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摘 要 在初中語文邊塞詩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邊塞詩的創作背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認真解讀邊塞詩的內容與情感,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落實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 初中語文? 立德樹人? 邊塞詩? 教學策略
邊塞詩是反映邊疆地區軍旅生活、自然風光等題材的詩歌類型,是華夏文學的寶貴財富,極具歷史意義?!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道德,而“家國情懷”是邊塞詩中典型的道德內容,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優良載體。
一、統編教材選錄的邊塞詩內涵
《勸學》記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备呱械钠返職v來是成圣的必備條件。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選錄的邊塞詩“立德樹人”內涵豐富,是我國各類經典文學的代表作,蘊含不同的思想內涵,博大精深。[1]
邊塞詩是我國盛唐四大詩派的重要派別之一,常以征戰沙場、戍衛邊疆為題材,以文字刻畫英雄形象,展現人生百態。在邊塞詩中,有渴望建功立業的將軍、雄心壯志的士兵、捍衛家園的騎士、思想愁苦的征夫、等待家人歸返的婦孺、流離失所的百姓等。邊塞詩中寫盡了殘酷征伐對百姓生活的影響,彰顯百姓對和平以及國家強大的渴望。在邊塞詩教學中,教師應先分析詩歌內涵,再引領學生體悟詩中的人生百態,強化他們的愛國思想,在其心中種下愛國種子。統編語文教材選編了四首唐代邊塞詩,下面對其立德樹人內涵進行分析。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選編在七年級上冊教材中,屬于七言絕句,寫出了征人眼前之景,以及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
《使至塞上》(王維)選編在八年級上冊教材中,屬于五言律詩,頌揚唐朝軍隊的強大,高歌壯麗軍隊勝利、山河之美,抒發愛國之情。
《雁門太守行》(李賀)選編在八年級上冊教材中,屬于七言古詩,通過描寫軍旅生活,抒寫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表現將士不惜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統治者重用賢才的美德。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選編在九年級下冊教材中,屬于七言古詩,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充溢樂觀進取的精神。
以上四首邊塞詩分屬不同學段教材,相關教學契合《課程標準》中關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邊塞詩的講授依據教學方針進行設計,讓立德樹人內涵融入各個教學環節并加以體現。
二、把握邊塞詩的創作背景,涵養學生立德樹人情操
創作背景是學生了解邊塞詩的第一步,有助于體會詩歌內涵,涵養學生的立德樹人情操。教師要從“知人論世”角度出發,通過介紹詩人的生平經歷或逸聞趣事,讓邊塞詩與詩人的經歷聯結,輔助學生理解詩中的個人情感,使他們與詩人進行情感共鳴?;诹⒌聵淙烁救蝿盏倪吶娊虒W,需要教師介紹詩歌的創作背景以及詩人經歷,真正做到“知人論世”,讓學生將詩人經歷與詩中的關鍵內容建立起聯系,形成關于詩人特質的認識,感受詩人身上的愛國主義情懷,涵養道德情操。[2]
如《夜上受降城聞笛》一詩,教師可以利用《霍小玉傳》這一課外資料引發學生對詩人李益的關注,使學生了解“唐傳奇”這種特殊的文學體裁,透過極具戲劇性、趣味性的小說故事,了解李益的人格品質,使其明白品德不端將遺臭萬年。如《使至塞上》一詩,教師可以介紹詩人王維及其代表作品,讓學生了解文學流派分類的相關知識,閱讀有關《輞川集》的課外資料,了解王維宅心仁厚的表現。教師可以引用蘇軾的評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币龑W生分析王維“詩佛”稱號的意義以及他的人格特質。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古詩以及相關創作背景資料,懂得王維家庭篤信佛法,他多次向朝廷請求獻出自己的受封領地,用作布施救濟,這足以彰顯他的愛民、友善品德,這正是學生學習的典范。如《雁門太守行》一詩,教師可以介紹李賀的王室血脈,將詩人的生平經歷與古詩內容建立起聯系,使學生在了解李賀生平的同時,能透過邊塞詩的風格、主旨,了解創作背景。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教師可以將詩人岑參兩度出塞的經歷,融入詩中彰顯獨特愛國情懷的句子中,在“知人論世”中補充有關詩人的生平經歷內容,使學生能加深對詩人品格的認識,學習詩人身上的愛國者精神品質。
三、解讀邊塞詩的內容,于體會中培育學生立德樹人精神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選編的四首邊塞詩,從不同角度刻畫了邊塞風光,彰顯人文風貌。在邊塞詩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細致解讀詩歌的內容,于閱讀體會中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基于立德樹人的邊塞詩教學價值。[3]
1.《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的愛國主義精神
李益在《夜上受降城聞笛》中以遼闊的邊塞地貌和寒冷天氣,渲染戍邊將士們的艱苦生存處境,哀愁之情溢于言表,抒發了邊關將領以及士兵們的濃烈思鄉情感。
在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愛國主義情感方面進行解讀,指導學生分析將士們保家衛國的堅韌不拔精神,將鎮守邊關與思念家鄉形成對比,使學生能明確軍人保家衛國的職責,理解他們對家人的思念。學生懂得國家的每一個人都要為保衛國家而努力,從而將愛國這一道德規范烙于心中。教師也可以從時空環境的角度,為學生解讀邊塞詩的創作風格,使學生能懂得李益在詭譎多變的情勢下,仍保持對國家的熱愛,從而對詩人塞外風景的書寫和愛國情感的表達,都形成強烈情感共鳴,獲得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
2.《使至塞上》——王維的忠實愛國情懷
王維在《使至塞上》中營造禪理意境,使得邊塞詩的畫面感強烈,既有奉命前往邊疆慰勞將士途中的見聞,也含對國家的熱愛之情。
在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解讀王維愛國精神的具體表現,結合唐玄宗“開元盛世”背景,聯系唐軍大破吐蕃國的歷史事件,講解王維受到朝廷內斗影響而被排擠外放的經歷,讓學生了解王維心系國家的忠誠表現,感受詩人身上的愛國情懷?!按竽聼熤保L河落日圓”是千古名句,既彰顯了盛唐強盛的國事與繁榮的文化,又能將詩人的愛國情懷融入眾多意境中,表明自己的忠誠之心。王維對朝廷的忠誠,是新時代愛國、敬業價值觀的體現。教師可以在詩句意象與氣勢描寫解讀中,引導學生鑒賞全詩,使其能體悟王維的愛國情懷,學習他身上的愛國、敬業的精神品質。
3.《雁門太守行》——李賀捍衛家國的決心
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中描繪的殘酷的戰爭場面,用日落前“兵臨城下”的肅殺氣氛,道出戰場戰士們的果敢與豪邁,在殘酷時刻引出將士們奮勇殺敵的場面,巧妙用典抒發自己捍衛家國的決心,悲壯蒼涼且震撼人心。
教師可以解讀不同的場面,使學生的閱讀與學習充滿畫面感。保家衛國、奮勇殺敵,是邊塞詩鮮明的主題,教師可以利用愛國主義教育電影《長津湖》,引導學生討論不同人物犧牲奉獻的經歷,結合詩歌內容,激起學生愛國的赤膽忠心,使其理解愛國是每一位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教師可以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推斷“藩鎮割據”歷史背景下的戰爭,從詩中的戰爭場面,感受詩人渲染的磅礴氣氛,體會邊塞詩的壯麗之美,體悟李賀捍衛家國的決心,學習他身上的愛國精神品質。
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的豪邁愛國情
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描繪了一幅遼闊西域大雪紛飛的場景,在白雪皚皚之中揭開將士們訓練的序幕,以友人送行抒發豪邁之情。
整首詩的解讀,可以從景色入手,便于學生參透詩人的豪邁愛國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詩中的景色描寫內容,使其感受場景的壯闊、綺麗,體會情景交融寫法的好處。這一階段的學生能體會詩句中的人文精神,教師可以通過提點,讓學生根據詩人的寫法以及畫面,體會愛國情的具體表現,懂得寒冬之日將士們仍堅持訓練,彰顯了外冷內熱的愛國之心,體現了眾將領的保家衛國恒心?!梆B兵千日,用兵一時?!睂⑹總兪耆缫蝗沼柧殻菫榱私o后方民眾安定生活提供保護。教師可以從士兵們的愛國行為中,提煉愛國愛民的精神,結合新時代公民需要肩負的使命,解讀豪邁的愛國情,讓學生感悟詩人情懷,學習他身上的精神品質。
四、組織學生討論與反思邊塞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討論創作動機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與反思邊塞詩,分析詩人的創作動機,引發學生關于詩歌創作意義的思考,由此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4]
李益在創作中,為鎮守邊疆的將士發聲。王維在創作中,表明自己的心志。李賀在創作中,鼓勵打勝仗的唐軍。岑參在創作中,抒發對建功立業的渴望??v覽四首邊塞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朗誦、鑒賞過程,在討論創作動機的同時,結合詩人的特殊經歷,分析他們身上表現出的不同愛國行為,以及對國家的熱誠。不同的創作出發點不盡相同,但共同都指向愛國情感的抒發。四位詩人用飽含愛國情的筆觸,向公眾展示了自己的一片赤誠之心。在討論中,教師可以適當拋出不同的觀點,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品味詩人在邊塞詩中傳遞出的愛國情感,啟發學生思考詩人的創作動機,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2.反思古詩觀點
多元化的邊塞詩觀點,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空間。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指導學生反思古詩的觀點,讓學生與詩人進行共鳴,感受鎮守邊疆將士們的不易,及其身上的愛國品質。
李益在詩中抒發將士們思鄉的情感,王維在詩中表達被排擠仍忠于朝廷的觀點,李賀在詩中介紹將士們視死如歸的護國之心,岑參在詩中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決心。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配樂朗誦等方式,深度反思古詩的觀點,結合邊塞詩渲染情境的特殊方式,感受鎮守邊疆將士們在邊塞的心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對詩人、對將士、對家國的獨特情感,并能體會不同觀點共同指向的愛國情,為不同角色發聲,與其共鳴,讓愛國的種子在學生心田發芽。
五、結語
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初中語文邊塞詩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且應關注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這也是《課程標準》中的重要指標。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選編的邊塞詩取材不同、創作手法各具特色,均以愛國價值觀為核心。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從創作背景分析、詩句解讀等角度入手,指引學生體會不同邊塞詩的內涵與主題意義,將愛國種子深埋于心,如此便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優秀的愛國主義精神。
參考文獻
[1]周貴海. 春光失色下的唐朝邊塞詩[J].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33):87-88.
[2]吳辰怡. 邊塞詩的豪與怨——《從軍行》與《夜上受降城聞笛》比較閱讀教學[J].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12):80-81+97.
[3]單玉嬌. 德育融入初中語文邊塞詩教學現狀研究[J]. 教師,2020,(05):23-24.
[4]陳? 浩. 開展研究性學習? 培養學生語文能力[J]. 中學語文,2019,(18):97-99.
[作者通聯: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牛塘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