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姍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語篇寫作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知識建構和認知升級作為寫作過程中的核心環節,直接影響學生的寫作效果和能力發展。本文從這兩個方面出發,探討語篇寫作任務設計的原則和策略,以期為高中寫作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文體知識的建構有兩種學習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教師直接講解學術概念和介紹性文章,讓學生理解后再回過頭來指導文本的閱讀,這種方法被稱為演繹推理。流程即教師首先介紹概念和理論,再讓學生將這些概念和理論應用于具體的文本分析中。第二種方法是教師讓學生從文本出發,自行提煉文體特點,這種方法被稱為歸納推理。流程即學生首先閱讀了文本,然后從中抽象出一般性的規律和特點。該方法要求學生主動思考、獨立探索,更加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性。相比之下,第二種方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另外,讓學生自行將幾種相近的文體進行比較歸納,從中提煉出共性和個性,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體特點,以及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可以設計高水平認知過程的學習活動,以幫助學生達成低水平認知程度的目標要求。這種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教師可以利用語篇寫作任務設計來部署第二種知識建構的過程。例如,在戲劇單元中,讓學生從以下角度對文本進行分析:①文本呈現的人物、事件和場景是否高度集中化?②故事涉及的時間跨度?時間跨度又如何呈現?③故事涉及的地點有幾個?地點變化又如何呈現?④文本是否有敘述成分?是如何交待已發生的事實的?⑤文本是否有直接的心理描寫?是如何呈現人物心理的?⑥文本是否有直接的環境描寫?是否有舞臺說明?⑦文本如何呈現環境、氛圍、人物服裝、動作、表情和上下場等?在這個基礎上,大部分學生可以歸納出戲劇文學的集中性、代言性以及人物語言的形象性、情節性和豐富性等文體特征。
知識建構應當在學習任務群的整體統籌下進行設計,才能達到教育的目標。以“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為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 年修訂)》對該任務群學習目標與內容表述如下:“根據詩歌、散文、小說、劇本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了解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寫作的一般規律”“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和表達方式寫作”[1],因此在進行語篇寫作任務設計時,教師需思考如何實現學習任務群強調的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和相互關聯性。
“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在統編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分布在以下五個單元:上冊第一單元、第三單元、第七單元、下冊第二單元、第六單元。這五個單元分別對應現代詩歌、古典詩詞、散文、戲劇和小說。對這五種文學形式的文體規律的歸納實際是對學科認知的掌握,這五種文學形式的學習促使學生形成對文學類閱讀與寫作的統整性認識。從solo 分類理論來看,在整個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中開展作文教學,能使學生在本任務群的學習成果到達關聯結構層次和抽象拓展層次。這五個單元對應的成果性語篇是現代詩歌創作、古典詩詞短評、散文創作、戲劇演出本創作和小說創作。教師可以根據這五種成果性語篇的評價標準來分別確定各自的語篇寫作任務,通過材料性語篇和過程性語篇的準備,幫助學生實現文體知識的建構和寫作材料的組織,最后完成成果性語篇的撰寫。
當然,知識建構并不一定只在單個任務群中實現。跨任務群的教材聯動也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不同文體的特點、形式和寫作技巧,培養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例如,把“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中的人物通訊和“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中的小說進行比較,用表格歸納這兩種文體在文本特征、標題、結構和人物刻畫方面的異同,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兩種文體。又如,把“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中的學術文章和“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中的事理說明文進行聯動,整理學術文章的寫作思路,繪制思維導圖,能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研究的邏輯”,從而實現知識和技巧的遷移運用,順利完成事理說明文的寫作。
語篇寫作任務設計在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方面。過程性語篇強調對思維過程的展示,要求學生在寫作中充分展現自己的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果性語篇則注重思維目的的實現,要求學生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并根據目標讀者進行調整和優化。教師設計不同類型的語篇寫作任務,可以鍛煉學生的不同類型思維:過程性語篇可以幫助學生培養邏輯思維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成果性語篇則可以讓學生鍛煉組織材料、表達觀點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這種多元化的寫作練習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提高他們的思維品質。在寫作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引導他們運用不同類型的思維方式進行寫作。
在進行語篇寫作任務設計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思考,策略如下。
①設計問題驅動的寫作任務。教師可在寫作任務中提出具有啟發性、探究性和思辨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課文進行深入思考。例如,課文中的某個觀點是否有爭議?為什么?或者請學生談談對課文中所描述的事件的看法。②要求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教師可設計一個寫作任務,即要求學生比較兩篇課文(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在主題、觀點和寫作手法等方面的異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課文。例如,請比較《背影》和《藥》在主題和寫作手法上的異同。③要求學生進行角色代入。教師可設計一個寫作任務,讓學生以課文中某個角色的角度談談對某個事件或觀點的看法。例如,如果你是《雷雨》中的周萍,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④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在寫作任務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課文中的某個觀點或論述進行批判性思考,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見。⑤結合現實生活進行寫作任務設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聯系現實生活談談課文中所描述的事件或觀點對他們有何啟示,引導學生將課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深入思考。例如,課文中的某個觀點對你的人生觀有何影響?⑥設計開放性的寫作任務。在寫作任務中,教師要避免給出過于具體的要求,可以僅提供一個開放性的話題,讓學生充分思考,自由發揮。例如,請以“成長”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涉及課文中學到的任何內容。⑦在寫作任務中注重思辨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辯論性的寫作任務,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對課文進行深入探討。例如,請談談課文中某個觀點的合理性,并駁斥對方的觀點。⑧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在寫作任務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個性化解讀,讓他們談談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例如,請從你自己的角度談談對課文中某個觀點的理解。
以《祝福》為例,可以讓學生探討影響主人公命運走向的人物都有哪些,并畫圖注明這些人物如何影響了主人公的命運(見圖1)。學生可以找出魯四老爺、四嬸、柳媽、魯鎮眾人、“我”等人都影響了祥林嫂的命運走向。在此基礎上,學生對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圖1 《祝福》社會環境示意圖
除了導向對課文進行深入思考外,寫作任務的設計應盡量選擇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的話題和主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探究,充分表達自己;還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生活經歷、認知水平等因素,以確保話題和主題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可行性。教師可利用多樣化的寫作任務形式,如議論文、報告、評論等,讓學生自由選擇寫作形式,從不同的角度展現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思考成果。
語篇寫作任務設計還可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的創設旨在幫助學生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教師可設計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注意問題的層次性和關聯性,以引導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發散性思考。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引導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和討論,以便能多角度探討問題。
語篇寫作任務設計中的知識建構和認知升級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本文分析了寫作任務設計的原則和策略,以期對語篇寫作教學有所啟示,希望能讓更多教師關注寫作任務設計,共同推動寫作教學的發展;同時,也希望可以幫助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內化和認知的提升,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