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歷史實踐告訴人們,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所以好,歸根結底是馬克思主義行,尤其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瘪R克思主義之所以行,在于其是集實踐性、人民性、科學性、革命性于一體的科學理論??v觀黨所經歷的這百余年,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的領導地位,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引下,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終于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社會主義事業在中國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思維方法是馬克思主義觀察世界與思考問題的研究方法,而馬克思主義思考現實問題的研究方法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現實的思考方式。馬克思主義現實思考方式,就是說:“以主體的實踐為思維視角、立足點,以主體的內在本性、規律性為思考問題的規則、途徑和方法,以實踐規定的屬人存在物生成、發展的實踐邏輯去理解現實世界及其事物生成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思維方式”[1]。馬克思主義實踐思維方式是馬克思在經歷了由思辨思維方式到人本思維方式轉變后,仍然無法找到解開人類社會發展之謎的“鑰匙”,最后又以思考問題的新方式——實踐思維方式——去分析先前舊哲學的缺陷,從而使這一獨特的思考方式得以最終確立。實踐思考方法是對一切舊哲學思考方法的根本性改造,它開辟了哲學思考的新視野、新領域——根據人們實際情況去理解并改變事物,誠如毛澤東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改變世界”[2]。
中國近代革命史,是一部災難史、苦難史。近代中國,遭受西方列強蠻橫欺凌,黎民蒼生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國家蒙難、人民蒙辱、文明蒙塵, 國家的出路、人民的出路在哪里!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各階級、階層愛國人士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探索和嘗試,但終歸于失敗。究其原因關鍵在于對近代以來中國現實分析判斷不準確、不客觀,沒有從實際出發,沒有從勞苦大眾實際出發,可以說犯了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的錯誤。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這一全新的政治思想和方法論。1919 年,青年學子用實際行動抗爭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無情打壓,在中國掀起了五四風暴,喚醒了勞苦大眾,要為國家之獨立、民族之解放而斗爭。如何斗爭? 1921 年7 月23 日,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了, 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全黨的行動指南, 并探索指導革命的具體方式。1927 年,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相繼在南昌、廣州、長沙等地舉行了武裝起義, 希望通過在中心城市暴動革命的方式,推翻當權者統治,這即是著名的“三大起義”,三大起義失敗的原因中關鍵一條在于:脫離了中國的實際以及沒有用馬克思主義實踐思維方式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實踐思維方式告訴我們:“在開展實踐活動之前, 應該以人的實踐活動的本性去觀察和認識世界, 而不是僅從問題的結果出發”。
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同志等人,在研讀馬克思主義古典著作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革命失敗的教訓,提出了“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3],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情,農民占人口近八成,面臨如此現實,只有充分發動群眾,調動群眾參與革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思考問題的方法,用實踐思維方式探索中國革命發展之路,才有可能取得革命的勝利。所以,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星星之火可呈燎原之勢等觀點,總結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走出了一條有別于俄國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并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人民民主革命實踐理論相結合的必然產物,也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實踐思維方式解決中國革命現實問題的重大實踐。

1949 年10 月1 日,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面對國民黨當局遺留的“爛攤子”,中國共產黨又將會以怎樣的方式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帶領全體中華兒女實現富起來?
為了捍衛新生政權,黨和國家領導人,立足實際,分析這是時期我國的國體和政權,并制定了具體的工作方針。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這是新民主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過渡的歷史時期,國家的性質是共產黨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家。主要有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三大經濟成分,階級構成主要是三大經濟成分對應的階級。所以,只有通過社會主義革命的方式(這里的革命并不是武裝暴動,而是在鞏固社會穩定的基礎上采取改革的方式,將具有私有性質的經濟成分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將具有剝削性質的階級進行社會主義的改造),逐步實現經濟成分上的公有化,階級構成上的無產化,所以形成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盵4]這一路線,也是我們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過渡時期理論的基礎,結合我國實際提出的。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結束,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確立,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相繼經歷了從“以蘇為師”到“以蘇為鑒”的轉變和發展,立足本國實際,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來了個“二次結合”,基本建成了較為完善的國民經濟和工業體系,為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奠定了基礎。我們從新中國成立后到社會主義改造結束,再到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探索,一路走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沿著馬克思指明的實踐思維方式前行。
毛澤東曾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主觀主義和實事求是。”[5]前者是我們要努力克服的,更為重要的是它不是用實踐思維方式去認識和分析中國的現實問題,而是抽象地、無目的地去研究馬列主義,不是為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而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那里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而總是無的放矢。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是根據中國的實際再結合馬克思主義具體理論觀點,堅持用實踐思維方式去認識、分析現狀從而達到解決問題之目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黨和國家,在關鍵時刻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使經濟社會發展回歸正軌。主要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再次回到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主題,做到“破”與“立”辯證統一,從反問什么不是社會主義中破局,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從社會主義應該是什么,提出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盵6];從姓“資”姓“社”中分析,市場和計劃只是資源配置的方式,不應該同具體的社會制度相捆綁,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從要抓住發展機遇期出發,提出社會主義建設基本路線,強化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推動中國從站起來向富起來的不斷發展。
20 世紀80 年末90 年初,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國內自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過去沒有的新情況、新問題。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客觀分析形勢,圍繞“建設什么樣的黨,怎么建設黨”的主題,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在馬克思主義實踐思維方式的指引下,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強化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密切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夯實了黨執政的基礎。
世紀之交的世界和中國,面臨著突發公共安全衛生事件、全球性環境問題等考驗,以胡錦濤為代表的黨的領導集體,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工作方針和思路,立足回應“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從我國實際出發,團結人民的力量、眾志成城,攻克了一些急難險重的、影響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難事、要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黨的二十大的召開,全面總結了過去極不平凡和極不尋常的五年取得的成績以及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對取得的成績作了經驗總結,進一步分析了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將怎樣繼續成功。
新時代這十年,面對世界未有之大變局,在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始終堅持立足國情、黨情、世情,分析形勢,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我們辦成了三件大事,這是歷史性的勝利,這也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思維方式思考和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體現。
在這一個歷史時期,立足“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三大時代課題”,結合國際國內實際,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形成了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帶領下,我們辦成了過去許多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要事,推動中國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基礎上,繼續朝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努力,實現從富起來向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黨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時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思維方式思考和分析中國現實問題,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今天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今天世界仍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要在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讓中國號巨輪繼續披荊斬棘、行穩致遠。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在推進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途中,更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指導實踐,更要立足實際、實事求是,用馬克思主義實踐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