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怡?周作菊
摘 要 本文以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教學為例,從朗誦品讀、抓住“詩眼”、把握意象、音畫為媒、發(fā)揮想象、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聯(lián)系生活幾方面入手,探討高中古詩詞意境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古詩詞? 意境教學? 新課標
高中古詩詞教學篇目大都是名篇佳作,要引導學生領悟古詩詞的美妙意境,通過意境獲得審美體驗,進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這也是高中古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新課標背景下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高中古詩詞意境教學。
一、通過朗誦品味詩境
古詩詞言簡義豐,精煉傳神的語言能夠創(chuàng)設出韻味無窮的意境,而朗誦是品味詩詞語言的有效方式,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過程中能感知詩歌的音韻美與語言美,深入詩人的內心世界,領會詩詞意境。如徐濤朗誦《詩經·秦風·無衣》時,用短促有力的聲調讀“豈曰無衣”一句,使反問句聽起來像陳述句,“與子”語調緩慢,而“同袍”則鏗鏘急迫,突出秦國士兵的深厚情誼以及抗擊外侮的英雄氣概。徐濤的朗誦一下子將觀眾帶入到詩歌高昂振奮、熱烈激動、英勇抗敵的意境之中。
二、抓“詩眼”,感知詩境
“詩眼”能傳達出詩詞的精神,抓住“詩眼”,對于感知詩歌意境有很大幫助。中國文人自古就重視煉字煉句。如杜甫曾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強調了詩眼對于意境營造的重要性,“‘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破圃聛砘ㄅ?,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薄棒[”字和“弄”字兩個動詞寫出了景物的動態(tài)鮮活之感,前者以擬人手法,襯托出春意之濃與生機勃勃,春光的明媚呼之欲出;后者也賦予了花主觀意識,不僅生動有趣地描繪出花被風吹動,在月光下婆娑弄影的姿態(tài),還襯托出詞人心情苦悶之時突然品嘗到即將流逝的春光時的驚喜復雜的心情。
三、把握意象,領會意境
唐代王昌齡在《詩格》中說“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意象不只是自然界具體的物象,而融合了詩人的主觀情感。領會詩歌意境不能不從詩歌意象著手,領會“象外之象”。如肖培東老師執(zhí)教李商隱《錦瑟》一課時,就讓學生找出“蝴蝶”“望帝”等意象,并指出它們具有空靈神奇的特點,追問詩人描寫這些美好意象的原因,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悵惘朦朧的意境。古典詩歌在漫長的發(fā)展中,也積累了許多有固定含義的常見意象,可以稱之為“典型意象”,如“長亭”因是踐行之地,常蘊含相思、送別等含義;“菊花”常代表隱逸、高潔的情懷,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諸如此類有著特定含義的常見意象不勝枚舉,積累這些典型意象,對于把握古詩詞意境有很大幫助。
四、音畫為媒,體會意境
古典詩詞大多寓情于景,通常具有一定畫面感,教師可以借助聲音或繪畫等媒介,復現(xiàn)詩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直觀感知進入詩歌意境。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借鑒“和詩以歌”的形式,用音樂演繹古詩詞,直接或間接改編古詩詞入曲,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詩詞情境。如王崧舟在講授納蘭性德《長相思》一課時,以純音樂《愴》作為配樂對詞作進行了聲情并茂的朗誦。這首音樂結合了樂器簫和古箏,給人以悲愴蒼涼之感,與詞中細膩綿長的思鄉(xiāng)之情的基調正好吻合,學生們很容易想象到詩歌中所表現(xiàn)的遠離故園、風雪肆虐的畫面,和詩人產生共鳴。
蘇軾曾提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利用繪畫或多媒體復現(xiàn)古詩詞情境,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意境,體會情感。如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展現(xiàn)了田園風光的美好淳樸。詩人賦予了鄉(xiāng)村常見景物以特別的魅力,利用遠近、動靜結合的手法展現(xiàn)了一幅生機勃勃、淳樸美好的鄉(xiāng)村圖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出示相關意境的圖畫或者引導學生描繪詩歌畫面,利用詩畫結合的特質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意境。
五、發(fā)揮想象,感悟意境美
古詩詞意境具有虛實相生的特點,需要讀者自主發(fā)揮想象,涵泳詩歌表層意義之外的無限韻味,也即“韻外之致,味外之旨”。有“孤篇壓全唐”之稱的《春江花月夜》,將實景與虛境相結合,將相思之情與宇宙哲思相結合,全詩虛實相生,創(chuàng)造出亦真亦幻、朦朧悠遠、迷離惝恍的意境,韻味無窮,引發(fā)讀者的無限深思。首句描繪春江漲潮,在聯(lián)想和想象中仿佛與海天相接,熠熠明月從大海中升起的壯麗景象?!扒f里”“何處無”運用想象、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出江水的綿長與月照的寥廓。
六、以意逆志,體會“共感”與“獨感”
中國古典詩詞大多傳達的是人類普遍共有的情感,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所以能經久不衰。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聽聞巨大喜訊的心路歷程以及濃濃的愛國情懷在幾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能讓人產生共鳴。學生在學習這些偉大的作品時,要領會到穿越時空的廣泛的、普遍的意境,從中獲得共鳴、汲取力量。但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少不了接受者個人的理解與情感參與。學生在領會古詩詞意境的過程中也要有自己的體會,結合自身經歷與感悟對古詩詞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體會“獨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揣摩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共感”中融入“獨感”。
七、知人論世,感知詩境
“詩言志”“詩緣情”,古典詩詞是詩人在實際生活中有感而發(fā)的,往往針對自身的生活經歷及時代背景而創(chuàng)作,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恰當使用“知人論世”法,把詩詞放在時代背景中鑒賞,結合詩人經歷體悟詩詞意境與情感。如語文名師韓軍在執(zhí)教《登高》一課時,就很好地運用了知人論世法。他首先交代了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分析詩歌前半部分悲涼壯闊的意象。經過前兩聯(lián)的渲染與鋪墊,教師再提示學生杜甫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學生更好地領會到后兩聯(lián)中杜甫漂泊他鄉(xiāng)、體弱多病的艱難生活,以及因年老體弱、無力報效國家的無助與悲哀,更深刻地體會到詩歌中的蕭瑟荒涼、凄涼悲苦之境。
八、聯(lián)系生活,體悟意境
高中生由于年齡尚小以及高考的壓力,大多專心考試內容,缺乏生活閱歷,領會古詩詞意境存在困難,于是大多數(shù)學生開始“無中生有”,建造“空中樓閣”,死記硬背模板套話,而沒有融合自己的體驗深入感知詩歌意境。高中生學習古詩詞,尤其是想要深入理解詩詞內蘊,領會詩詞意境,不能不聯(lián)系生活,親近自然。如蘇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通過描繪“驚鵲”“蟬鳴”“稻花”“蛙聲”等鄉(xiāng)村常見的意象寫出豐收之夜的幸福靜謐,學生們有鄉(xiāng)村夏夜的生活經歷與細致觀察,才更能夠感受蘇詞中鄉(xiāng)村夏夜之景的清新可愛、恬淡清幽。
九、結論
本文從八個方面入手來探討高中古詩詞的意境教學,力求給高中語文一線教師帶來借鑒,從而在今后的教學中,使得教師能夠幫助高中生切實領略到古詩詞的意境美,感受詩詞意境中流動的生命意識與人格之美,構筑詩意人生。但由于詩詞教學的復雜性及筆者教學經驗不足,本論文還存在論證不夠全面深入、策略實施效果未知等問題,不過筆者相信未來古詩詞意境教學必定會拓展出新的視野。
[作者通聯(lián):湖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