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問卷調查法、實地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等,對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存在:人員觀念、教學課程、需求認識、內外聯動四方面桎梏。并針對以上問題提出:轉變師生老舊觀念,提高專業實踐認識;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增加實踐內容比重;充分分析社會需要,針對需求培養人才;深入推進內外聯動,拓寬能力培養路徑等擺脫桎梏路徑。旨在提高體育專業碩士的實踐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發展和社會需求。
關鍵詞: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實踐能力培養;體育碩士教育
體育專業碩士教育作為培養高層次體育相關領域人才的重要途徑,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迄今為止,對體育專業碩士教育的研究主要針對學位課程改革,而對于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的研究較少。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中明確指出“支持培養單位聯合行業產業探索實施‘專業學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使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獲得學歷學位的同時,取得相關行業產業從業資質或實踐經驗,提升職業勝任能力”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強調了專業學位研究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以新時代背景下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培養路徑為研究對象,從個人、課程、學校和社會四方面出發,深入分析體育專業碩士實踐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路徑,以助力我國培養高水平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
1 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的內涵及培養現狀分析
1.1 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的內涵
專業實踐是專業碩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也是體育專業碩士個人的發展目標。從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出發,分析可知實踐能力是指“保證個體順利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須具備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主要包含實踐動機、一般實踐能力、專項實踐能力和情境實踐能力四個基本構成要素錯誤!未找到引用源。,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理應包含上述四個基本要素。其中,實踐動機是指引導、激發和維持實踐者行動,促進實踐活動順利完成的內外動力錯誤!未找到引用源。。體育實踐動機即體育專業碩士參與各類專業實踐活動的內外動力;一般實踐能力是指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都應具備的實踐能力錯誤!未找到引用源。。體育專業碩士的一般能力包括表達與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等;專項實踐能力是指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或崗位應具備的特殊能力。體育專項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專項運用與創新能力、科研創新能力、體育教學能力、運動訓練能力、賽事組織管理能力、體育保健能力、裁判工作能力等;情境實踐能力是指結合具體情景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得出解決辦法的能力。實踐情景具有不可預見性,因此體育的情景實踐能力主要指掌握運用器材的能力錯誤!未找到引用源。。
1.2 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發現,大部分體育專業碩士在校期間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就業及以后的工作,即實踐動機就是就業。為了解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專業碩士對專業實踐能力的認識程度與各項能力水平的高低,對廣西師范大學在校或已畢業的體育專業碩士進行線上問卷調查,收回問卷67份,其中有效問卷61份,問卷有效率91%。
1.2.1 學生對現有課程設置滿意度的狀況
學校課程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途徑,在課程設置方面應貼合體育專業碩士的實踐屬性。表1為體育專業碩士課程設置情況統計。從表1可知,體育專業碩士對本校所開設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滿意度為“滿意”以上水平分別為55.73%和50.82%,有近一半的受訪者對于本校所開設的體育專業碩士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滿意度為一般及以下水平。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課程偏向于理論,部分學生認為通過課程學習能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但也有部分學生認為實踐類課程偏少,理論課程實用性不強。這表明學校所開設的課程并不能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要,課程設置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
表1 體育專業碩士課程設置情況統計(n=61)
1.2.2 學生對導師專業實踐能力指導水平評價的狀況
廣西師范大學實行的是導師責任制,因此導師的專業實踐能力指導水平是決定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水平的重要方面。導師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指導主要體現在活動實操、科研創新、課程教學、論文指導等方面。表2所示為學院導師指導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水平情況。從表2可知,有68.85%的受訪者認為體育專業碩士生導師具有較高或很高的專業實踐指導水平,但也有31.15%的受訪者認為導師的指導能力處于一般甚至更低水平。表明有部分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的指導。
表2 學院導師指導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水平(n=61)
1.2.3 學生參與專業實踐活動機會的狀況
能力需要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參與專業實踐活動,可以將自己的學識運用到專業實踐活動中,促進自身專業實踐能力水平的提高。體育專業碩士在校可參與的實踐活動包括校內外的賽事組織與裁判、教育實習、行政助理等。表3為研究生參與專業實踐活動的機會統計。從表3可知,有47.54%的受訪者認為在校能參與專業實踐活動的機會“很多”或“較多”,但也有52.46%的學生認為所能參與的專業實踐活動機會有限,說明校內外的專業實踐活動機會并不能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要。
表3 參與專業實踐活動的機會(n=61)
1.2.4 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自評的狀況
表4為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自評情況。分析表2可知,在一般能力中,團隊協作能力位居第一,“較強”以上水平占比為62.29%,主要體現在配合學校或老師的各項工作等方面,“小團體”的合作效應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專項實踐能力中,體育科研能力比較欠缺,“較強”以上水平占比僅有32.78%。究其原因,一方面,學校課程設置過于理論化,學生缺少從實踐發現問題的學習過程;另一方面,學生自身缺乏主動性,發現問題的意識不強。在情景實踐能力中,掌握運用器材的能力“較強”以上水平占比為50.92%,有近五成受訪者在運動體育器械掌握方面存在困難。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跨考的學生沒有體育教育的背景,對于部分體育專用器械或器材并不熟悉,導致其難以掌握與運用。從整體來看體育專業碩士對自身體育專業實踐能力屬于一般水平,可見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專業碩士教育需要更加突出體育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穩步提高學生一般能力、專項實踐能力和情景實踐能力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表4 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自評情況(n=61)
2 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桎梏
2.1 人員觀念桎梏
2.1.1 教師教學觀念與教學方式傳統化
體育專業碩士教育是培養高層次的體育相關領域人才。但目前體育碩士規模擴張速度較快,多數高校的體育專業碩士教育模式尚處于轉型階段,以學術型體育碩士的培養方案進行專業型體育碩士的培養仍然是當下普遍存在的現象錯誤!未找到引用源。。碩士研究生導師和相關任課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指導能力,但在教育理念方面沒能及時轉變,在進行教育教學時經常不區分碩士類型而進行統一教學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導致的結果就是體育專業碩士學術化,體育專業碩士對自身能力的認識產生偏差,認為體育專業碩士的重心是進行學術理論研究,而忽略了實踐應用能力培養。這就脫離了體育專業碩士培養的初心。
2.1.2 學生能力培養意識薄弱化
首先,體育專業碩士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僅滿足于課堂傳授的情況。對于課程內容缺少獨立思考,出現被動接受的現象。究其原因,所學內容多為間接經驗,學生欠缺親身體驗與實踐。其次,體育專業碩士對自身專業實踐能力的發展缺少規劃,對于本專業需要培養什么專業實踐能力、怎樣培養專業實踐能力、如何發展與應用專業實踐能力等問題缺乏思考。
2.2 教學課程桎梏
2.2.1 課程內容注重理論
體育專業碩士的課程設置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能力的提高為核心[錯誤!未找到引用源。。目前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專業碩士課程中與體育專業相關的模塊主要是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專業方向課三方面。其中專業必修課包括專業基礎課及專業方向課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均以集體性的理論授課為主,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在專業研究方向上的科研理論創新能力,但對于學生教學技能、專項技能等方面的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明顯存在欠缺。并且體育專業碩士有部分學生選擇的研究方向與本科所從事的專項運動不相符,亦或是從其他門類專業跨考到體育門類的碩士研究生,這部分學生對于所從事研究的方向的相關運動技能、教學技能等可能存在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的現象。
2.2.2 課程評價忽略實踐
課程設置的理論化傾向決定了體育專業碩士課程學習評價方式的理論化。廣西師范大學的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評價體系并未完善,學習評價主要以課程論文的形式進行考核,而在實踐能力評價方面存在欠缺,主要體現在沒有安排運動技能、教育教學、運動訓練、裁判與組織等方面的考核評價。體育專業碩士在體育教學、運動訓練、體育賽事組織管理、體育保健、裁判工作等方面缺少鍛煉與考核,相應的實踐能力無法得到培養。
2.3 需求認識桎梏
2.3.1 學生對社會需要認知不足
一般來說,社會需求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為滿足其當下與未來發展需要,而在需求實踐中形成的占主導地位的需求意識、需求關系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就學生層面而言,大部分體育專業碩士為本科應屆畢業生或是全職備戰考研的往屆生,這部分學生較少有與體育相關的專業實踐經歷,對自身社會角色的定位不夠清晰,缺少對體育行業就業的思考以及對社會需求的深刻思索。導致體育專業碩士對體育行業不同崗位應具備的能力缺少認知,不重視自身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反映到現實層面就是所培養的體育專業碩士的社會服務意識較差、創新能力不強、專業實踐能力薄弱、就業艱難等方面。
2.3.2 學校對社會需求缺乏深入分析
在學校層面,學校對現階段體育行業的需求關系沒能進行深度探究和調查。以中小學體育教師崗位為例,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錯誤!未找到引用源。中指出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加強體育與健康課的思政教育。這要求體育教師不僅具有技能教學、組織訓練等方面的能力,還必須具有跨學科融合的能力,但體育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并未體現出跨學科融合或培養學生跨學科融合能力的特點。這也從側面反映當前體育專業碩士教育方面存在對社會需求分析不足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人才培養方向模糊、就業率差、學生對教學意見不斷等方面。
2.4 內外聯動桎梏
2.4.1 校內外專業實踐活動耦合度低
體育專業碩士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體育領域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實踐性是體育專業碩士的基本屬性。而校內的實踐活動與校外的實踐工作存在較大差異。究其原因,校內實踐活動的對象以在校大學生為主,無論理解能力還是行動能力均較強,活動資源相對豐富。而校外實踐活動則是面對各種不同的社會人群,活動條件要求自己創造,這也是部分體育專業碩士在就業后難以適應工作環境的主要原因。此外在體育專業碩士培養環節中,實習是最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之一,包括校內外跟班實習、畢業設計和職業崗位實習3個具體環節錯誤!未找到引用源。。雖然高校對于體育專業碩士的實習有時長和數量要求,但未做出對于實習單位和實習質量等方面的要求,使得教育實習只有量而沒有質錯誤!未找到引用源。。
2.4.2 “雙師教育”難以實施
在某種意義上,專業碩士教育與職業教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都是為社會培養專業型人才錯誤!未找到引用源。。要求體育專業碩士多參與社會企業單位的實習、見習等活動,以“雙師教學”基點,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長見識提高實踐能力,加快學生專業化成長錯誤!未找到引用源。。而在高校中這類專業實踐活動卻并不多見,與高校建立體育實踐基地合作的校外單位更是稀缺錯誤!未找到引用源。。一方面校外單位主要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幫助學校培養體育專業碩士實習生費時費力,甚至可能耽誤正常工作進度;另一方面學校教師需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沒有空余時間指導學生實習。這就導致校內教育與校外實踐出現步伐不一致的情況,也是多年來對體育專業碩士“雙師教學”的探索始終原地踏步主要原因。
3 體育專業碩士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路徑
3.1轉化:轉變師生老舊觀念,提高專業實踐認識
教師的教育觀念和學生的學習觀念是教與學兩者協調共進的意識基礎。一方面,高校教師要明晰“具身性”體育核心素養的邏輯結構、樹立身心一體觀的體育教學理念、創設體驗式的體育教學情境、創造具身思維的體育教學過程,將具身認知的科學理念與體育教學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另一方面,教師要學習國家出臺的政策、方針、課程標準等重要文件,深度解讀其中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的專業實踐能力培養觀念,明晰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之差異,并落實到教學方式、內容、方法等方面。同時高校要為教師提供定期更新的培訓課程,課程內容應涵蓋教學方法、專業實踐案例、最新技術及課程設計等方面。使教師深入了解行業趨勢,提高對專業實踐重要性的認識,并將這些知識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學生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獨立個體,轉變其學習觀念首要的就是激發自身的主動性,端正參與各種實踐活動的態度,避免過度功利的情況。其次,深度剖析自己的優劣勢,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注重自身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最后,師生都應認識到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件長久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地貫穿于各種教與學的活動當中。
3.2優化: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增加實踐內容比重
體驗性、技能性、師范性,是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基于此,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大力加強實踐環節,高度重視運動技能和教育素養的提升錯誤!未找到引用源。。首先,高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當系統考慮,在保證專業理論教學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加與學生研究方向相關或學生需要的專業運動技能課程和學時,提高體育專業碩士的技能水平、教學水平、訓練水平等;其次,應強調體育學科與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的聯系與融合,設立更多更為豐富的選修課程,使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能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實現“一專多能、跨學科融合”人才培養的目標。
此外高校要了解當前體育產業的發展趨勢,開設符合市場需求的實踐性課程,積極組織與專業實踐相關的教學比賽和實踐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讓他們能在真實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獲取更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設計全面的評價機制,收集包括學生、教師和行業導師在內的反饋意見,依據評價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確保實踐內容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3.3細化:充分分析社會需要,針對需求培養人才
社會需要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風向標。首先,高校需要深入到基層進行調研,了解當前社會的人才需求、行業動態等,根據不同專業體育碩士的對口崗位,開設相應的專業課程,開展針對性教學,提高體育專業碩士的專業實踐能力;其次,對于社會需求的分析必須帶有一定的預見性,即不能僅僅局限于某一時期與環境之中,要從整體出發,對社會發展趨勢、體育領域變化、人才上崗要求等進行宏觀把握,及時調整策略,使高校體育專業碩士教育始終貼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此外高校應鼓勵學生參與行業相關的交流活動、實習項目或職場訪學,從實踐中獲取知識,與行業從業者互動交流,拓展視野和職業發展空間。采用案例教學錯誤!未找到引用源。、項目驅動、教育實訓等教學方法,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讓學生能夠更快速地應對社會和行業的挑戰。高校與用人單位應緊密聯系,積極開展合作項目、招聘會等活動,及時了解單位需求并反饋到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中,提供更全面的就業服務。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管理,提升他們的專業實踐能力,同時加深對行業實踐的理解和掌握。
3.4深化:深入推進內外聯動,拓寬能力培養路徑
要解決高校體育專業碩士“雙師教學”模式開展并不理想的問題,首先需要建立更多的與校外單位合作的實踐基地,增加學生實習的機會,對不同學生的就業需求,安排不同的實習任務。還必須完善實習的評價及管理機制,以直觀地了解體育專業碩士各方面的能力。
其次,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要形成良性互動。校內教師理論水平較高但實踐能力不足的現象比較普遍,對于學生的實踐指導在許多方面還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校外單位的指導老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對校內教學進行一定的補充,但也要注意嚴格把控所聘校外教師的質量,使之真正起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作用。
最后,要做好動員工作,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校外實踐,將所學知識充分運用到實踐活動中,虛心接受各方建議,從校內和校外兩方面進行學習,提升專業實踐能力。還要建立評估機制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評估,幫助學生在學術探究與專業實踐之間尋求平衡,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學術問題,通過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解決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欠缺的問題。
4 結語
在當今高速發展的體育領域,培養具備專業實踐能力的體育專業碩士顯得尤為重要。體育專業碩士將面臨廣闊的職業前景,無論是體育教學、訓練管理還是體育產業,都需要具備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通過不斷提高培養意識、優化課程設置、深入分析社會需求、加強內外聯動等措施,可以提升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水平,幫助學生適應體育領域的變化與發展,為其未來的職業道路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9-30)[2022-12-06].http://www.moe
.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2]劉磊,傅維利.實踐能力:含義、結構及培養對策[J].教育科學,2005(2):1-5.
[3]尹偉欣.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實踐動機動態發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1.
[4]鄧輝,李炳煌.大學生實踐能力結構分析與提升[J].求索,2008(3):162-163.
[5]姬常愛.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途徑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2013.
[6]方千華,黃漢升,朱桂林.我國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困境與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6):79-83.
[7]李靜.我國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7):75-77+124.
[8]王蓉蓉,王艷瓊,丘文婷,等.廣西高校體育碩士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6):22-23+188.
[9]龔明俊.體育碩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構建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1(9):104-106.
[10]鮑宗豪.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需求理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9):64-73.
[11]教育部關于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EB/OL].9(2022-04-08)[2023-10-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12]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下達《體育專業碩士學位設置方案的通知》[Z].2005.
[13]沈綱,周敏銳,石詰,等.職業適應能力導向的休閑體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39(7): 235-239.
[14]葛冰.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9(24):165-167.
[15]李國棟.關于我國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有關問題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1):103-105+114.
[16]肖坤,蓋海紅.試論高職教育雙師教學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5(24):105-107.
[17]葉松東,杜高山.新常態下我國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9):137-141+186.
[18]王艷瓊,張亞文,譚周榮.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體育核心素養意蘊與培養路徑研究[J].體育科技,2021,42(5):115-118.
[19]徐猛,嚴家高.“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以山東體育學院為例[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8,34(6):125-130.
[20]王濤,方千華,王健,等.我國體育碩士案例教學建設的邏輯起點、現實困境與推進路徑[J].體育學刊,2023,30
(5):1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