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燕
【摘? 要】我國著名的近現代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本文將以一線教師的角度和幼兒游戲案例,結合教師在與幼兒在游戲對話中的實踐,討論教師在實踐中追隨幼兒時,我們要如何獲得觀察,互動對話的品質并真實在游戲課程化中的實踐從而促進幼兒的生長發展。
【關鍵詞】游戲課程化;游戲鏈; 追隨幼兒
隨著游戲在幼兒發展中地位的不斷提升,傳統的幼兒園游戲模式出現了很多問題也在實踐中顯現出來。游戲課程化教育理念的提出,給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找到了良好的突破口。
王振宇教授指出,游戲課程化,可以促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以游戲為出發點,增加學習的積極性與樂趣,且通過教師和幼兒間構建不同類型的游戲活動,可以達到促進教師和幼兒間相互交流的目的。
游戲課程對于幼兒成長有重要作用,借助生活和游戲進行意義的轉化。構成一個游戲鏈從游戲開始后有教師的參與,然后推進新游戲,然后又有教師的介入,再推進新游戲。在游戲過程中一定有教師的追隨。如何追隨幼兒的游戲,這時就需要教師的智慧,這些教師的智慧在潛移默化中有助于帶動了幼兒在游戲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對于幼兒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有重要作用。
幼兒對于外界事物保持有極高的靈敏度,幼兒的生命成長依照自己的大綱。幼兒的興趣、內在需求、好奇心具有情境性、偶發性。幼兒的問題與需求教師需要隨時接住。追隨和發現幼兒也是教師自己獲得滋養的過程。教師如何追隨幼兒,如何形成師幼的共構呢?
一、確保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游戲的時間
“游戲是令人愉快的,是幼兒自發的和自我驅動的互動活動。”在很長一段時間,集中教學 一直都是幼兒園活動組織的主要手段,幼兒園以教師集中組織教學為主,幼兒并沒有自主選擇游戲的權利與時間。他們只能在規定的時間段玩相應的游戲。自主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幼兒屬于游戲的主題,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其需要具備自主選擇的權利。為促使游戲課程化理論可以更好地融入幼兒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為幼兒提供自主選擇游戲形式以及游戲內容的權利。“幼兒應當有自由游戲時間,這種游戲時間不能被‘教學’及其他教師直接指導的活動所替代。”
幼兒具備有活潑好動的天性,可以在任何時間開始活動,任何地點,他們在游戲中自主創造,他們喜歡游戲、熱愛游戲,同時也擅長游戲。在游戲課程化理念的作用下,充分鼓勵幼兒在日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自主開展游戲,做到游戲時間自由、玩法自由及游戲材料自由等,給予幼兒最大限度的自主游戲權利。在這樣的一種自主游戲中,我們會發現,有時幼兒會投入到某種游戲情境中,他們被游戲情節所吸引,甚至把自己當成其中的角色完全代入。在游戲中,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無法自拔。這時他們需要時間支持,需要不被打斷,這是他們的游戲權利。
例如中班案例“小螞蟻”,游戲發生是一個幼兒在晨間自由游戲時間來在小木屋旁邊發現了小螞蟻,很快圍了一大圈地的幼兒子,大家議論紛紛。不一會兒,收玩具的音樂響起來了,大家還在看著爬來爬去的螞蟻,不舍得離開。教師也觀察到了,允許幼兒多觀察了好一會兒,還由此引發幼兒討論和思考,為什么螞蟻現在忙著搬家呢?在游戲的第一個生長點中,幼兒模仿螞蟻搬家拿著小球傳遞,你傳給我,我傳給你,大的小球兩個人一起搬,又來一個幼兒說,我們在那邊發現了更多的食物,于是游戲又生發出新的生長點:小螞蟻會說話嗎?它們是怎么傳遞信息的?于是孩子和家長一起收集資料,在區域用不同的材料做觸角,又開始扮演起小螞蟻來。小螞蟻爬那么遠,認得回家的路嗎?這是一個孩子在家里忽然思考的問題,在飯后就跟其他幼兒討論起來了,所以在游戲生長點三“螞蟻認路”過程中,幼兒給小螞蟻搗亂了,故意把小螞蟻帶來其他的路線,觀察它會不會找到原來的路,這個可是需要一定的觀察時間。但是卻有不少幼兒堅持觀察了很久,還討論了不同的原因。幼兒的討率將游戲推入新的生長點,了解到了小螞蟻群中的分工,認識的工蟻和兵蟻,還有蟻后,再次把游戲升級到尋找不同的螞蟻。由此形成了以“螞蟻”為中心的“游戲鏈”。因為幼兒的游戲得到支持,他們有權利管理自己的游戲所以游戲在幼兒自主中得到一種自主拓展和延伸。
二、善于觀察,捕捉生長點
游戲課程化的關鍵是幼兒教師的有效觀察,同時觀察更是促進幼兒發展的基礎。每個教師都應擁有觀察能力這個重要的專業素養。觀察不只是簡單地看,它需要足夠的理論的支持,并在實踐中不斷提升。
在游戲課程化中。幼兒為主體的游戲教師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更加敏銳地去發現。游戲中,教師必須站在幼兒的角度觀察幼兒的游戲,分析游戲中,幼兒間的社會交往,解讀幼兒的行為,在觀察中,教師還要融入自己的耐心和愛心。教師在觀察中接到幼兒的點,游戲的節點才得以生長。
觀察首先是一種態度,其次才是方法。教師要在幼兒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從共性出發去發現個性。充分挖局幼兒游戲的具體特點以及作用,明確游戲對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重要作用。
了解幼兒游戲變化的節點:興趣和困難。以及幼兒游戲開展的具體方式或者完善措施等,并明確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與幼兒的互動中發現學習的生長點和構建新游戲。
例如中班案例“我和影子做游戲”,在游戲鏈中有一個游戲長生點是手影戲,這個游戲的生長構建少不了教師對幼兒的觀察。教師發現有個幼兒不和其他幼兒去玩玩具,而是蹲在了一個有陽光的地方,用手玩起了不同的造型,形成了自己的一種手影游戲的玩法。教師并沒有打斷,而是安靜觀察,拿出可以記錄用的手機,進行一些記錄與保存。幼兒的安靜游戲和教師的安靜觀察同時引來了其他幼兒的好奇,于是更多的幼兒加入了游戲。之后,教師在整理了觀察記錄之后,又和幼兒分享,讓更多的幼兒加入了游戲。這樣聽起來好像并不難,但是,教師是否關注著幼兒的活動,是否能在游戲活動中觀察到可生長的點,又在不隨意介入的情況下,讓一個人的游戲生長成大家的游戲,構建成新游戲,這是需要教師思考的。教師的不同觀察方式也會對幼兒產生很大的影響,就如這個案例中,當教師在較近距離安靜地觀察時,給幼兒的其實還有一種關注、支持,還有陪伴,她覺得自己做的事是受到鼓勵的,所以她繼續進行,并且玩得很開心。而其他幼兒也產生了好奇心,加入這個游戲,并且有的幼兒開始了和同伴、教師的討論。而這一系列的過程就是一個游戲在生長中的樣子。有來源、有新的參與、有更多的參加,然后又發現新游戲。但教師必須了解不同的觀察方法對幼兒產生的影響,對于不同的幼兒與不同的事件,都要考慮好觀察的距離、角度、時間,還有記錄方式。因為有時候,有些幼兒并不喜歡被打擾,有些幼兒有些害羞,這時,在不影響幼兒游戲的情況下,就需要一些循序漸進的觀察方式。
“游戲鏈”的連接與推進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只有教師善于觀察并發現有價值的學習生長點,才能與幼兒共同推進游戲發展。
三、對話幼兒,互動共構
鷹架理論:幼兒的學習是在他人提供的最佳學習區內(有準備的環境)所需要的指導、示范、鼓勵、回饋下進行的,是在解決問題中建構與內化知識的過程。
游戲課程化所謂的“課程化”,即成人提供“最佳學習區(有準備的環境)”,提供問題解決情境,在觀察幼兒游戲的基礎上提供鼓勵、支持。
陳鶴琴先生說過:兒童好游戲乃是天然的。因此游戲是個自然過程,但又不是完全自然過程,必須與成人文化、人與人對話、人與人合作的方式來傳導人類幾千年的文明。
臺灣課程論專家簡楚瑛也說過:唯有將個體知識的建構過程放到與社會文化體系的互動系統中對照時,才能成為以兒童為中心的課程。
所以,幼兒的游戲是一個對話、互動的過程,有孩子與孩子間的對話和互動,同時也少不了幼兒和教師的對話和互動。
在日常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和幼兒需要保持密切的交流關心,且做到自由交流,增加幼兒對教師的信任感,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隨意的,不拘一格的交談。這對教師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它需要教師有效的觀察能力,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的點,接住幼兒的球,能正確抓住幼兒的興趣,在游戲中鏈接幼兒,和幼兒發生有效的對話和互動。幼兒在游戲中通過與環境,與同伴、與教師還有游戲材料的互動中,感知、操作、探究、理解,不斷積累和建構經驗,當幼兒有了更多的經驗,他們又再一次更好地推進游戲,升級游戲,形成一種對話共生的關系。
以游戲為例,互動就是要對話、要討論、要相互構建,以一種自然的、輕松的、平等的方式,互動存在于同伴之間、師幼之間、親子之間,它是一種教育情境也是一種游戲精神。教師要追隨幼兒,在互動中生長出更多有趣且有價值的游戲。幼兒的游戲是遵循自然法則的,他有自己的大綱,同時這也是是游戲課程化的溯源與拓展。每個游戲以不同的形式,促使幼兒發展,習得經驗,探索新知,收獲游戲與能力,多方互動、共享交流。如中班的案例“我和影子做游戲”,幼兒在戶外游戲看到影子跟著自己跑,形成了一系列的討論,而教師則是安靜觀察、贊賞、支持。當聽到幼兒說“影子是不會和我們分開的”時,學習生長點就出現了。教師說:“那么影子能不能和我們的身體分開呢,我們來玩一玩、試一試吧。”教師以此既沒有否定幼兒提出來的結論,又激發了幼兒繼續交流和親身嘗試,探索真相的興趣。在教師的簡單提議中,游戲繼續深入,又在新的互動中不斷出現新的懸念,有取有舍,取舍有度,教師要深度解讀《指南》中提出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目標,真正做到追隨幼兒、理解幼兒,多方互動,深度
對話。
游戲課程是一個生長的過程,借助生活和游戲進行意義的轉化。通過陪伴、欣賞、感染、熏陶、示范、鼓勵、發問、對話、引導、分享等方式指向生命成長、培養學習品質以及五大領域的目標進行轉化。教師要追隨幼兒,在觀察中發現、反思,在觀察反思后判斷是否介入,如何介入。在幼兒的游戲中,與幼兒對話和互動,在幼兒在游過程中的發現,自然生成和解決因難的過程,形成師幼共構。
【參考文獻】
[1]王振宇.游戲課程化:一種課程新模式[R].青島:亞洲幼教年會,2019.
[2]王振宇.論“游戲課程化”[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8(4):3-8.
[3]丁海東.學前游戲論[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6.
[4]簡楚瑛.幼兒教育課程模式[M].4版.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8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