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斌 鄭雨芯
近些年來,聚集于戀愛、婚姻的觀察類節目層出不窮。這類節目通常將戀愛、婚姻的題材與演播廳的觀察形式相結合,兩個場域相互穿插的模式使得這類節目在形式上有所創新,也豐富了節目的觀賞性。但隨著同類型節目的不斷涌現,大多婚戀觀察類節目難免陷入同質化現象嚴重和缺乏創新的困境中,從而導致節目口碑急速下降。縱觀以往的婚戀觀察類綜藝,無論是邀請明星夫妻嘉賓共同參與的《幸福三重奏》《妻子的浪漫旅行》,還是選擇素人男女嘉賓的《心動的信號》《喜歡你我也是》《半熟戀人》等節目,在制作模式和主題衡量上大都如出一轍,尤其是在呈現戀人或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時,節目著重展現戀愛、婚姻中浪漫美好的一面,在滿足了觀眾對于婚姻的美好想象的同時,卻忽略了對現實意義的考量與探究。因此,婚戀觀察類綜藝亟需推陳出新,尋找新的話題與突破口。
民政部門數據顯示,從2003年開始,我國的離婚率逐年攀升,結婚率也從2013 年開始逐年降低。①在當今離婚率不斷升高,結婚率持續降低的社會背景下,離婚儼然成為困擾眾多成年人的難題之一。因此,自2021 年1 月1 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開始實施為期30天的離婚冷靜期。
在此背景下,2021 年,由芒果TV 打造而成的國內首檔婚姻紀實觀察類綜藝《再見愛人》一經播出,就贏得了口碑和收視的雙豐收,成為一檔現象級節目。節目邀請了面臨婚姻困境的三對曾經或者現在的夫妻,帶領觀眾以另一種視角去觀察夫妻之間的情感關系與婚姻狀況,突破了婚戀觀察類綜藝的可能性,構建出中國婚戀觀察類綜藝新景觀。同時,作為一檔婚戀題材的觀察類綜藝,《再見愛人》迅速洞察社會熱點,關注時代病垢,聚焦于離婚議題,透過婚姻的另一面去講述情感故事。三對曾經或者現在的夫妻,背上行囊,踏上房車,開始了直面婚姻破碎境遇的18天旅途。幾對嘉賓最終的結局是“再,見愛人”還是“再見,愛人”,這也是節目最大的懸念所在。
一檔節目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題的界定與確立。《再見愛人》主要從差異化和社會化的角度來完成整個故事的敘事內核,從而達到了主題內容的新穎化。從受眾的心理角度來看,《再見愛人》作為國內首檔以離婚為焦點的婚戀觀察類綜藝節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奇觀性和差異性,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和窺探欲。除此之外,節目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洞察時代熱點與社會痛點,由離婚這一話題延伸出更多的社會性議題,引發觀眾對于價值觀、人生觀等問題的思考與探討,為觀眾提供情感宣泄口,滿足大眾的社會化情感需求。
隨著社會思潮的轉變,戀愛、婚姻、親密關系逐漸成為社會矚目的關鍵詞,而婚戀題材的節目恰恰具備這些屬性。因此,這類節目在題材選擇上就具備一定的受眾群體。反觀目前國內的婚戀節目,如同樣是涉及婚戀觀察類題材的《心動的信號》《半熟戀人》《怦然心動20 歲》等節目,大多是將幾對陌生男女集合在一個小屋中,展現幾對嘉賓相識、相戀的過程。而《妻子的浪漫旅行》這檔節目與《再見愛人》相比,雖然同樣是邀請明星夫妻嘉賓共同參與節目,但節目的主要內容是妻子團的旅行,丈夫們則是坐在第二現場觀察妻子們在第一現場的旅行狀況,因而節目側重點更加偏向女性的話語表達與情感需求,在兩性關系的表達上更多地展現婚姻中甜蜜的時刻。總的來說,上述涉及婚戀題材的觀察類節目在戀人或者夫妻的情感關系上大多是刻畫兩性關系中“浪漫”“美好”的一面,較少涉及婚姻的現實境況。
而同樣以婚戀觀察類綜藝定位的《再見愛人》,在主題上獨辟蹊徑,聚焦于離婚議題,為觀眾提供另一種視角去審視現實生活中的愛情全貌,為更多處于情感焦慮中的人提供婚姻范本,從而實現觀眾的自我情感宣泄。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指出,人們的生活處在“前臺”和“后臺”的動態轉變之中,而這里的前臺是人們看不到的被隔離的場景,它具有公開性,而“后臺”是展現在公眾面前的客觀的場景,因此,后臺具有較強的隱匿性。②情感觀察類節目正是依賴于大量生活化的后臺私欲化情境得以形成,將明星嘉賓的私人領域移至大眾可視的公共化舞臺。作為國內首檔離婚紀實類節目的《再見愛人》突破了傳統觀念里的“家丑不可外揚”的說法,將隱蔽的離婚話題、妻子與丈夫的婚姻不合等情感問題搬上熒屏,使夫妻兩性關系前臺化,讓處于婚姻狀態中的觀眾“窺視”他人的情感狀態,使得觀眾在他人故事與自我形象之間進行觀察、認同、共情、反思等一系列行為,最終在節目的觀看中完成對自身情感問題的宣泄和滿足,而節目的情感敘事也完成了從私人話語到公共話語的遞進。
《再見愛人》區別于以往婚戀題材類節目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將離婚這一文本前置,順應了當下社會的時代需求。因此,節目在離婚話題的基礎之上具有更廣泛的延伸性和關照面,從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開始延伸,補充了以往婚戀觀察類綜藝中沒有涉及的社會議題,如“巨嬰”“PUA”“離婚冷靜期”“三胎”“喪偶式教育”“叔控婚姻”等緊跟時代熱點的話題。節目中出現的與離婚相關的“離婚冷靜期”“三胎”等話題正是國家相關部門于2021年開始實施的新政策的體現。同時,節目通過佟晨潔和魏巍的夫妻關系折射出“巨嬰”這一普遍存在的婚姻現象,從而延伸出“嫁給巨嬰男該不該生孩子”“巨嬰是如何形成的”等相關話題的探討。而具有十歲年齡之差的“老夫少妻”王秋雨和朱雅瓊的婚姻也引出了“務實養家和愛情至上哪個更重要”以及“夫妻之間情感失衡是否還能繼續”等深層次的問題思考。節目話題精準切中社會熱點和痛點,透視時代精神與社會癥候,使得當代人對情感或兩性親密關系進行了新的思考與定位,這也是節目所體現的人文關懷所在。這些問題看似是節目中三對夫妻各自的情感矛盾,實則是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從微觀切口反映出在現代人的兩性關系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為大眾提供情感路徑與婚姻觀照。
敘事主體指的是敘事者,承擔著講述故事的行為。敘事學根據敘事者能否被感知,將其分為內隱敘事者和外顯敘事者。西摩·查特曼在《故事與話語》一書中指出,外顯敘事者是故事中真實存在的人,而內隱敘事者則隱匿于故事之中,間接影響故事的表達。③《再見愛人》通過外顯敘事者,也就是節目的制作者,包括編劇、導演在內的制作團隊,在節目的策劃上對于內隱敘事者的選擇直接影響到節目的受眾群體以及受眾的收看行為。作為一檔以“離婚”標榜的綜藝節目,由于話題本身的特殊性,《再見愛人》的觀眾定位更加趨向扁平化與單一化。因此,為了輻射更廣泛的受眾群體,節目制作者在內隱敘事者(嘉賓)的選擇上,覆蓋到各個年齡階段以及不同的性別,以敘事主體類型化的方式,讓觀眾迅速體認到自己所處的“位置”,進而得以將個人情感更好地投射于節目之中,與節目嘉賓之間實現身份認同與情感共鳴。
《再見愛人2》邀請的三對嘉賓分別為老中青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夫妻,其中的蘇詩丁、盧歌代表青年群體,張婉婷、宋寧峰是中年群體的代表,而陳美玲、艾威則代表了老年群體,更全面地滿足了不同年齡段觀眾對于情感婚姻的想象與思考。近幾年比較有代表性的婚戀題材節目如《心動的信號》《女兒們的戀愛》《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由于受眾群體大多是年輕人,節目在嘉賓的年齡選擇上比較傾向于青年群體和中年群體,而老年群體的情感表達在國內婚戀綜藝節目中一直處于失語狀態。隨著社會體系的多元化和老年人個性的日益釋放,更多的老年人在婚姻中不再一味地選擇妥協,他們對于婚姻關系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追求。《再見愛人2》選取了相識31年的陳美玲、艾威夫婦作為老年群體的代表,兩人之間因為“打麻將”問題而引發的離婚成為觀眾熱議的話題,而由“打麻將”所折射出的“控制欲”“生與死”“男主外女主內”的老一輩傳統婚姻話題更使得節目呈現出多方位、多語境的話語思考。作為一檔婚戀觀察類節目,《再見愛人2》進一步關照到不同年齡階段群體的婚姻情感狀況,在以年輕群體作為婚戀節目市場主流的同時,試圖去解決老年群體所面臨的婚姻困境,并通過主體類型化的敘事方式挖掘集體記憶,進一步鞏固觀眾認同的力量,從而使節目與受眾之間達到共鳴的效果。
《再見愛人》中的三對明星嘉賓以“夫妻”的形式出現,“夫”與“妻”分別包含了男性與女性的雙重視角。在節目的空間設置上,兩輛房車的設定將男性與女性這兩個不同的群體分別放置于不同的空間里。一方面,在每次合體相處后為男女雙方帶去各自思考的時間;另一方面,兩個不同空間的設置體現出男女思維的差異,以及同性別之間所產生的價值共鳴,并予以觀眾性別指導。譬如在一期節目中,魏巍責備妻子佟晨潔不生孩子,而同為女性的郭柯宇便提出理解佟晨潔的決定,并表達出對于魏巍的酗酒行為持同樣的懷疑態度。男性酗酒是否還要生孩子的顧忌引起了女性群體之間的情感共鳴。而與魏巍同為男性的章賀則直言理解魏巍的怨氣,能夠體會到男性想要成為父親的急迫心情。這就深刻地表現出男性與女性在同一件事情上所顯現出的思維差異,以及同性之間的情感認同。節目中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觀點碰撞和情感的抒發,進一步滿足了不同受眾的婚姻想象和情感表達。相較于之前的婚戀觀察類綜藝節目,《再見愛人》開始引導觀眾從男性與女性的不同視角對婚姻問題進行反思與審視,突破了以往婚戀觀察類綜藝更側重于對女性情感表達的困境,使得節目話語模式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有利于引導觀眾站在更為合理、客觀的角度看待兩性關系。
在影視作品中,敘事結構通常包括時間和空間的雙重表達。《再見愛人》在敘事結構上突破了以往綜藝節目的局限,采用了多元化的敘事結構進行表達。在空間維度上,節目采用雙層敘事結構,觀察者在觀察他人的同時也承擔著被觀察的角色,而觀眾則處于隱形的“第三層”空間,對節目雙重空間進行觀察與思考,從而獲得對節目內容的深層次認知。在時間維度上,《再見愛人》也采用電影化的非線性敘事結構,將回憶與現實進行交叉敘事,拓寬節目的情感表達,使得觀眾更好地實現情感認同。
《再見愛人》不同于以往傳統婚戀綜藝的敘事結構,而是采用雙重敘事結構。雙重敘事指的是通過第一敘事者講述第二敘事者的故事,二者都承擔著敘事內容,第一敘事者對第二敘事者進行評價解釋,二者之間不存在雙向交流,只有讀者可以掌握全部信息,并使全文層次分明。④節目采用真人秀與演播室相結合的模式,第一敘述者為演播室里的明星嘉賓,視頻中所播放的夫妻則為第二敘述者。雙重敘事不會使得觀眾一味地沉浸在真人秀畫面中,第二現場會及時將觀眾從第一現場真人秀中抽離出來。通過兩個視角的多維度呈現,受眾可以站在第三視角豐富認知,對節目內容進行解碼。
第一現場作為敘事的核心,以嘉賓們的房車旅行生活作為節目的紀實場景,以紀實化的手法拍攝三對已經離婚或處于離婚邊緣的明星嘉賓,記錄在18天的房車旅途中三對嘉賓相互碰撞出的喜怒哀樂與情感狀態。反觀以往的婚戀觀察類節目的場景安排大多設置在室內,如《半熟戀人》《心動的信號》《同一屋檐下》大多將“小屋”的空間作為主要的敘事場景,展現男女嘉賓之間的相處與情感碰撞,而《再見愛人》則是將真人秀的大部分空間設置在室外,充滿詩意化的室外空間和現實話語的碰撞形成了差異化的心靈場域,增添了節目的可看性。
第二現場立足于演播廳,觀察團對提前錄制好的三對夫妻的真人秀內容進行觀看和分析,延伸了節目的景觀空間。在第二現場的嘉賓擬定上,節目采用多元化的類別組合,分別由主持人李維嘉,明星嘉賓胡彥斌、郭采潔、孫怡、千喆,專家團黃執中、沈奕斐組成。這些嘉賓分別涵蓋了不同年齡、職業背景、婚戀狀況的藝人和學者,四男三女的設置基本上做到了性別均衡。明星嘉賓分別從自身的情感歷程和個人感受出發,對三對夫妻嘉賓的舉止予以觀察和點評,而作為情感博主和職業辯手的黃執中同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沈奕斐一男一女的專家設置,分別從社會學和心理學角度輸出社會化情感和高含金量知識,從而引導觀眾客觀地看待親密關系相處過程中的復雜性。例如在《再見愛人2》的一期節目中,張婉婷的強勢行為引起了多數人的不滿,而沈奕斐則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出張婉婷的行為背后所折射出的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引導觀眾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給予觀眾正確的價值引導。可以認為,第二現場承擔著真人秀連接觀眾的作用,根據第一現場夫妻相處之道延伸至更深層次的社會化議題,如“巨嬰”“媽寶男”“喪偶式教育”等。當這些話題被提出時,觀察團承擔的“嘴替”角色和觀眾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并使得觀眾在第一敘述者和第二敘述者的交叉互文中實現了強烈的情感認同。
敘事時間是敘事者基于物理時間不可改變的前提下,對心理時間的重新編排和布置,敘事話語由此呈現出非線性的特效。所謂非線性,指的是敘事時間的立體性和非單向性。心理學家愛德華·布雷福德·鐵欽納(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提出,時間分為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⑤物理時間實際上是一種客觀化的存在,而心理時間則是一種主觀化的存在。受心理時間概念的影響,影視作品在時間的處理上打破了傳統敘事中對一維時間的堅守,故事的展開依據人物內心的活動進行了順敘、倒敘和插敘等不同形式的編排。盡管《再見愛人》邀請的是三對正在經歷婚姻失敗或者已經婚姻失敗的明星夫妻,但在節目的開場環節,幾對明星嘉賓曾經相戀時的回憶照片以及婚禮上的影像資料就被搬上了熒屏。節目試圖通過從后看前的方式,將夫妻之間曾經的美好回憶與如今彼此之間的情感狀況相互穿插,這種多樣化的敘事方式能夠更好地使觀眾代入其中,從他人的婚姻狀況中更加客觀地反思自己的情感問題。同時,當盧歌在備采階段談及對張婉婷和宋寧峰的情感問題的看法時,他提出:“是什么讓宋寧峰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隨后,節目便將張婉婷以往在錄制中的言行舉止以倒敘的方式進行播放。當張婉婷和宋寧峰爭吵時,鏡頭又以插敘的方式播放兩人在家爭吵時的監控錄像。節目以倒敘和插敘等多樣化的時間結構編排,直面婚姻中破碎的一面,真實化的場景與非線性的敘事結構展現出夫妻之間親密關系的處理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拓寬了節目的情感表達方式,進一步鏈接起與觀眾之間的情感記憶。
《再見愛人》突破了以往婚戀觀察類節目的局限,聚焦于離婚議題,涉及兩性關系中的現實意義,為觀眾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去觀察和審視婚姻問題。在嘉賓的選擇上,節目也輻射到了老年群體,通過不同群體和不同維度的話語表達,進一步鏈接起節目與觀眾之間的情感共鳴。但需要指出的是,節目在情感敘事上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節目呈現出的現實主義轉向不夠徹底,對三對夫妻的婚姻矛盾刻畫,更多的是對兩性之間親密關系的展現,并沒有涉及多數普通人面臨離婚時所存在的財產分配、兒女關系、婆媳關系、婚外情等現實問題的考量,削弱了節目的真實性和豐富性,無法向觀眾提供相關的價值參考。其次,節目的呈現形式類似于一次烏托邦的展演,由真人秀節目所搭建出的“情動”是處于鏡頭之下的化學反應,尤其是在嘉賓最后作抉擇時儀式感過重,對現實婚姻的思考不夠。最后,節目也應該關照到素人嘉賓的婚姻生活,可以采取明星嘉賓與素人嘉賓相結合的方式,覆蓋到普通人的生活層面,這也是促使觀眾與節目之間產生共情的關鍵所在。

注釋:
①31 年中國人婚姻數據:“晚婚”現象明顯相愛容易相處難[EB/OL].中國日報網,2018-08-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9003777584951806&wfr=spider&for=pc.
②任進艷.媒介場景論視域下私人領域公共化現象研究[D].天津:天津體育學院,2022.
③[美]西摩·査特曼.故事與話語[M].徐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3:133-135.
④李敏.觀察類情感綜藝節目的敘事學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09):8-9.
⑤龍鋼華.論小說環境構成中的時間藝術[J].漢江論壇,2007(1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