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文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長沙 410004)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1]。高素質的現代設計人才具有復合性、交叉性、稀缺性的特征,對提高創新能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增加文化自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湖湘文化可為林業高校設計人才的培養提供重要養分,亟待進一步得到重視。
湖湘文化根植于三湘四水的湖湘大地[2],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突出,與現代經濟社會聯系密切,能促進林業設計發展,值得深入研究、傳承和運用。
湖湘地處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南嶺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地帶[3],地形變化豐富,人員往來頻繁,造就了湖湘人執著頑強、敢闖敢試的性格特質。儒家“仁義禮智信忠孝悌”思想對湖湘文化影響很大,加上湖湘歷史名人不斷發揚和提升,特別是以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開創了為國為民、廉潔奉公的紅色文化。因獨特的自然地理和歷史因素,多元民族和文化在此交融,湖湘文化呈現“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實事求是”“兼容并蓄”的精神特征[4],對現代林業設計及其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歷史上的湖南不僅是荊楚之地,而且還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國、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構建完備,共有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10大類5254個項目,含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7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10個[5]。另外,湖湘地區的古典家具、名人故居、園林建筑、歷史遺跡、出土文物、土特產等物質文化資源也非常豐富,是培養林業設計人才的文化源泉。
湖南是農林大省,有著悠久燦爛的農業文化和林業生態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濫觴于先秦、大盛于宋明,周敦頤的《太極圖》和《通書》明顯具有“天人合一”宇宙本體論取向,對“天人合一”思想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之功[6],張栻、胡宏等湖湘先哲都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發展有所貢獻。林業高校擔負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任務,同時也承擔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功能。林業高校與設計有關的學科專業較多,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為例,學校開辦了家具設計與制造、森林旅游、經濟林等全國最早的專業,24個教學單位中,涉及現代設計人才培養的就有家具與藝術設計學院、林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風景園林學院、旅游學院等13個學院。家具與藝術設計學院對應于“大家居”產業的家具設計與制造、住宅室內設計與裝修兩大主流板塊,設有家具設計與工程、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5個本科專業,其中工業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3個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形成了完備的本科-碩士-博士人才培養體系,擁有中國傳統家居文化科普基地、國家林業草原綠色家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7個省部級科研教學平臺,擁有中國傳統家具研究創新中心、中國文化創意研究中心等多個校級科研教學平臺和工作室,在全國家具設計人才培養領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他12個學院有木結構建筑與材料、木材科學與工程、園藝、風景園林、環境生態工程、土木工程、旅游管理等20個專業開設了設計類核心課程。學校為家具等領域培養了大量有設計能力的優秀人才,專業設置和核心課程體現了鮮明的林業生態特色,與湖湘文化的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有著很高的契合度,為家居、風景園林、林業企業建立具有湖湘文化特征的產品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7],形成了“大家居”產業鏈“中南林”人才品牌現象。
湖湘文化可從精神、審美和文化等多個層面體現培養林業設計人才的價值。
現代林業設計人才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多設計體現自身能力的產品,還要帶著使命感、責任感去工作。千百年來,湖湘文化在三湘大地發生、發展和發光,生生不息。一代代湖湘兒女在歷史舞臺拼搏、進取和立功,體現了強烈的家國情懷。要吸取湖湘文化中的情懷擔當,培養出甘為國家和人類奉獻才華的林業生態設計湘軍。一是造福人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設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設計融合現代科技和傳統湖湘文化元素相統一,經得起歷史考驗、促進人民福祉的產品,通過努力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二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林業類高校尤其要秉持生態理念,吸收湖湘文化中天人合一、善待萬物、節用質樸的因子,堅持生態設計、可持續設計、人性化設計、親自然設計、環境友好型設計等設計概念,多設計節儉環保、簡約大方、循環利用型產品,為改善人居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中華民族和人類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一是對文化遺產加以學習,可以提高審美能力。設計師除了需要視覺感知、色彩搭配、版面設計、圖形制作等顯性能力外,更需要創新思維、審美能力等隱性能力,而審美能力是最持久、最厚重的核心能力。湖湘文化是湖湘地區人們依賴并延續的知識理念、生活習俗和審美風格,深刻影響到湖湘人民的審美情趣。設計視角的湖湘特色審美品格主要是簡約質樸、色彩華美、浪漫主義、具有濃郁湘地風情,又能不拘一格、海納百川,這些可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境界,設計出有品位、富有湖湘文化美學意蘊的家具、室內裝飾、園林建筑、生態環境類作品。二是對文化遺產進行分析,可以獲取設計靈感。馬王堆漢墓群出土的西漢帛畫,湘繡、灘頭木版年畫、苗族銀飾、踏虎鑿花、苗族數紗、土陶制作工藝、以四羊方尊為代表的青銅器、銅官窯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瀏陽菊花石雕、武溪楊柳石雕、寶慶竹刻、竹編技藝、制茶工藝、古代家具、各種出土文物等,無不體現湖湘傳統藝術魅力與湖湘人民勤勞智慧。湖湘傳統古建筑以書院建筑、戲院建筑、寺廟建筑、民居建筑為主[8],最具代表性的有岳麓書院、衡山寺廟、張谷英村建筑群、鳳凰南方長城、浦市窨子屋建筑、土家族轉角樓、苗族吊腳樓、侗族風雨橋等。對這些資源的圖案、線條、色彩、形體等符號進行分析,可以尋找靈感、獲取素材,用在家具等設計制作中。三是對文化遺產加以提取,可以豐富設計內容。苗族古老話,土家族哭嫁歌,蘇仙、劉海砍樵、孟姜女、桃花源傳說,民間故事、小調、謎語、諺語等民間文學多帶有傳奇與幻想的浪漫色彩。眾多湖湘名人留下了大量著作、書畫作品,如屈原的《離騷》,柳宗元的《河東先生集》,周敦頤的《愛蓮說》,王夫之的《船山遺書》,魏源的《海國圖志》,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湘籍革命家的著作等,還有齊白石、黃永玉的畫作,歐陽詢、懷素、何紹基的書法。這些素材用在家具設計、室內裝飾中,可以豐富作品的文化內容。四是對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可以借鑒材料工藝。湖南自古以來森林資源豐富,從“楚材晉用”成語可見一斑。湖湘人民喜用杉、松、竹、樟、楠、石、織物等本土材料制作家具、建房和裝飾,形成了悠久傳統。木雕、石刻、書畫題詞、繡品、織物、器皿等物件組成的傳統民居極富湖湘藝術氣息。從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杉木棺,到考古發現的漢代典型湖湘家具、漆器等,大多為杉木制作,湘西吊腳樓使用的建筑材料也以當地盛產的杉木為主[9]。樟木氣味芳香,常被湖湘人民制作儲衣箱。湖湘地區可作為飾面石材的資源豐富,典型品種有米黃、啡網、黑木紋、鉆石藍、芝麻白、漢白玉、虎皮黃、芙蓉冰玉、松香玉[10]。長沙望城丁字灣的“麻石”(黑云母花崗巖)制品經過精雕細刻,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除了傳統的棉布、麻布,湖湘少數民族的扎染、蠟染、織錦、挑花、藍印花布等也是湖湘地區最具特色的織物。以上各類木材、石材和織物等,為現代家具設計制作和室內裝飾提供了多樣性材料。
大學生是建設優秀文化的主力軍。將湖湘文化融入現代林業設計人才培養,從而引領學生守護、傳承和弘揚湖湘文化。一是引導學生守護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是設計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但很多文物流失、技藝失傳、資源枯竭,設計類學生利用專業力量,參與搶救性保護,可助力傳統文化資源發掘,為后人留下文化脈絡。二是引導學生傳承湖湘文化。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湖湘文化有許多優秀基因值得傳承,設計類學生將其中的精華內容和藝術形式挖掘出來,將湖湘勞動人民的感人精神和高超智慧展現出來,讓湖湘文化在新時代重新煥發生命力,能夠豐富人們精神世界,提升生活品質,增加文化自信自強。三是引導學生弘揚湖湘文化。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湖湘文化融入現代設計人才培養,學生可憑借專業優勢,利用現代科學思維和現代科技手段,對湖湘文化元素進行分析、提取和改造,并將現代科技元素與之組合融合,促進湖湘古老經驗、智慧和審美以新的形式活在當下,服務于新時代家具設計和室內裝飾、人居環境建設[11],從而對湖湘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2]。
發揮林業高校在理論研究方面的平臺、師資優勢,將分布在不同學院、學科、專業的力量加以整合,對湖湘文化加強系統深入研究,總結提煉湖湘文化基因,豐富湖湘文化學術成果。針對林業設計類人才培養特點,可重點研究三項內容。一是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加強農林人才培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包括關于湖湘文化、湖湘紅色資源的重要論述,從中汲取思想偉力。二是研究湖湘文化資源。尤其是研究湖湘文化中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資源,不僅研究湖湘文化物質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中尋求設計靈感、獲取設計素材,也要研究屈原、賈誼、柳宗元、周敦頤、王夫之、曾國藩、左宗棠等歷史名人和湘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思想,從中獲取精神力量。三是研究校史資源。高校要加強對校本文化育人資源的挖掘和研究,引導學生感知文化魅力,培育大學精神[13],尤其要加強對校史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探尋蘊含其中的文化根脈。林業類高校要重點挖掘辦學歷史中的林業生態文化資源,并做好與湖湘文化中的生態元素結合,彰顯湖南林業高校建設生態文明的使命擔當及特色優勢。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編寫了《黨史中的校史——林業教育印記》《“理想林科大”大討論獲獎作品選集》《湖湘家風傳承》《湖湘紅色家書》等讀本,還可編寫《現代設計人才湖湘文化讀本》《湖湘生態文化讀本》等具有鮮明湖湘特色的資料,發給廣大師生學習。鼓勵師生積極參與湖湘文化調研,申報湖湘文化科研項目、撰寫相關論文、加強學術交流,為林業設計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頭活水”。
一是優化校園環境。學生能夠在物質文化的熏陶下感覺到實際的文化沖擊力[14],要優化設計理念,對校園環境進行整體設計、提質改造,將湖湘文化、生態文化元素有機融入校園建設,打造良好的育人文化,發揮環境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作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主校區現有900種左右植物,充分體現了保護生態多樣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生態文化元素,還可在建設中多體現湖湘文化元素。二是打造重點場地。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將容納上萬人學習的主教學樓“樹人樓”、圖書館和辦公樓打造成湖湘文化基地,請中國書協會員義務創作以湖湘名人名言為主要內容的書法作品500余幅,請家具學院師生創作400余件作品,懸掛在每層走廊和每間教室,重點展示湖湘文化和林業生態文化。家具學院所在的“匠心樓”,也常年展示師生的設計作品,讓師生日常受到湖湘文化熏陶,也搭建了和社會藝術家、市民的交流橋梁。還可結合校史館建設,開辟湖湘文化展館,集中展出湖湘文化、校史展品和師生校友設計作品,組織師生觀摩學習,充分發揮陣地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三是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研究發現,設計類學科專業重視開設基礎和技術性課程,但開設湖湘文化等本土文化、傳統文化課程普遍不夠。要將湖湘文化納入課程體系,開發湖湘文化教材,除了開設湖湘文化課,還可引導教師在設計類專業課程中納入湖湘文化內容,鼓勵校內外專家為師生舉辦“湖湘文化與設計”講座,思政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也要引入和加大湖湘文化內容,實現湖湘文化、生態文化、設計文化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
實踐育人是大學生檢驗專業理論知識、砥礪自主自立品格、培養獨立創新思維、實現社會價值的有效方式[15]。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一是舉辦設計大賽。家具等設計類專業學生在文化作品創作方面有著獨特優勢,以2023年教育部第八屆高校廉潔文化教育系列活動為例,湖南全省140余所大學都可參賽,共提交1955件作品,171件獲得省級獎項。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師生共提交142件作品,其中家具學院提交111件,占學校作品總數的78.17%,占全省作品總數的5.68%;學校獲得省級獎項的19件作品中,家具學院就有14件,占全校獲獎數的73.68%,占全省獲獎數的8.19%,可見家具設計類學生的文化設計意愿和能力遠超其他專業學生。高校和相關學院學科還可多組織設計類學生參加湖湘文化設計創作比賽,提升他們對湖湘文化的興趣、認知以及運用能力,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和設計文化底蘊。二是組織湖湘文化節。發揮師生創意,鼓勵學院結合專業特色,把湖湘文化融入學生入學教育、專業教育、畢業教育全過程,發揮家具與藝術設計等學科專業師生特長,組織以湖湘文化藝術創作展、生態文化作品展、湖湘名人家風展、校史名人事跡展、湖湘經典誦讀為主要內容的湖湘文化節;推進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高雅藝術、傳統體育進校園,將文化建設與課堂教學、校園活動相結合,形成“校有主題,一院一品”湖湘文化育人品牌,為設計類人才培養創造濃厚的文化氛圍。三是組織社會文化實踐。利用“三下鄉”、周末、寒暑假、專業實習、課程實踐等機會,發揮設計、林業生態專業特長,組織學生到農村、企業、社區、家庭,開展湖湘文化采風、文化宣講、作品創作、生態文化科普等活動,讓師生在文化實踐中受教育、增知識、長才干、做貢獻。
湖湘文化源遠流長、資源豐富,特別是蘊含在其中的生態文化理念和創新元素,與新時代林業生態事業發展有著高度的契合性。現代林業設計人才是促進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稀缺資源,需要不斷改進教育培養模式。湖南林業類高校落實好“兩個結合”,從湖湘文化中吸取養分,培養更多高素質設計類人才,既能提高人們生活品質,又能促進湖湘文化傳承發展,實現湖湘文化和人才培養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