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宜 陳君梅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廣東廣州 51064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點。報告指出了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 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在廣大鄉村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全面鋪開,朝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方向推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探索用好政策、資金點燃鄉村內生之火的新思路尤為重要。生態旅游資源歸屬公共產品,政府作為第一參與主體保障了生態旅游產業實現更科學的規劃、開發和保護,同時遵循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創造市場主體充分而公平競爭的良性氛圍,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均衡發展。
粵北地區包括河源、清遠、韶關、云浮、梅州五市,整體來說,粵北山區并不是一個相互間具有緊密聯系的地域單元,基本上以各個地級市為核心展開,各地級市之間處于相對獨立狀態,中心城市規模較小,難以起到帶動區域城市發展的領頭左右;小城鎮數量多、規模小是粵北山區城鎮體系規模結構的主要特點,小城鎮難以發揮出經濟和人口的聚集與輻射功能。
從自然條件來看,粵北地區是我國南方中亞熱帶脆弱的巖溶生態環境區域,是石漠化演變過程十分典型、石漠化問題依然嚴重的區域,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其植被覆蓋率由35.8%降到16.8%,土壤流失的面積、強度分別由18.2%和605增加到41.3%和2863,粵北地區30%的農民年均收入遠低于非巖溶區農民的人均水平。生態環境問題帶有“先天性”,粵北山區多以山地丘陵為主,本就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喀斯特地貌面積占比較大,只有少量溝谷地或落水洞周圍可做耕地使用,地表水容易流入地下河,僅有的少量耕地也難以得到充分的灌溉,自然條件惡劣。后天原因則是粵北地區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動因,林業采伐過度,森林不斷減少,土壤保水、保土能力下降,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雖然從事經濟建設的資源匱乏,但粵北地區卻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廣東省旅游資源主要分布在珠三角與粵北地區,在國家4A級以上的171家景區中,粵北地區擁有48家。從旅游經濟的發展和旅游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來看,廣東省呈現珠三角和粵北地區都優于粵東和粵西地區。在廣東省的區域發展格局中,粵北被定位為“生態發展區”,以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為引領,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其中,韶關市大寶山新山片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工程獲2019年“廣東省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稱號。在韶關市政府的主導下開展了礦山治理恢復、生態系統保護、耕地與土壤修復及水環境治理等四大類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使得韶關市的森林覆蓋率、有林地面積、活立木蓄積量等生態指標都居廣東地市首位。清遠抓住高質量綠色發展宗旨,告別高耗能,擁抱新發展,清遠雞、英德紅茶、連州菜心等特色清遠生態農產品正加速形成百億產值產業。

圖1 粵北山區行政區劃圖
廣東省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指出,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是省委、省政府適應新階段發展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部署,是順應“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探索,是新階段我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目的是打造以中心村為節點、圩鎮為樞紐,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集片成帶,同步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先行示范帶,進而輻射帶動鄉村全域全面振興。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示范帶如下:
2.1.1 “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
東源縣歷時兩年已建成全長75公里的“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是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文旅融合的杰出代表。這條示范帶以東江為“帶”,串聯起了仙塘、義合、黃田、藍口和柳城5個鎮的39個村居,充分發揮了地方優勢資源,示范帶以多彩東江文化體驗為主題打造了“歸鄉東江”片區,以溫泉康養度假為特色打造了“云養東江”片區,以生態農業示范發展為重點打造了“稻夢東江”片區,形成了“一江引領、三段并進、多點齊發”的發展格局。
2.1.2 “江東越王·文道”示范帶建設
南越王文化是嶺南地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多元性、融合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特點,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江東新區是東江流域客家地區的重要商埠之一,依托越王山風景區精心打造的“江東越王·文道”示范帶串聯新圍村、雁頭村、孔埔村、雅色村及留洞村,組成閉環狀示范帶。這條鄉村“農旅+文旅”風情帶,因地制宜地以優美的山水環境為載體,融入南越王文化靈魂,在振興帶節點上推動各村的優勢產業如葡萄園、巖茶種植等,以農促旅,以旅興農。
2.1.3 萬頃桃園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
連平縣名勝古跡、旅游勝地眾多,是生態旅游的理想之地。“連平八景”自古便享有盛名。萬頃桃園鄉村振興示范帶沿國道105線北起連平縣邊界上坪鎮小水村,南至下洞村,全長約21公里,沿線共14個村,運用鷹嘴桃主題IP包裝,串聯沿線20多個桃園景點,以桃為媒,示范引領帶動提升,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連平縣以全力推進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為抓手,聚焦重點項目抓落實,打造全國知名產業品牌,以“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為發展路徑,推動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
2022年清遠市按《廣東省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指引(試行)》的十大標準及“基本建成”級別要求對全市重點推進的16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進行年終考評,共有12條示范帶被評定為優秀等級。
2.2.1 “瑤山那抹紅”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
作為廣東最富有少數民族特色風情的板塊之一,連南瑤族自治縣依托“瑤山那抹紅”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走出了一條集聚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的連南路徑。100公里“瑤山那抹紅”鄉村振興示范帶,金坑村“金三路”與稻魚茶和茶藥菌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南崗千年瑤寨等節點,串珠成鏈形成“瑤山那抹紅”鄉村振興示范帶,帶動沿線5個鎮、60個行政村,聯農帶農11萬人;617個自然村100%完成人居環境綜合整治。
2.2.2 “山宿流泉 善美之鄉”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
從汕湛高速三坑出口到三坑圩鎮長約16公里的綠道鄉村振興示范帶,串起了5個行政村和1個圩鎮,沿途是風格各異的溫泉民宿、風光秀麗的田園景觀和整潔優美的鄉村風貌。三坑鎮精心規劃了沿線產業融合發展空間,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培育了楓坑番薯干、山蘇、羅氏蝦、觀賞魚等農產品“品牌”。為幫助“小農戶”對接“大市場”,三坑鎮在規劃建設示范帶過程中,整合各方資源升級打造鎮域電商平臺及農產品展銷中心,建成1個鎮級農村電商平臺,進一步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
2.3.1 南雄“古巷新村”“紅層沃土·繽紛湖珠”“粵贛驛道”示范帶建設
南雄市自古以來就是嶺南通往中原的要道,政府抓住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創建機遇,以運營思維將鄉村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旅游及資源資產等串點連線成片,打造了“古巷新村”“紅層沃土·繽紛湖珠”“粵贛驛道”三條鄉村振興示范帶。示范帶主要以珠璣、湖口兩個“示范圩鎮”為樞紐,“古巷新村”示范帶突出珠璣古巷和鄉村旅游,“紅層沃土·繽紛湖珠”示范帶圍繞南藥、絲苗米、生豬三大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粵贛驛道”示范帶突出“梅關古道+梅嶺鵝王”文化和美食。
2.3.2 武江區“青林水岸,紅色印記”示范帶建設
示范帶長約20公里,惠及1.5萬人,涵蓋7個村(居),“青林水岸,紅色印記”美麗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建設工作已基本完成,統籌推動“一村一品”連片發展。
2.4.1 云城區“南藥之鄉,綠色康養”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
起于云城街道和高峰街道大金山,止于南盛鎮的滑石村和朝陽水庫,總長度約45公里,涉及云城街道、南盛鎮、高峰街道等3個鎮街,輻射9個行政村(社區)。發揮南藥、花卉等特色產業的區位優勢和巨大潛力,依托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南藥)和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南藥和花卉)向周邊延伸出多個南藥產業種植生產加工基地,并串聯大金山和南山公園負離子漫步康養、高峰特色蔬菜和南盛南藥種植示范基地等現代工農旅結合基地。
2.4.2 云安區“金山云徑”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
以高村水美藍坑越野基地為起點,止于金山村委,示范帶總長度約25公里,串聯6個美麗宜居示范村,3條特色精品自然村,大力探索“運動+旅游”“運動+農業”“運動+文化”“運動+培訓”等新業態,構建起“運動休閑引流、鄉村旅游留人”的新格局。
2.4.3 新興里洞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
打出“禪文化”名片,起于六祖鎮舊郎村,途經禪域小鎮等22個節點,止于里洞鎮鵝石村,全長35公里,涉及18個行政村和六祖、里洞兩個圩鎮。以“六祖禪宗”文化為靈魂,結合里洞鎮得天獨厚的生態景觀,將茶葉種植、溫泉養生、禪意鄉村等資源有機融合,探索一條創新禪文化體驗業態之路。
“葉帥故里·大美梅縣”丙雁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
丙雁鄉村振興示范帶涵蓋丙村、雁洋兩鎮的13個行政村和1個圩鎮,全長23公里,示范帶內有1家5A級、3家4A級和2家3A級景區,2個中國傳統村落,4家主板上市公司和2家新三板上市公司,4個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
由以上建設情況可以看出,在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背景下,政府充分發揮第一參與主體掃清政策障礙,粵北生態旅游產業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生態宜居環境大幅改善。通過對鄉村景觀如綠化走廊、水系、民居、生產活動情景等進行系統性設計規劃,對人居環境整治成效顯著,小到農房外立面的微改造、村路鋪設瀝青及綠化帶規劃建設、村內巷道改造、垃圾集中處理等方式,使村莊環境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和提升。農村長期存在的臟亂差局面有了明顯好轉,示范帶上的村莊基本實現了干凈整潔有序,農民群眾環境衛生觀念得到了改變,生活質量大大提高。提升了生態景觀,擦亮了當地的資源精品名片,實現了資源景觀的系統性重塑。
第二,融合銜接產業創新升級。在示范帶建設過程中,三產融合,與新型城鎮化聯動發展,同時與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研院所、旅游規劃公司等多元主體融合,孵化新產業項目落地,提升沿線鄉村產業造血能力。在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的《關于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的通知》政策保障下,各地政府在生態示范帶建設過程中,多舉措落實用地政策,優先調整存量土地資源,適當增加設施用地指標,完善土地流轉政策,保障科技含量高、規模大、引領強的龍頭企業、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等用地需求。建立了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園,逐步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粵北五市位于廣東省北部,地勢較高,地形復雜,屬于山區和丘陵地帶,擁有獨特的地理、氣候、經濟、文化和旅游資源,但長期以來五市的經濟結構相對單一,以傳統農業和傳統制造業為主。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契機下,各地政府都在積極探索現代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模式,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問題:
第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不足。粵北五市雖然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旅游開發與規劃相對滯后,影響了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生態旅游資源與其他旅游資源的不同之處在于更注重社會、經濟、環境的統一發展,長期處于單一自然或人文景觀為主的階段,產業的創新能力不足,山區優質的旅游資源建設檔次偏低、重復建設,而且沒有形成與自然稟賦相匹配的生態旅游產業品牌和形象,直接影響了生態旅游產業的顧客體驗與服務品質。
第二,配套旅游設施投入不完善。粵北五市的旅游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住宿、餐飲、交通等方面的設施建設未能形成優勢,使得消費者的旅游體驗受到影響。旅游產品也相對單一,缺乏特色和多樣性,無法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缺乏吸引力。
第三,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生態旅游產業高度依賴自然環境,要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由于工業發展和人口增加,粵北五市的部分地區存在環境污染、生態脆弱等問題,如果旅游產品設計超過了生態環境承載力,會對當地造成很大影響。
第四,人才聚集不足。生態旅游產業需要專業人才,包括旅游管理、廣告營銷、環境保護等專業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更需要新農民形象,產業發展和品質提升才能得到長足保證。而粵北地區因經濟發展水平與珠三角的差距,使得對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強,再加上傳統農業生產思維使得本地的農民難以突破身份的限定,身份認識固化,認為農民只能從事體力勞動如種地,收益只能看天吃飯。
在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過程中,既因地制宜發揮了粵北地區的資源稟賦優勢,政策利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得到了創新融合。
生態旅游產業高度依賴資源,因此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觀念,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在專業規劃團隊的指導下確定生態旅游區域和重點線路,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開發和規劃,粵北五市的資源各有亮點,如韶關有壯麗的丹霞地貌,云浮則有山水秀美的自然景觀和手工藝術,河源有華南地區最大的水庫萬綠湖等,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深度挖掘、高度整合自然與人文生態資源內在價值,形成區域性品牌形象。
生態旅游點多遠離城市交通,在旅游服務的硬設施和軟環境方面都要加快建設,包括鏈接生態旅游景區與中心城鎮、公路、機場的交通運輸網絡,交通建設和環境保護相結合建設生態公路,亦可打造如“最美公路”的生態新景點,推行綠色交通。旅游景點的綠色住宿、服務點、廁所、停車場、加油站、充電站、標識標牌等都需要統一規劃建設。同時開展加強景區的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旅游安全救援系統,提高應急處理能力。
依托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達到改善區域環境、三產融合的社會效益,在許多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中,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集片成帶,同步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生態旅游的主動參與性使得游客重游率較高,將生態旅游產業的景觀、文化和空間資源深度整合,在發揮旅游業第三產業的優勢基礎上融合第一、第二產業快速發展。 在許多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建設規劃中,有“農業+旅游”“農旅+文旅”“農業+運動”等結合的新型業態,挖掘了鄉土文化,強化品牌文化管理,吸引消費者前來觀賞優美自然景觀的同時,也游覽獨特的農村自然風光,體驗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風情等,獲得豐富的生態旅游體驗 。
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主導的重要戰略,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是涉及生態環境保護、農村生態規劃、市場管理等多方面的綜合系統,需要政府主導。在政府主導重點推進的政策支持下解決財政扶持和資金保障問題,使生態旅游產業在起步初期得到保駕護航。這一點在粵北地區體現得尤為明顯。在生態旅游規劃地段的居民(農民)同樣需要提升主體意識,在示范帶建設中受益的居民,親身感受到自家門口越來越漂亮,就業途徑也越來越多,許多在外務工家人也能在家門口找到工作,從而更有動力積極參加到旅游產品的建設中。
粵北地區生態旅游業發展面臨著缺少專業的管理人才或管理團隊的問題,粵北地區因經濟發展水平與珠三角地區差距較遠,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較低,生態旅游產業是口碑行業,更需要高素質的旅游從業人員。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規劃、經營管理都需要有科研、管理隊伍跟進,第一可以引進專業的管理團隊或高素質專業化管理人才;第二可對旅游從業人員通過長期、短期學習培訓提高其從業能力和素質修養;第三則是與學校院所合作,通過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合作、旅游及相關專業學生實習基地建設等方式,培養更多的旅游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