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勝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時代發展要求提出的具有創新性的黨的民族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為民族地區全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明了前進方向。現如今,各個民族地區已深刻領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我國全面培養、提升、鞏固和發展民族地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本文對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圖景進行了分析,從而探析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進路,對推動民族地區在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新作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民族團結工作中所提出來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由古到今的理論革新,也是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工作進行的新的探索和發展。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揭示了一個民族社會的發展方向,而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圖景則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開拓創新、堅持不懈、賡續前行的一個寫照。
民族地區的共同歷史記憶是由歷史發展形成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記憶的一部分,是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打破原來的族群界限,形成的各個民族的集體記憶[1]。共同的歷史集體記憶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因此產生了血脈相連的情感認同。這種歷史集體記憶已經將共同體意識注入民族關系中,并產生了最自然的情感認同。同時,這種情感認同與集體記憶通過各種文獻、歷史遺跡薪火相傳,形成全民族共同的文化標記。在這種共同的文化氛圍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各族人民提供了一種共享共生的價值導向,即便是面對近百年來的外敵入侵,中華文化也保持著自己獨立、持久的文化記憶。同時,共同的文化記憶反映了中華各民族的心有靈犀,這體現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賡續[2]。因此,中華民族共同歷史記憶逐漸形成了民族地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所在。
現如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只有正確理解民族地區的地位,方能更深刻地了解民族地區應如何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3]必須把民族地區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全局中來思考,才能對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作出科學的判斷,正確定位民族地區的歷史方位。民族地區目前依然存在自然地理、民族宗教、國家安全等問題,各類迫切需要解決的矛盾問題層出不窮,這些都給做好民族地區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帶來了新的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民族地區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民族地區在新時代下,必須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指導,實現民族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目標[4]。在新時代和新征程中,民族地區依然面臨著各種風險和挑戰,黨中央在進行科學把握后,作出了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就是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思路去解決這些風險和挑戰。因此,如何在新的歷史方位下,正確認識和解決民族地區在新的發展階段所面臨的新課題是極為必要的。

在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歷史中,民族大融合是主旋律,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和發展的核心,中華民族在新時代也必將進行更加契合的交融,在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揮出更加卓越的成效。民族地區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域,民族復興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希望,但民族復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中,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升與塑造作為長期奮斗的目標。一方面是要對世界格局變化的長期性、復雜性、多重性、階段性等特點有清醒的認識,認識到提升和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不是階段性的戰略部署,而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永恒主題,貫穿于新時代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在整個過程之中,保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民族前進的巨輪步調一致。另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需要我們實事求是,不能按部就班,也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在取得初步成果后就偃旗息鼓。為此,在民族地區實現復興的過程中,更要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途徑。從長遠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任重而道遠,民族地區需要與全國一道共同努力、奮發進取。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政治保證。從決策的層面來看,首先,中國共產黨要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利用各種手段及媒介,廣泛聽取民族地區的意見和建議,聽取民族地區人民的心聲,為國家制定政策提供堅強保障。此外,政府制定的民族地區政策要盡量保證政策的連續性,避免進行重大的改變和調整,同時對過去一些好的做法進行總結提煉,歸納寶貴經驗,真正讓民族政策為民族地區群眾帶來福利,得到民族地區群眾的認可。在執行的層面來看,各級黨組織要正確認識和貫徹黨中央關于民族區域發展的方針政策,保證理解和宣傳到位。在與民族地區群眾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要講究方式方法,充分考慮并尊重民族地區群眾的風俗習慣,做到換位思考,用心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在民族地區的基層組織中,要把統一戰線和群眾路線相結合,做到科學有效。在監督的層面來看,紀律監督是保障政令暢通的有效手段,要做好對各級黨組織的監督考察,對違法違規現象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保證黨的政策不變形、不走樣。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貫徹落實好黨中央關于民族地區的方針政策才能匯聚民心。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新形勢下,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提升黨在民族地區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
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塑造認同,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政治認同的堅實基礎。文化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民族強盛則文化隨之強盛。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必須進一步加強民族地區之間的文化認同。要提高民族地區之間的文化認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強民族地區的團結進步教育。在民族地區開展團結進步工作,必須正確處理“多元”和“一體”的關系。民族地區雖然是由多個民族組成的,文化、風俗、語言等方面存在多樣性,但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與中華文化卻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二是要把民族地區的中華優秀文化發揚光大。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區的優秀文化資源,促進其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發展,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不斷充實和創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物質作為保障,從經濟基礎的角度來看,這就要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由于地理、歷史等原因,民族地區總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產業結構單一。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水平較低。提升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水平是解決民族地區問題的基礎。首先,要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供應。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發達地區的供應,因此,政府應加強對民生物資的有效供給,并努力保障供給的多樣性,同時保障好涉及民生物資的價格以及質量。其次,要保障好物資存量,使民生物資得到合理分配。在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生活資源相對匱乏。因此,政府應構建科學、合理的分配制度,保證群眾的基本需要能夠得到優先解決。總之,民族地區要對民生資源進行有效利用,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進而推動民族地區社會建設水平得以提高。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我們要發揮好其制度的優越性,并對其進行持續完善。一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既要保證國家的政令暢通,又要考慮到民族地區的特點,確保各個民族和諧共存。由于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在民族區域自治地區出現了民族聚居和民族散居并存的現象。因此,要保障民族地區群眾的合法權利,確保民族地區群眾都能享有同等的民族區域自治權,也就是既要保障聚居的民族,也要對散居的民族提供必要的保障,確保他們享受到自治的權利。二是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我國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在民族地區要將依法治國的理念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互結合起來,實現國家法律與自治地區法律法規相互融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基礎上,既要講究原則又要講求實際。在處理特殊問題時,要堅持立足于現實。在公共服務、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依法治國方針政策之中。此外,在處理相關少數民族法律事件過程中,要本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原則,堅持實事求是,運用科學合理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開展工作,持續推動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鑄牢民族地區強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關系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要通過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全國各民族對國家的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激發人民大眾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積極地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祖國和平統一與社會穩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工作進步的必然要求,對推動新時代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和維護祖國邊疆穩定具有重大意義。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體支撐,唯有遵循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頻共振的邏輯關系,做到各民族團結一心、群策群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