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慧蘭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在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改革與推進下形成了明確的教學理念,同時新課程理念又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應不斷總結教學規律,積極調整教學思路,創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與方法,逐步建立起“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學新框架,凸顯出高中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同時,要將生活化場景融入到數學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設置成與高中生的日常生活相關聯的內容體系,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與滲透.另外,還要在開闊數學思維的過程中不斷開展交互式教學創新活動,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狀態下的數學學習氛圍,提升高中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在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教師要意識到傳統教學理念對數學教學過程的約束性,基于此,應在轉變教學理念的過程中不斷提升
自身的教學能力,并在教學模式與方法的選擇過程中按照學生的意愿與實際狀態來合理篩選方案,這樣有利于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識,更快速地提升數學學習能力.筆者發現,在數學教材每一個章節的講解過程中安排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方式,能夠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新課程理念下,高效課堂的構架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 以學生為中心
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知識的主人.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高中數學教學應改革傳統的教學形式,逐漸摒棄由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的課程模式,讓學生發揮出自主意識,滿足現代高中生的個性化需求.教學中不要將全體學生看作一個整體,固定教學模式,而應從學生的基礎性差異與個性化差異入手,將數學基礎較強與相對較弱的學生進行合理劃分.筆者作為數學老師,針對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重點講解
數學基礎理論,而對數學基礎較強的學生則增加了補充講解重點內容的環節,并將其作為突破口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與引導.基于此,筆者將分層法應用于數學教學過程中,將數學課程的難易程度進行有效區分,使學生在能力范圍內更加積極地面對數學內容,使數學學習更有效.
比如,在“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這一課的課堂教學中,筆者針對數學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采用了啟發式教學,引導并提示學生怎樣選擇解題方式,同時沿著怎樣的方向去思考問題更有效.而對于數學基礎較強的學生,筆者通過提問或與學生討論數學問題的方式,為學生創建自主學習空間,并逐漸增強他們的解題技巧,強化用技巧解數學習題的能力.
在“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課程中,數學知識的引入與講解是循序漸進的,比如在講解“如何表示直線的方向”時,首先,筆者沒有直接介紹“我們看到,這些直線相對于x軸所成的角不同,因此可以利用這樣的角來表示這些直線的方向”,而是給學生提示,比如“這些直線與x軸所成的角度一樣嗎?”這時學生能夠直觀看出其中的區別,而能力較強的學生便可以通過觀察給出“用角來表示直線方向”這樣的結論,但有些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則不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此時,教師可以重新建立一個坐標系,讓學生自己在坐標系中畫幾條過點P的直線,且要求所畫直線的方向只能是從點P向外延展,不能畫反.學生一邊畫,教師一邊提示:“所畫直線的方向一樣嗎?”“角度一樣嗎?”“如果不一樣,用什么表示方向呢?”教師一邊給予提示,一邊指出角度的不同對直線方向的影響,細致入微的講解讓學生慢慢理解角度決定直線的方向,同時也可以表示直線的方向,直線的方向與角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數學基礎能力較強的學生,只需稍微指點,他們便能夠掌握知識點;而對于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一般來講,筆者所做的,是用心傳授、細心教導,分步驟、分層次安排教學內容,讓他們在聽講的過程中就能吸收數學內容,而不是采用教材中的概念式引導,用概念解釋概念,那樣只會給學生造成更大的心理負擔,無法有效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
2 多元化教學
教學中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如講授、討論、實驗、案例分析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
無論在哪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培養興趣都能對學生起到關鍵作用,高中數學教學亦是如此.興趣教學可以使高中生積極主動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并在解題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分析,為進一步培養數學專長創造機遇.數學相對于語文、化學、生物等課程存在著一定的劣勢,因其相對比較枯燥,所以數學教師需要明確數學教學的性質,清楚數學科目本身的特點,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多做功課,調整教學視角,創新教學形式.
比如在“數列”一課中,教材初始階段為學生呈現的是“尋找數學規律”.而我們發現,許多學科領域都存在著不同內容的數學規律現象,且非常有趣,十分適合引導學生學習數列這一課,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準備一些與數字規律相關的游戲,讓學生在課程開始前熱熱身,活躍一下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通過15,2,12,2,9,2這樣一組數來找尋該列數之間的規律,這組數后面還有兩個括號需要填空,筆者首先幫助學生簡單分析題型與題目內容,告訴學生首先把該列數分成奇數項和偶數項兩組,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奇數項的數字是逐漸減小的,且每次減少的數量為3,偶數項的數字沒有發生變化.因此,按照這規律即可填寫最后兩個括號.一道找規律習題還不足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先準備了大量的找規律習題,幫助學生鍛煉思維能力和眼力,并且形成討論氛圍,找出多個習題規律后,學生數學興趣會更加濃郁,后續的教學效果會更好,質量會更高.
3 課程整合
數學課堂應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起來,讓學生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教師應注重跨學科教學,讓學生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聯系.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不斷引入適合學生個性化特點的教學情境,進一步補充單一性教學所產生的一系列弊端,這使得數學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形象.
比如,在講“函數”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點,常常需要以生活實例來輔助教學,為學生創建情境式教學模式.比如,可以將計算機科學知識與數學教學相關聯,展示計算機編程等內容所需要用到的數學知識,通過日常所使用的計算機來構建數學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計算機使用情境下完成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我們知道,函數是用來表達變量之間的關系的,在情境引入時,可以為學生說明這一點,幫助他們初步了解函數.在講解過程中,筆者首先給學生舉了一些例子,將教材內容進行延展.除了教材中“高速列車加速到……”這樣的例子,還可以列舉一些充分體現生活場景的例子,比如行駛的輪船、放飛的氣球、飛翔的小鳥等,幫助學生從生活中了解數學理論,增加數學學習興趣.
4 評價與反饋
教學中應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如結合考試、作業、小組討論等進行評價,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教師應該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空間.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運用合作學習模式全面開展互動性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同時,互動性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邏輯思維的縝密性.
比如在講“直線與圓”這一課時,在講解完圓的概念后,筆者將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進行自主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有自我表達的機會.學生先自主學習課本內容,然后小組成員進行分析與總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最終匯總到小組組長處,筆者最后解答學生的疑問.我們知道,直線與圓有三種位置關系,有些常將“直線與圓相切,只有一個公共點”與“直線與圓相交,有兩個公共點”混淆.教師在講解時以其慣用的授課方式不會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闡述,學生極易出現疑惑.而在小組學習時,“授課人”可以是學生,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時,更容易與其他同學產生共鳴,使這類問題迎刃而解,這比教師反復講解效果顯著得多.
5 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從而體現出以學生的“學”來衡量教師“教”的“以學定教”的教學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那么在數學課堂中,學生什么樣的“狀態”才能真正體現出教師的教學水平呢?筆者認為,應是學生能夠積極應對教師在課堂中所提出的問題,或者直接體現在數學考試的成績上,但有一部分學生雖然課堂表現不突出而考試成績卻比較好,因此,不能完全說學生課堂表現不積極就意味著教師課堂教學水平不高或教學效果不佳,應區分對待.
首先說一說怎樣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或者說怎樣能夠讓學生積極回應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筆者認為,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非常重要,它能夠讓學生們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關聯,并不斷聯想,擴大想象空間,使數學學習更有成就感,同時使數學學習落到實處,這樣學生才會更愿意學習數學.
關于這一點,筆者覺得重要的是每一個知識點都能與日常生活相關聯,并且能夠讓學生養成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關聯的習慣,即每學習一個數學知識點,都能主動思索“這個知識點與日常生活有什么聯系?”久而久之,每一個數學知識點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點.這樣也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使抽象的數學概念簡單化.
實際上,所有的數學知識都可以還原于生活,主要在于教師是否愿意動腦思考,并將生活與數學相結合.一旦做到了真正將數學生活化,也就成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模版與典范,而學生也會深深受益于這樣的教學模式,不愁數學學不好.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按教材內容要求來講解,與生活相關聯的甚少,這也是多數學生學不好數學的原因之一.針對這一點,筆者舉例說明一下.
比如,在運輸行業中,貨物的多少、密度的大小直接決定著貨物的裝載方式,在裝載貨物的時候要盡可能地保證貨物的重心最低,這樣才能保證在行駛的過程中不至于翻覆,保證行駛中的安全.所以在裝載的時候要把密度大的裝載在車廂最低的位置,這樣就能使貨物整體上重心最低.在行駛的過程中,還要注意遇到上下坡、溝溝坎坎的時候要保證車輛的側向偏移不能過大,以免車輛左右側傾和后傾.
在講解每一個知識點時都用生活化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將數學與生活相聯系的習慣,能夠幫助他們解決許多數學疑惑.
其次,傳統的教學模式屬于強行接納型,也就是說,學生一定要接受教師的課程安排與教學節奏,更加包括數學知識內容.但是,對于有些理解能力或者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這成了他們的一種負擔,會造成無法與教師同步的現象,不能及時回應教師提出的問題;同時,對于數學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有時教師提出的問題又顯得過于簡單,極易出現不跟隨教師步伐的現象,而是自己思考其他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這部分學生無法及時回應教師提出的問題.盡管這兩種情況截然不同,但最終的效果都是學生沒有呈現出最好的課堂學習狀態,而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基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在數學課堂上增加電腦讀題環節,換個聲音,讓學生換個心情,同時也能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同時適當增加每一種題型的練習題數量,以提高數學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