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茹 中央財經大學
我國人口老齡化壓力日趨嚴峻,高齡人群失能失智風險不斷增加,客觀上對養老金與養老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公眾消費水平的提升,主觀上也產生相應的需求。構建與我國老齡化進程相適應,與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匹配的個人養老金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實踐證明,良好的個人養老金市場應當呈現各類金融機構百花齊放的局面,單一的產品系統性風險較高,無法滿足消費者全生命周期的財富和養老規劃,實現安全與收益的合理平衡。各類金融機構有參與養老事業建設的社會責任、工作能力以及發展需要。我國從20世紀初提出個人養老金制度起,逐步將養老產品的范圍擴充至銀行理財、公募基金等合理規范的金融產品,制度建設初見成效,但養老保障體系失衡、個人養老產品供給有限、行業資源相對分散等問題仍然存在。
1.人口老齡化加速
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速度快、規模大的特點,自2000年起,人口年齡結構逐漸從 “正三角形”向“紡錘形”轉變,并出現向“倒三角形”演變趨勢。從老年人口占比來看,我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比例逐年上升,2021年突破14%,標志著我國開始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如圖1所示。就人口年齡結構發展趨勢而言,2021年50—59歲的準退休年齡人口占比16.82%,5—14歲人口的準勞動年齡人口占比12.61%,人口老齡化將持續加速。

圖1 2013—2022我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
2.養老服務需求升級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人均收入水平逐漸提高,各方需求升級迭代,在社會層面表現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養老領域表現為日益升級的養老服務需求同供給不平衡的矛盾。然而,我國養老金替代率約40%,低于55%的國際警戒線,退休人員的生活水平會較退休前大幅度下降。數據顯示目前78%的國家替代率超60%,我國保障水平低于大多數國家,且繳費率較高。
此外,高凈值人群增加,這部分群體對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養老產品有更完備的了解和關注,對中高端養老服務的需求更為迫切,正在催生養老行業多樣化建設。
1.養老保障體系結構失衡
我國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呈現“一家獨大”的局面,但實際運行中社會統籌賬戶收不抵支、個人賬戶空賬運行等問題日益突出,制度可持續運行面臨巨大壓力,第二、三支柱發展相對滯后,養老金總替代率水平和國際標準水平有很大差異。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是應對當下我國人口老齡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贍養負擔不斷加重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可以增加養老金資產規模、矯正三支柱結構失衡、滿足日益升級的養老需求。[3]
2.個人養老制金度的發展歷程
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均始于21世紀90年代初,但發展嚴重滯后,直到2018年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才開始逐步落實。由表1可知,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處于起步階段,制度框架和實施細節尚在摸索與探討中,目前保險、基金、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正在通過不同方式探索個人養老金市場的發展路徑,初步形成跨業競爭格局。

表1 人養老金重要政策總結
3.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運行效率
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后,發展趨勢良好。截至2022年底,我國個人養老金賬戶開戶人數累計近2 000萬,繳費人數超600萬,總金額142億,2023年一季度參加人數增長率約50%,參與者以40歲以下的年齡人群為主。同時,市場運行效率差有待提升,部分消費者反映存在養老產品購買難的問題,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銜接仍需完善。
保險業是我國養老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是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先行者,為推動第三支柱發展,先后推出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等多種商業養老保險。同時,經營模式經歷從完全自持到創建養老社區的創新性轉變,從2007年開始參與建設養老產業,并于2015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經歷16年的發展,養老社區、高端康養建設初見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公眾生命周期式的財富規劃和養老規劃,對養老和健康領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正在進一步開發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開展商業養老金業務。
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體系的核心,在個人養老金制度建設中作用重大。2021年9月,銀保監會宣布4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可在4個城市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標志著我國商業銀行以養老理財產品為突破口正式切入養老體系,自此銀行業開始“銀行+養老”的探索和布局。截至2022年末,試點機構累計發行50只養老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千億。
公募基金是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建設者,長期服務于養老制度第一支柱和年金投資管理,是養老金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環。2018年3月,證監會發布《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通知,批準基金機構以滿足客戶養老需求為目的,銷售目標日期基金和目標風險基金。2022年11月,證監會再次公布《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規范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的市場行為。
1.保險公司
我國居民整體金融知識有限,風險偏好以規避型為主,重視收益的穩定性,與保險產品的特點相契合。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是我國第三支柱養老產品的主體,具有投資風控和產業結合的優勢。
(1)保險資金和養老資金具有相似性
保險資金和養老金相似度極高,都具有資金量大、運行周期長的特點,以追求長期穩定的收益為主要目標。保險機構善于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對長期資金進行資產負債匹配,進而實行長期穩健投資,擁有大量長期資金管理和投資的經驗;尤其是保險資管公司,具備豐富的養老金管理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經驗。
此外,公眾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本質上是對全生命周期的財富規劃的需求,而保險業是少有的、出售終身年金產品的行業,在精算和長壽風險管理方面具備獨特優勢,能在充分分析生命表、長期壽險數據的基礎上,科學地精算分析,制定合理的養老保險產品方案,進而滿足公眾長期資產規劃、資產增值保值等多樣化需求。
(2)保險業和養老健康產業高度契合
保險業和養老產業天然相關,保險機構可以實現產品研發與養老服務融合,為客戶提供醫療、長期護理、資金增值等多方位的養老需求。就短期而言,保險機構能夠有針對性地研究各類客戶,研發專屬養老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產品,滿足“養老+保險”的復合需求,并獲取持續經營的數據和經驗。長期經營中,在相互匹配的基礎上,險資參與養老社區,能夠有效打造養老產業閉環、合理延長產業鏈、構建保險與養老、康養的緊密聯系和增效機制。
2.商業銀行
(1)綜合服務完善
銀行是金融體系的核心,具有明顯的客戶、渠道以及科技優勢,能夠為公眾提供賬戶、托管、交費等綜合性服務。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施,商業銀行扮演著重要基礎設施的角色,憑借自身完備的賬戶和結算體系,可以提供包括建設個人養老金賬戶、提供投資咨詢、管理投資渠道在內的一站式服務,為個人養老金業務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9]
(2)群眾基礎廣泛
銀行是社會公信力最高的金融機構,尤其是全國性的大型商業銀行,網點眾多、投資風控水平高,具有專業、可靠、實力雄厚的品牌認知度,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產品營銷方面較其他金融機構有優勢明顯,尤其是和保險業相比,營銷管理一直是保險業發展的痛點,銷售人員專業素養不足、服務意識欠缺、科技應用滯后等問題對產品推銷的制約效應日益明顯。商業銀行在產品推廣、銷售渠道等方面具有優于其他金融機構的路徑選擇。
3.基金機構
(1)公募基金與養老金體系相關
國際經驗表明,公募基金服務于養老體系是行業聯系的必然結果,也是充分利用制度優勢、實現有效投資的良好路徑。從美國等相對成熟國家的養老制度來看,公募基金與養老體系具有明顯的關系,二者共生共榮,推動著美國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繁榮。在國內,公募基金從2002年參與養老體系建設,具有良好投研能力和資金管理經驗[5]。
(2)公募基金制度優勢突出
公募基金具有顯著的制度優勢,是國內資管領域投資者權益保護度最強、市場規范性最高、系統性風險最少的分支行業。公募基金一直重視市場化機制安排和公司管理體系建設,制度靈活、運行透明、監管嚴格,與養老金安全、規范的投資要求相匹配。公募基金作為資管行業的主力軍,其專業優勢是實現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重要推動力。
目前,個人養老金市場發展緩慢的原因分為供給側和需求側。供給側的主要原因是產品同質化程度高、滲透率低;需求側的主要原因是居民金融知識不足、投資意愿低。金融機構協同發展是破解這一局面的重要途徑。
從各國養老體系運行狀況來看,第三支柱的投資相對于第一支柱,對安全性的關注弱化,需求側重于資產增值和產品多樣性。未來個人養老金市場,會呈現各類金融機構業務百花齊放的局面,保險、銀行等機構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但合作應當是核心要義。各金融機構應發揮自身優勢,良性競爭、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協同助力養老金融的發展,打造“老有所養”的理想社會,并形成個人金融機構和養老金制度發展的良好局面。
我國老年群體特征差異較大,因教育水平、工種、家庭情況等因素不同而不同,由此增生差異化的個人養老產品風險和收益需求。
保險、銀行、基金等金融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的經營特點對標不同類型的產品需求者,有針對性地研發適用于各類風險偏好群體、不同生命周期階段人群的養老金融產品,供消費者自由選擇,由此改善個人養老金體系供給側產品單一、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擴大第三支柱適用面。同時,在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下,金融機構要縮短養老產品迭代更新的周期,推進產品池動態調整,在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的同時,憑借自身優勢提高資金收益,完善生命周期的養老規劃。此外,單一的養老產品風險較高,財富安排缺乏系統性,無法滿足養老資金低風險、高流動性和較高收益的要求,而金融機構合作可以為消費者安排系統性、綜合性的養老財富規劃,削弱系統性風險。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銀行、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可以相互合作,彌補單一機構的短板并強化各自優勢,共同研發金融產品,提供更為完善的資金管理和養老服務,滿足更高層次的養老需求,全方位提升老年幸福感。[8]
金融業應建立市場化的運行模式,鼓勵金融機構進行產品創新,引導各類產品良性競爭,不斷優化第三支柱發展業態。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完善養老業務和產品的相關規定,對產品運行模式、實施細則、費率結構、贖回需求等內容進行嚴格規定。
隨著政策的逐步放開,個人養老金市場中保險、銀行、基金等金融機構相互競爭的格局初步形成。如果各類金融機構只專注自身管理,忽視資源整合的重要性,會增大機構和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性,產生“產品無處銷售、客戶無處購買”的問題,造成社會覆蓋面不足、市場效率低下等問題,不利于個人養老金制度的發展。
因此,金融業應注重行業資源整合。以銀行為代表,金融機構應建立密切的合作交流,推動養老產品、管理系統整合,實現各類產品互聯互通。銀行作為金融業的基礎設施,是養老產品的知名度和公眾信任度最高的銷售渠道,承擔著篩選、整合、銷售養老產品的責任,應加強與各類各家金融機構的合作,搭建涵蓋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養老信托等多元化養老產品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并與監管、資管、稅務等部門及時對接,保證行業資金、信息系統通暢,為消費者提供綜合、便捷的服務。同時,推進個人養老金信息平臺建設,對外開放微信、支付寶等知名度高、受眾面廣的服務接口,實現全國統一線上服務,提供賬戶開立、信息查詢、繳費流程等完善的服務。
金融業與養老產業聯動是第三支柱建設的發展趨勢,可實現金融業和養老業的共同進步。健康養老產業是我國的重點發展領域之一,該領域資金需求龐大,且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銀行、基金、保險等金融渠道可以為養老產業提供資金支持,進而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全新的產業模式。這種融合可以實現產業間數據互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運行效率,增加產品附加值。
保險業率先推出“保險+養老”的發展模式,建立綜合性養老社區,向上對接醫療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產品,向下推動健康產業發展,以養老服務帶動保險產品,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背景下,競爭力極高。其他金融機構可以借鑒保險業的發展經驗,尋求復合發展模式,提升產品異質性進而增強競爭力,也可以同保險業深度合作,加入養老產業建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