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榮臻
學習的本質屬性是自主性,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才能真正得到發展。有效學習必然是自主學習,有效教學也就是培養學生自主性的教學。布盧姆曾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是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兩個最重要環節。鮑里奇在《有效教學方法》一書中提到,教師進行有效教學至關重要的五種教學行為是:清晰授課、多樣化教學、任務導向、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確保學生成功率。作為科學教師,要在課堂上熟練地實施以上五種教學行為,無疑應當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精心地進行教學設計。同時,因為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富有個性、具有獨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經驗的學生,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要關注學生的發展。
缺乏學生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教學活動,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究竟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什么,要由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結合教材內容、課型特點等,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在此基礎上,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法,強調其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從科學素養四個維度出發,將教學目標整合為外顯的、操作性較強的學習目標,使之學習有方向。
科學教師要基于課程標準鉆研教材,抓住教學重點。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有明確的育人導向的課程目標,優化的內容結構和學業質量標準。教師要積極主動地、靈活地從“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使標準和教材成為支持教學的課程資源,而不是束縛教學的繩索。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教材中單元結構、活動安排是有一定邏輯特征的。教師在鉆研教材過程中,要著重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和深究教學活動的線索。一堂課涉及一個或幾個內容,而其中往往有一個重點,我們需要抓住核心,聚焦重點。如《吸熱和散熱》一課中的重點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即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和散熱性能一樣嗎?”這一核心問題。教師要深究教學活動的線索,因為教材是經過教學法加工的材料,凝聚了眾多科學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經驗,揭示了學生心理和認知規律,呈現的是可參考的一般的教學思路。研究并落實教材中的探究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經歷感知、認識本質屬性(表象)、抽象概括的認知過程,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概念,遷移運用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
科學教師要基于學生的需求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明確學生所要實現的目標,即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教師只有知道學生要“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把學生的學習目標滲透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去。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可利用的課程資源,不僅要吃透“知識點”,還要挖掘科學知識背后蘊藏的科學思維、方法過程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善于啟發思考、引導歸納;組織學生通過充分感知、深刻體驗有準確發現;通過討論、交流、歸納,培養學生用科學的語言表達現象、概念、規律和過程的能力。科學課教學的主要流程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與交流、觀察與實踐、開展交流反思與評價,其抓手是探究實踐活動。教學設計要把學習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根據科學教學內容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分解學習內容,讓學生有選擇地嘗試學習、收集有用信息,主動地探究并獲得一些生動具體的科學現象、數據(證據),探尋他們想知道、想了解的事物和規律,進而興趣盎然地開展更深層次的探究,甚至成為終身感興趣的“科學研究項目”。如教學《空氣中有什么》時,“空氣的成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在水中用燒杯罩住蠟燭的實驗來解決。學生發現:蠟燭慢慢熄滅了,燒杯里的水面比外面的高……此時,教師追問:“為什么燒杯里的水面會升高呢?”學生由此展開激烈的討論、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好的教學設計應體現針對性,其特點就是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體現層次性,在問題設計上有梯度性,在動手探究設計上有選擇性。只有了解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即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活動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才能發揮每個學生所長,從而使教學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發展,才能提高科學教學質量。
當然,教學設計中還要考慮很多其他問題,如要立足當地實際,考慮如何整合各種資源;強調科學知識對于生活的意義與價值所在;改變知識過于抽象、超越學生認知水平的弊端,使教學更適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改變知識過于分散,強調從整體上理解知識的意義;改變探究技能訓練過于集中于簡單的實驗操作,而忽視高級的思維技能。
總之,只要我們堅持為學生學習而設計、為學生發展而教,采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教學語言要純凈,讓學生能聽清楚、聽明白;教學手段要多樣,讓學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教學方法要靈活,讓學生能學得深、學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