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錦國



摘要: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其在鞏固知識、強化技能、拓展能力、發散思維等方面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需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學、研究學生,改變傳統校本作業的弊端,通過多樣化的、分層的作業來優化學生認知,提高作業效率,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關鍵詞:作業設計;深度學習;學習能力
當前,深度學習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熱詞,不過部分教師將深度學習定位在課堂教學上,忽視了課后作業在深度學習中的作用.要知道,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只有充分發揮好課后作業在鞏固知識、強化技能、拓寬視野等方面的作用,才能將深度學習進行到底.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需從本班學情出發,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設計不同的作業,確保學生“夠得著”,還能“跳一跳”,充分激發學生潛能,提升作業有效性[1].
1 校本作業存在的問題
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師會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分層作業,并逐漸轉變為校本作業.校本作業因其針對性強、效率高而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不過校本作業的設計也存在一些不足.
(1)定位錯誤、形式單一
設計校本作業時將目光聚焦在考試上,重視知識的鞏固和強化,卻忽視了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忽視學情,針對性不強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資源日益豐富化,為了提高作業設計效率,有的教師常常應用“拿來主義”,影響了作業質量.
(3)忽視差異,層次缺失
在設計作業時常常搞“一刀切”,在教學中出現了“吃不飽”和“吃不著”的現象,降低了學生作業的積極性.
(4)題海戰術,重數量輕質量
為了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部分教師依然追求“大容量”,這樣學生沒有時間去深度思考,為完成作業常常應付了事,甚至出現了抄答案、搜題等現象,影響了作業完成質量.
2 優化校本作業的策略
為了發揮校本作業的價值,作業設計和布置需做到精益求精.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做了如下總結.
2.1 精挑細選,重質控量
在選擇題目時要重視作業的質量,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深度思考,讓學生通過深度學習達到會一題通一類的效果,消除機械重復練習所帶來的枯燥感,讓學生學會學習[2].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選題時多從學生的實際學力出發,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同時,認真研究教材、研究考綱,從而使題目的選擇具有典型性、系統性、全面性.在選題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2.1.1 改造課本例習題
教材例習題是專家精挑細選的,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系統性等特點.深度學習強調學習內容的有機整合,而教材就是寶貴的整合資源.同時,校本作業以教材例習題為依托,增加了作業的親和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通過有機整合,為教材例習題輸入了新鮮的血液,有利于知識的拓展延伸與知識的系統化建構,有利于促進學生遷移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例1 如圖1,過點A畫BC的垂線,垂足為D;過點B畫AC的垂線,垂足為E;過點C畫AB垂線,垂足為F.
變式 如圖2,已知∠AOB,畫射線OC⊥OA,OD⊥OB,你能有幾種畫法?
改編后,問題更具開放性,更易于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通過知識的遷移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
2.1.2 由已知問題衍生
近幾年來,對“新定義”型問題的考查越來越多,側重考查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平時教學中,學生對于數學定義、公式等內容的學習都是在教師帶領下完成的,而新定義內容則需要學生自己去審題、去分析,并根據已有知識、能力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合理的判斷.“新定義”型問題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例2 定義:二元一次方程y=ax+b與二元一次方程y=bx+a互為“反對稱二元一次方程”.
①寫出二元一次方程y=-x+4的反對稱二元一次方程;
②x=m,y=n是二元一次方程y=4x+3及其反對稱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求m,n的值.
例2是一個典型的新定義型問題,難度適中,問題的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旨在讓學生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自主探究得到有效提升.
2.1.3 從解題中反思
解后反思是數學學習的重要一環.在教學中,教師多鼓勵學生回頭看,從而借助有效的反思與回顧發現新問題、掌握新知識.同時,通過反思引導學生從特殊中探尋一般規律,促進知識的深化,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另外,有效的反思可以讓學生獲得靈感,通過“多解”“多變”拓寬解題思路,提高解題效率.
例3 如圖3,在△ABC中,DM,EN分別垂直平分AC和BC,交AB于M,N,若∠MCN=50°,求∠ACB的度數.
例3為常見題,難度不大.根據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線段的兩個端點距離相等,易得△AMC與△CNB均為等腰三角形.易得∠1=∠2,∠3=∠4.根據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可得∠1+∠4=65°,所以∠ACB=115°.
例4 如圖4,l1,l2分別為線段AB,BC的垂直平分線,l1和l2相交于點O,若∠1=39°,求∠AOC的度數.
例4與例3其本質是相通的,都是考查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例4較例3相比,難度略有提升,解法更為靈活.連接OB可以構造△AOB和△BOC這兩個等腰三角形,易得∠AOC=∠A+∠B+∠C.分析至此,結合例3的解題經驗,易得∠AOC為78°.
解題后通過反思歸納,認清了問題的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從而提升了解題效率.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若想學好數學就需要厘清問題的來龍去脈,以此以不變應萬變,有效提高解題技能,發展綜合學力.
總之,校本作業應該是教師精挑細選、仔細打磨的,以此通過高品質的作業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2 形式多樣,拓思激趣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數學作業以學校統一定制或教師精選的練習冊為主,作業形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生作業興趣.其實,數學作業的形式可以是豐富多彩的,如操作型、合作型、知識建構型等,以此通過形式的多樣化,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3].
2.2.1 操作型作業
教師可以讓學生“動”起來,通過動手操作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
例如,在學了“認識三角形”這一課后,讓學生動手折出高、中線、角平分線,這樣既能幫助學生鞏固概念,又能激發學生興趣,同時還為后續學習重心、內心、外心提供了模型.另外,若加以點撥還能讓學生發現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規律,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2.2 實踐型作業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可以布置一些實踐型作業,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相關知識后,教師讓學生測量學校旗桿,要求設計測量方案,畫出示意圖,并說明測量原理.
這項作業既是實踐性作業,也是合作型作業.學生若想完成這項作業,需要和其他同學通力合作.這樣在深化知識理解的同時,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與實踐能力都獲得了質的提升.
當然,作業形式并不局限于以上幾種類型.教師要敢于創新,勇于嘗試,進而通過多樣化、系統化的作業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作業完成質量,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有效地發展綜合學力.
2.3 尊重差異,自主統一
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為尊重差異,在作業設計上應采取分層作業的策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設定不同的考核標準.這樣有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學中,對于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的學生,可以緊扣教材例習題,選擇一些跨度小的問題,重視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對于中等生,在強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要重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對于學優生,可以設計一些綜合性、開放性的練習,強化學生的知識拓展與延伸,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這樣通過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潛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成長.
總之,教師需從教學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認真反思,借助具有針對性、系統性、層次性的作業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誘發學生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朱書鵬.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6):90.
[2]潘虹.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7(22):45-46.
[3]唐翠玲.“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高質量作業設計[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2(9):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