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23 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大疫之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這一年,我國內外發展環境壓力明顯,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嚴峻,一些反全球化政權不斷出臺涉中貿易壁壘政策,試圖通過全面“脫鉤斷鏈”,圍堵、孤立、打亂和拖慢我國強勁的發展勢頭與民族復興大業。而與此同時,國內也面臨著市場需求不足,消費等內生動力不強等問題。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經濟要如何破局、把牢發展的主動權?成了一道亟須解決的新課題。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只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努力煉就百毒不侵、金剛不壞之身,才能任由國際風云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時間證明了這一論斷。在一系列擴大內需、提振信心、補短板和激發內生動力的政策舉措下,中國經濟的獨特韌性不負眾望。在前十個月,社會消費品實現零售總額38.54 萬億,同比增長6.9%。國家統計局11 月15 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10 月份多數生產需求指標同比增速加快,就業、物價總體平穩,轉型升級日趨活躍,經濟運行在總體上已經呈現持續恢復的蓬勃向好態勢,圖景喜人。
12 月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會議上總結今年經濟運行情況時表示,“頂住了外部壓力、克服了內部困難”“經濟回升向好”,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了堅實步伐。
細觀這一年,中國經濟“慎行”而“高質”,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穩,就是要防范化解風險,牢牢穩住經濟的現有基本面。進,就是在現有基本面上,通過深化改革,不斷釋放內動力,實現經濟穩步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負責人表示,穩中求進、以進促穩,關鍵是把握好蘊含其中的辯證關系。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昭示著向科技創新、智造智創要生產力,高質量發展進入2.0 時代,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在“穩”的基礎上推動“進”,通過發展結構、發展質量的“進”來實現“穩”,保證發展大局,是今年經濟發展的明顯特征。
這一年,擴內需促消費成為中國經濟的重頭戲和第一拉動力。從政策層面上看,擴內需促消費的頂層設計接連發力。在今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會上強調,要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在穩定收入的情況下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4 月與7 月,習近平總書記又先后兩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鄭重指出,要形成擴大需求的合力,提振大宗消費,促進服務消費。從數據層面上看,前三季度,我國最終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4.4%,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3.2%。全國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19%,成為消費領域的新寵與亮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杰長對此表示,居民消費結構正從以商品消費為主向商品和服務消費并重轉變,我國消費領域開始出現擴容、提質、轉型、升級的新趨勢。
這一年,中國經濟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縱向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 同比增長5.2%,重回“6”時代毫無懸念。這一澎湃的經濟內勁彰顯出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協同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筑牢與夯實了外資信心。第六屆進博會意向成交784.1 億美元,剛剛閉幕的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共簽署合作協議200 多項,涉及金額1500 億人民幣。在資本外匯市場,截至11 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達31718 億美元,環比上升2.28%。各項數據表明,我國經濟的國際大循環正恢復暢通,煥發著勃然生機。橫向看,我國今年的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保持領先,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大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言時鄭重表示:“中國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
這一年,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波浪式前進、曲折式發展的過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指引下,經濟的恢復持續向好,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明年是“十四五”攻堅年,這一年的經濟基石厚植,明年必將又是一個好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