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平 岳 壇
(湖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2023 年10 月7 日至8 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和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重大理論成果,為我國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引。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不管是馬克思主義,還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都是對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教訓的科學總結,同時又都在新的偉大實踐檢驗中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列寧說: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教條,不是什么一成不變的學說,而是活的行動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會生活條件的異常劇烈的變化”[1]160-161。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最新成果,就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生活條件的異常劇烈的變化”的能動反映,是對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
新時代以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在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的態勢下,面臨著許多新形勢、新任務。習近平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以強烈的問題意識,努力探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客觀規律,積極回應了“什么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什么要加強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怎樣加強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早在2013 年8 月,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就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是為國家立心和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強調對于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彌足珍貴的經驗,“一定要認真總結”,并在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2017 年10 月,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命題,指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2]36-37
2023 年10 月,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將黨的文化建設使命概括為“七個著力”:一是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二是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三是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五是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六是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七是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從哲學上來看,“七個著力”既是認識論又是方法論,既有宏觀層面的理論指導,又有中觀層面的實踐指向,為今后一個時期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
恩格斯深刻指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3]14毋庸置疑,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在對文化建設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斷深化的歷史過程中,對黨領導的豐富多樣的文化建設實踐,“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屋建瓴,審時度勢,始終把文化建設擺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非常突出的位置: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文化是重要內容;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文化是重要支撐;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文化是重要因素;在強國建設中,文化是精神力量;在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中,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這種對文化建設重要性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表明我們黨對新時代文化建設規律的把握越來越客觀和科學,表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涵蓋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和改革發展穩定等諸多方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等眾多領域,是一個集實踐性、原創性、開放性和科學性于一體的理論體系。2022 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一方面用“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和“十三個方面成就”概括了該思想的主要內容,其中文化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鄭重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必須通過構建具有強大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等五個重要路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文化力量。此次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中提出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文化建設思想的概括和提升,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作出了重要貢獻,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于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認為,任何一種文化都是由當時的物質生產水平所決定的,是對其經濟、政治等發展程度反作用的結果。文化對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毛澤東指出,人的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于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表現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4]292。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百余年來,她一以貫之地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作為自己的文化行動綱領,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文化建設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和發展的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習近平把堅定文化自信視作文化建設的基本前提,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多次論述文化自信對于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發展戰略的極端重要性,認為文化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2016 年6 月,他強調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將文化自信與其他三個自信相提并論。同年7 月,他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 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又指出:全黨要堅定“四個自信”。2020 年9 月,他強調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312。由此,形成了“四個自信”這一具有原創性的論述。其中有關文化自信的重要論斷,深刻闡釋了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精神世界建構的戰略性意義,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新的時代生命力。
習近平非常重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其重要論述構成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又一重要內容。一是用“三個事關”和“一項極端”來強調其重要性,認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二是用“四個強調”闡明了文化建設的行動綱領,強調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強調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堅持“兩個結合”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著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工作;強調要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基礎上,開放包容,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將來,在交流互鑒中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匯聚中國力量,等等。這些科學論斷夯實了我國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和制度基礎,為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大凝聚功能,推進新時代我國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抓手,為民族復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價值引領,開辟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