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明麗 朱哲淇
建筑,作為城市構成的核心要素之一,彰顯了一座城市的風貌與精神。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帶起了一大批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的地方景觀,不斷塑造并更新著人們對城市的認知與理解。
上海建筑景觀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的淵源。一方面,以網民與意見領袖為代表的民間話語快速涌現,塑造了多元的上海城市景觀與文化地標。外灘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以抖音為例,“外灘”話題下總播放量達9.4 億次,展現出民間話語在上海建筑景觀建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為代表的官方話語也將建筑視作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角色。自2018 年起,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建筑可閱讀”系列活動,旨在以優秀歷史建筑(街區)作為窗口講述上海故事,并通過各種媒體渠道推廣,充分展現了上海的城市品格。
本研究將通過空間的視角,從空間理論的三個維度,即物質空間、精神空間與實踐空間,對上海建筑景觀的呈現進行研究,并探索其對上海城市形象更新的啟示與思考。
學界對空間的反思大致開始于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一書中指出“空間是政治經濟的產物”,并提出空間的“三元辯證法”,包括空間實踐、空間的再現與再現性的空間。美國后現代地理學家愛德華·索亞在此基礎上提出“第三空間”理論,將空間劃分為感知的空間、構想的空間與第三空間。自此,空間反思的成果不斷被納入不同學科,展現出其巨大的影響力與包容性。
源于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空間轉向”進入傳播學,催生了“空間傳播”。建筑是一種典型的空間媒介,承載著豐富的意義系統與海量的空間文本。孫瑋(2012)認為建筑作為一種重要的媒體形式,可以成為個人、城市、國家與時代的象征。①Gjoko Muratovski(2012)注意到建筑在城市品牌打造中的核心位置。城市委托建筑師設計標志性建筑以打造城市獨特標識,構建兼具文化傳統與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②由此可見,建筑所具有的獨特符號特征與傳播價值成為城市形象研究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城市形象的概念最早由凱文·林奇提出。國內學者葉曉濱(2010)將城市形象定義為“在物質本源的基礎上,人類經由各種媒介,對一個城市產生的兼具客觀性和主觀性的再現”③。這一定義強調了城市形象既是城市自身的呈現,同時也包括了個人主觀化的想象,關于城市形象的定義大多也延續了這一思路。城市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為復雜的城市系統提供一種經過升華凝練的印象標志,使人們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特征,把一個城市與其他城市區別開來。這種標志既鮮明、簡單,易于識別,又內涵豐富,容易使人產生聯想。④
本土化與國際化是探索上海城市精神的獨特切點。有學者認為,國際化會造成本土文化的喪失。鄭時齡(2003)指出,當代中國城市的一個核心問題在于“全球化”話語進入建筑領域后導致的城市空間與城市建筑的趨同性和無個性化問題。⑤有學者將地域主義視作抵抗全球化的方式。如盧永毅(2008)認為,本土化地域主義通過抵制外來影響與國際化趨勢造成的個性喪失與文化趨同,展現人們保留地域特征的強烈意愿。⑥但也有學者認為,地域性與國際化并不是硬幣的正反兩面。徐千里(2004)指出,國際化與本土化是不同文明傳統之間交流與互動的過程。⑦Ibrahim Mostafa Eldemery(2009)則提出了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融合方式。他認為,建筑師應以“全球在地化”的方式思考,既能在建筑中置入民族認同的元素,亦能保持對外的開放性。⑧
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共生在上海得到了特殊的彰顯。盧永毅(2008)指出上海城市身份的復雜性。自通商開埠后,“表征上海城市特征與身份的建筑已不再是老城廂里粉墻黛瓦的傳統民居,而是展現在黃浦江畔的‘萬國建筑博覽會’?!雹岷詈踩纾?001)則通過將“全球性”與“地方性”結合的方式闡釋上海的現代性,認為上海開辟了一種“另類”的現代化模式,通過對西方殖民主義的文化與經濟擴張進行回應與抵抗,開辟了一個凝聚多重文化因素的全新空間。⑩
綜上所述,傳播學中的空間轉向是對空間媒介的解蔽。建筑作為一種典型的空間媒介,在虛實文本的傳遞與人地關系的實踐中具有重要價值,通過不同的符號類型傳遞城市精神、構建城市形象。基于此,本文擬回答以下問題:第一,上海的建筑景觀構建中呈現出了哪些特征?分別反映出了上海怎樣的城市形象與城市精神?第二,建筑如何塑造了人與城市的關聯?人們如何從建筑中獲得對城市的認同感?
上海留存至今并發揮地標作用的建筑景觀眾多,它們滿足了人們對上海的想象,彰顯了獨特的城市精神。上海建筑景觀的建構是一個互動過程,其中既有官方話語的引領與把控,也有民間闡釋。2018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小紅書發起的“建筑可閱讀”活動展示了官方和民間對城市建筑與城市形象的理解。
在官方話語的呈現中,上海建筑景觀匯集紅色文化、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這里是上海:建筑可閱讀》一書中遴選出56 處建筑并納入“春申古風”“中西交匯”“都會印象”“梧桐深處”“海上華章”五大板塊,凸顯出上海作為一座江南城市的歷史記憶,開埠后逐漸彰顯的中西交融的海派精神,以及貫穿上海發展歷史的紅色文化。
民間話語為上海建筑景觀的建構增加了更為多元的視角。“建筑可閱讀”中由用戶投票甄選出的“十佳路線”將目光轉向了上海郊區的建筑景觀,這些以往鮮少被關注的地點在網友的積極推動中獲得了更高的“可見性”。與此同時,一系列新近落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建筑初露鋒芒。這些建筑作為新晉網紅打卡地迅速成名,并被冠以“上海新地標”之美譽,在社交媒體獲得了廣泛的傳播。(如表1)

表1 上海標志性建筑景觀匯總
1.感知的空間:建筑景觀物質空間中的歷史轉變
愛德華·索亞在《第三空間》一書中將“第一空間”定義為一種“物質和物質化了的‘物理’空間性”,關注空間中的數量計量、形態識別、行與列的變化、網絡“結點”等。
建筑景觀在物理空間中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變遷經歷了一系列轉變。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問題突出、城市文化與經濟發展滯后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出臺了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策略,致力于城市更新中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這一批建筑在視覺與功能層面都呈現出相似轉變。
在視覺層面,建筑景觀從“舊址”走向“懷舊”。現代“網紅”建筑景觀的改造中普遍保留了歷史建筑的基本樣式,并引入現代性的新材料,共同構成拼貼式的現代景觀符號。通過對舊環境拼貼新要素,把傳統文化符號變更成了一種“可供懷舊的空間特質”?,并為文化空間的資本生產奠定了基礎。以新天地為例,在傳統的石庫門式建筑中引入通透的玻璃櫥窗等現代材料,視覺上由原先飽經風霜的“破舊”弄堂轉變為具有消費意義的新“懷舊”空間。隨著國際化品牌的入駐與大幅戶外廣告的出現,全新的視覺與意義空間被逐漸塑造起來。
在功能層面,建筑景觀從滿足人們的“生產需求”轉變為“消費需求”?;趥鹘y歷史建筑改造而成的網紅景觀,在過去大多滿足城市的“生產需求”和“居住需求”。以上海新天地為代表性的石庫門住宅是為了容納因戰爭而大量涌入的難民而建造的;1933老場坊、上海第一鋼鐵廠等建筑則象征了城市的生產能力,分別作為“東亞第一宰牲場”與“上海第一高爐”為人所知。近年來,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受到全球化的巨大影響,這些承載了豐富歷史內涵的老建筑紛紛被改造為更具“消費意義”的新型文化空間,遵循著“建筑空間+周邊商業空間”的模板,復刻出大量建筑景觀。
2.構想的空間:建筑景觀精神空間中的想象與建構
“第二空間”即“構想的空間”,主要通過“話語建構式的空間再現與精神性的空間活動來完成”?。在這一空間中,想象的地理通過精神的詮釋來再現和表征真實的地理。在當今的媒介環境下,社交媒體與網絡創造出的“擬態環境”正是對這一空間的生動寫照。
在官方敘事中,建筑是上海歷史與文化的承載者。以上海發布中的“建筑可閱讀”板塊為例,官方敘事注重建筑背后的歷史文化及其對上海城市形象的建構意義。在報道對象上,官方媒體更傾向于選擇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筑景觀,通過“古”“舊”等字突出建筑的時代感與歷史感。在內容特征上,報道以“建筑的前世今生”為主要框架,關注歷史建筑背后的文化故事,并介紹其風格、歷史淵源,以及“新生”歷程。在一些現代建筑的報道中,官方媒體也采取了相似的思路。以金茂大廈為例,上海發布以“形似中國寶塔,金茂大廈8 個建筑亮點你知道嗎”為題,著重介紹這一現代大樓中的傳統文化符號,包括“金茂塔”“朝天書”“碧波廊”等等,彰顯了官方媒體對網紅建筑的建構思路。
在民間敘事中,建筑景觀成為彰顯人們身份標識的標簽。通過對小紅書高贊筆記進行文本分析可以發現,在對象的選擇上,小眾景觀成為社交媒體中的主流??v觀點贊數最高的5篇筆記,推薦的地點分別為“多倫路”“綠之丘”“上海老弄堂”“定海路”“寶山凈寺”,與官方推薦的打卡榜單重合度并不高。不同于官方將建筑的歷史文化作為挑選標準,社交平臺中,用戶更傾向于選擇小眾地點彰顯個人的品位與身份,建筑成為個人名片的打造途徑之一。除此之外,民間敘事往往具備更為多元的用戶視角。除了對建筑本身的描述,用戶還會關注建筑拍攝、市井生活、游覽路線等豐富多樣的內容,在與官方的互動中共同建構出上海的城市形象。
3.實踐的空間:建筑景觀實踐空間中的意義延伸
如果物質空間是認識物質化空間性實踐的方式,精神空間是一種思想性和觀念性的領域,那么實踐空間則是另一種思考空間中的社會性的方式。實踐空間里包含的社會活動與社會關系使得物質空間與精神空間的意義有了更加鮮活、生動的表達和再現。?“第三空間”在這兩種空間之上引入了“關系”,是由空間實踐的參與者所共同創造的。?
從歷史角度而言,建筑景觀對過往關系進行匯聚,并產生新的聯結。建筑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與人的互動中逐漸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媒體人陳保平、作家陳丹燕在2014年發起“地方建筑居民口述史”項目,他們以武康大樓為例,對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居住者、大樓管理者及風貌保護區總規劃師展開采訪。對很多人而言,武康大樓是始建于1924 年的歷史保護建筑,是來上海必打卡、必拍照的地方,但對于居住在這棟樓的居民來說,它是走廊和樓梯特別舒服的地方,是不裝伸縮晾衣架的地方,是周恩來總理與大樓內文藝界人士招手的地方,是如今講述起來五味雜陳、百感交集的地方。獨特的歷史價值、豐富的文化內涵、人們持續的空間實踐為構成武康大樓的網紅基因提供了歷史、文化與記憶交融的積淀。
在當前的視角下,建筑景觀通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城市空間實踐,重塑城市認同與聯結。瓦爾特·本雅明倡導以“體驗”作為人遇見城市的方式。他引用夏爾·波德萊爾創造的“都市漫游者”意象,倡導用身體在場的全部感官,去捕捉現代人生存于城市的感覺。對于城市居民而言,網紅建筑景觀印刻著特殊的個人回憶與空間體驗。居民們由此產生的空間實踐往往分為兩類,一類是基于日常經驗中的“偶然性”挖掘,另一類則是對媒介化后的景觀進行打卡與體驗。第一類空間實踐是居民以日常中心為起點,向外進行探索后所感知到的富有城市意蘊的空間。南京東路步行街作為上海的象征性空間之一,在商業空間擴展的同時,仍保留了一定規模的老式里弄,居民生活的煙火氣為這一商業空間賦予了特殊的意義。第二類空間實踐則是對媒介化的景觀進行再認識,居民通過打卡對城市產生新的體驗與理解,同時也為城市注入了獨特的精神元素,參與到個人化的城市傳播中。對于游客而言,作為特定城市的“他者”,在真實的城市行走中脫離了媒介塑造的奇觀化的想象,以具身的到場獲取與城市的連接。前往網紅經典打卡的旅途中,即使無法獲得想象中的體驗,但這一親身到場的行為往往也會創造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新的連接:與城市中不同空間的互動,與不同人的互動,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景觀,都是自我為這一網紅打卡地賦予意義的過程。
在現代都市出現之前,建筑空間具有獨一無二性,既體現在每一棟建筑的獨特的外觀和內飾中,亦生發于建筑中蘊含的記憶與情感。人們在世代的居住中對地方產生了寄托性情感,并借此作為自我身份的確認。一旦離開這一空間,人們的家園感和地方感就會被反復激發,返歸的愿望也愈發強烈。但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挾之下,同質化的建筑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地方的特有屬性,割裂了與日常生活的關聯性。因此,在現代城市形象的更新中,“地方感”的保留與再生無疑成為重要的議題。
地方感一詞源于人文地理學,它指某一個地方的特殊屬性,也指這個地方帶給人的感受。前者側重于地方的歷史特性;后者則強調個人對地方的依附,尤其強調日常生活經驗的重要性。?建筑是城市傳達“地方感”的重要媒介之一,是對標準化和抽象化的抵抗,也是對日常生活的復歸。
“海派建筑”是上海地方感的重要來源。“海派”文化興盛于20 世紀二三十年代,此時正值東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碰撞與融合時期,誕生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構成了今日上海優秀歷史建筑的主體。海派建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它們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重塑著自身,成為極富日常生活氣息的地方空間。武康大樓、黑石公寓等知名地標建筑在商業化過程中仍保留了絕大部分的居住功能。據統計,上海共有5批1058幢優秀歷史建筑,其中的7成以上有市民居住或使用。人的存在為建筑賦予了生命力與意義。建筑不再是一個空殼,而是富有個性、充滿想象的城市空間。例如,武康路洋房中曾出現過一個“網紅陽臺”,一名上海奶奶在陽臺上擺放一朵吸睛的粉色蝴蝶結,以生活者的名義為建筑賦予了特殊的意義,這在社交媒體引起廣泛傳播。正是在這些人與地方的互動中,城市精神得以彰顯,上海包容、開放與創新的形象在細微處顯現,促進每一位來訪者的認知更新。
建筑景觀作為人類文化的載體,起到了記憶儲存的作用。?Smritl Srinivas將城市中的歷史建筑視作一把打開城市記憶的鑰匙,認為它是城市個性與形象的展現。?沈實現等人將歷史建筑稱為城市記憶的守護者,因其記載了當時當地的風土人情與文化傳統。?建筑作為實體媒介,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文脈,在記憶的留存中生發出人們對城市的種種想象。城市中的歷史建筑與現代建筑則以不同的視角,共同形塑了人們對城市的認知。
歷史建筑承載了城市的過往記憶,奠定了城市的文化精神。上海外灘建筑群見證了上海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記錄了海派文化的誕生。豫園保留了上海江南文化的底色,400多年的歷史使上海在開埠前的記憶得以留存。而在不同的歷史時刻中,建筑也會表達出不同的意義。上海外灘曾表達了殖民的創傷記憶,但在改革開放后取而代之的則是作為中國近代最開放包容的城市形象,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繁榮盛景也在報道中被不斷重提。歷史建筑成為老上?,F代化與國際化的象征,標志著上海現代話語的合法性。
現代建筑沿襲了城市文化精神,并描繪了人們對城市的未來想象。20 世紀80 年代前后,上海本土建筑的浪潮逐漸涌起,并且在地域主義和新鄉土主義思潮影響下產生了“新海派”的轉向,新天地、金茂大廈等均是這一時期的優秀建筑成果。?新天地以上海石庫門建筑為依托,在保留了城市文脈的基礎上將老建筑改造為獨特的現代消費空間;金茂大廈將8種傳統文化元素納入現代建筑設計中,展現了地域文化與國際化精神的融合。懷舊元素的保留與符合現代需求的建筑設計交織相融,以建筑為視角充分發揚了“海派精神”。另一些建筑則投射出了人們對未來城市空間的豐富想象。位于奉賢區的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將“生態”與“城市”兩種形態融合在一起,置身于建筑之中,似乎在樹蔭下漫步。浦東美術館將“藝術”代入了城市的心臟地帶,進一步豐富了上海的城市形象。
城市的國際化形象體現在高樓大廈和街邊路角所建構的日常生活的包容性與多樣化之中。正如愛德華·索亞對“第三空間”的闡釋,他認為第三空間應是真正意義上的包容與開放。他將阿姆斯特丹作為“第三空間城市”的典范,認為其空間結構“竭力抗衡流行風潮和時間,創造出強化集體自我認知、身份與自由的時空”。
“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是上海的城市精神,作為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秉持著開放的心態,歡迎來到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然而,在媒介的加持下,上海面臨著日漸“符號化”與“抽象化”的困境,一方面,網紅景觀的批量復制正在弱化上海的歷史精神與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上海的人文精神與日常生活被遮蔽。而恰恰是這些真實且日常的片段,構成了這座城市的精神底蘊與活力源泉。
建筑可以被復刻,但蘊含其中的城市精神卻無法被移植。正如本雅明所言,對某種建筑樣式的復制,并不會導致本原城市或空間的任何傳統、實踐或靈韻被復制。與此同時,人的主體性也在與建筑和城市的交往中得到發揮,人在日常生活中為建筑賦予自身獨有的意義,而非在這一過程中被快速消費的文化與建筑“奇觀”支配,從而失去創造力與想象力。
城市孕育了建筑,而建筑又反映出城市的形象與性格。在近百年的發展中,上海的建筑不斷地述說著上海的城市品格,創造著新的想象與期許。本文從空間的視角對上海建筑構建的形象進行解讀,并將其總結為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融合。上海作為中國最早對外的窗口之一,其國際化形象自開埠起,經由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放大,時至今日,已深入人心。與國際化相對的是地方感的重生。盡管建筑中地域性的彰顯與文化認同的作用使人們對傳統建筑的價值進行深挖,但是現代化與民族性的雙重目標始終是一個難題。因此,應通過對日常生活空間的發掘重塑人與建筑的關聯,以人的獨特性彰顯建筑的地域性,從而樹立城市的地方感,在包容和多樣的生活中建構國際化的精神底蘊。
注釋:
①孫瑋.作為媒介的城市:傳播意義再闡釋[J].新聞大學,2012(02):41-47.
②Muratovski G.The role of architecture and integrated design in city branding[J].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2012,8(3):195-207.
③葉曉濱.大眾傳媒與城市形象傳播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0.
④蔣琨,蔣觀禎.構建城市形象的價值及意義[J].文藝爭鳴,2011(08):21-22.
⑤鄭時齡.全球化影響下的中國城市與建筑[J].建筑學報,2003(02):7-10.
⑥⑨盧永毅.建筑:地域主義與身份認同的歷史景觀[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39-48.
⑦徐千里.全球化與地域性——一個“現代性”問題[J].建筑師,2004(03):68-75.
⑧Eldemery I M.Globalization challenges in architecture[J].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2009:343-354.
⑩侯翰如.從海上到上?!环N特殊的現代性[M]//2000上海雙年展.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吳曉慶,張京祥.從新天地到老門東——城市更新中歷史文化價值的異化與回歸[J].現代城市研究,2015(03):86-92.
?[美]愛德華·索亞.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陸揚,等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0.
?陳芳菁.“第三空間”視角下大華·1935劇場的空間媒介建構[D].西安:西北大學,2019.
?丁俊杰,劉搦辰.社交媒體如何構建“網紅城市”的空間意象[J].新聞與寫作,2021(09):87-91.
?杜若菲.空間·功能·情感三元地方重塑機制探索——基于空間生產的思考[J].上海城市規劃,2017(06):111-115.
?周瑋,朱云峰.近20年城市記憶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15(03):2-10+104.
?Srinivas S,Ebrary I.Landscapes of Urban Memory:The Sacred and the Civic in India's High-Tech City[J].American Ethnologist,2010,30(3):473-474.
?沈實現,李春梅,徐華.地域景觀·城市記憶——杭城名人故居的景觀特質與保護開發[J].城市規劃,2005(09):55-59.
?陳棟浩.轉型期海派建筑及其地域性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