文化體驗項目,在身處歷史文化遺跡的同時感受歷史文化,更能使游客產生共鳴,助力體育非遺項目的發展、創新與傳承。此外,本研究表明,山西省體育非遺項目分布與傳統村落密切相關,而且山西省傳統村落眾多,在對傳統村落保護的同時,結合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傳統文化與體育旅游文化小鎮,同時輻射周邊,在保護中帶動其經濟發展,形成文化體育動態聯合、雙向促進的發展模式。
4.3 以人為本,推進體育非遺活態傳承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具有實體屬性,它是以人為本的文化遺產,它的傳承主體是人,核心是其文化傳承者0。本研究結果顯示,有62.69%的體育非遺項目研究區域分布在低于平均人口密度的地區,因此建立完善的傳承人培養激勵體系尤為重要。有研究表明,傳承主體的傳承活躍度、政府對傳承主題的保障、社會對傳承主體的支持等方面均會影響體育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0。本研究認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首先要以人為本,完善對文化傳承人的激勵機制,健全保護傳承主體利益的法律法規,充分調動傳承人的傳承活躍度。其次,我國體育非遺項目傳承人出現明顯斷層現象,老齡化嚴重,需要政府部門拓寬宣傳渠道、借用網絡數字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如前段時間各地區文旅局局長的變裝秀,登上各個短視頻平臺熱搜,受到了大量年輕觀眾的熱烈追捧。不僅要調動青年一代了解學習傳統體育文化的熱情,還應該積極舉辦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的活動,設立傳統體育項目特色課程,發揮政策方向指引能力,推進“一校一品”的學校體育模式建設。讓青少年兒童產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可以設立獎學體系,提高青少年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建立完善的傳承人培養體系,從而為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增添動力。
5 結語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的歷史沉淀,體現了各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與發展,也展現出各民族團結向上的奮斗精神。本文使用地理分析方法,包括地理集中分析、最鄰近分析以及核密度分析,從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幾方面對山西省體育非遺項目的空間分布和聚合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了舉辦多元傳統體育賽事活動、打造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勝地以及推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體育非遺傳承路徑。進入新時代,發掘、保護和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堅定體育文化自信,延續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精神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山西省是黃河流域歷史文化最為厚重的省份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密集的省份之一,因此,體育非遺傳承路徑的研究在傳播“晉善晉美晉文化”的同時,也弘揚了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精神。同時,山西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還需要深入發掘,因地制宜,找到傳承、創新、發展中的壁壘,打造動態聯合、多向促進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路徑。
參考文獻
[1]白晉湘,萬義,龍佩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綱[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8,42(1)
:33-40.
[2]湯立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系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8,54(3):29-36.
[3]廖濤.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價值及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3(2):56-61.
[4]馬冬雪,江蕓,朱明勇.基于GIS的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研究[J].體育科學,2015,35(6):19-24.
[5]王清,唐廣東,馬慧強,等.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格局及影響因素探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10):185-193.
[6]胡金龍,滕耀寶,樊亞明,等.廣西壯族自治區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21,41(3):580-588.
[7]王萍,劉敏.地理要素在傳統無形文化傳承中的空間印跡: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J].地理研究,2020,39(8):1807-1821.
[8]馬煜,王金平,安嘉欣.流域視野下山西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及聚落特色研究[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21,52(4):638-644.
[9]李虎,李紅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人口要素探析[J].廣西民族研究,2019(3):130-136.
[10]孟林盛,李建英.民間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以山西忻州撓羊賽為視角[J].體育與科學,2012,33(2):75-79.
[11]徐婧,趙博文.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進路述評[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2(2):135-143.
[12]崔家寶,周愛光,陳小蓉.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影響因素及路徑選擇[J].體育科學,2019,39(4):12-22.
[13]何濤,楊麗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聚合與協同傳承的實現路徑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49(1):58-65.
[14]胡燕,陳晟,曹瑋,等.傳統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內涵[J].城市發展研究,2014,21(1):10-13.
[15]程紀香.基于體育非遺保護實踐的貴州省體育非遺影像庫建設與實施路徑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3):61-67.
[16]楊樺,任海.論新時代中國特色體育學構建[J].體育科學,2022,42(8):3-20.
[17]何維燦,趙尚民,程維明.山西省不同地貌形態類型區土地覆被變化的GIS分析[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6,18(2):210-219.
[18]張忠杰,郭玉成.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引導性協同機制生成:基于Y寨苗拳的田野調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3):61-69.
[19]孫汀,李同昇.文化遺產的當代保護、繼承與發展:基于西安市文化創意產業的模式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9(6):143-149.
[20]劉喜山.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歷程、困境及發展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9(10):63-68.
[21]李陽,趙剛.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性發展的思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3):324-330.
[22]張波,胡昌領,陳保學.新時代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困境及策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3,40(1):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