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學習任務群在各學科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學習任務群基于課程教學,由多個學習任務組建,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實踐性。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不同的單元主題設計學習任務群,完善以往的學習模式,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文章結合學習任務群的特點及設計要素,提出了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旨在充分利用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價值,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語文學習任務群;大單元教學;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2-0008-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要主動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注重課程的階段性和發展性。這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是一次全新的挑戰,需要教師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以“任務”為主導,幫助學生開拓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通過閱讀鑒賞、合作探究、綜合實踐等學習活動掌握語文學科知識,體驗語文學科魅力,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筆者依據多年小學語文教學經驗,認為在大單元整體教學中落實好學習任務群的理念,需要教師明確學習任務群的特點以及構成要素,再結合實際的教情和學情,為學生設計合適的學習任務,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為此,筆者針對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展開論述。
一、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基本特點
學習任務群就是指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系列具有挑戰性、實踐性的學習任務,旨在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在語文大單元教學中,學習任務群倡導改變以往直接教學的方式,將靜態的語言知識融入生動的任務中,強調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學習、實踐學習,逐步領會課程知識,并在學習和生活中加以運用。
《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設計進行了三個層次的劃分,具體表現的特點是各年級學習重點不同,因此任務內容和任務方式也各不相同。如低年級以識字為主,學習任務群偏重于學生對文字意、形的掌握,體現對學生基礎能力的鞏固。因此,教師需要考慮如何選擇思辨性、跨學科類的學習任務。中年級學生開始理解句子、閱讀課文,因此學習任務群偏向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探究,同時聯系生活實際思考文章中表達的哲理。高年級學生開始學習收集信息、整合信息,體驗整本書閱讀,因此學習任務群偏重于考查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運用以及思想、情感、品德等整體的認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大單元教學實踐中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要素
(一)情境要素
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和使用離不開情境的引導,這主要是由于在小學階段,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強,如果直接將任務拋給學生,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這直接影響學習任務群的落實效果。因此,教師需要結合課程知識,為學生設計合適的任務情境[1]。常規的情境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環境。通過情境引導,學生能明確任務內容及目標,構建不同的語言認知,同時激發對任務群的學習興趣。
(二)任務要素
任務是學習任務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貫穿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指導性要素。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多以作業、測驗為主,缺少師生互動,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難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要重視任務的設計,突出挑戰性、實踐
性、豐富性,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同時帶給學生新奇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樂在課堂,實現深度學習。
(三)活動要素
教師在為學生設計好學習任務后,還要針對任務內容,結合課程教學需求,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這一方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打開學生的學習思路,提高學生對學習任務群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沉浸于課堂中,積極思考,積極實踐,幫助學生盡快達成任務目標,同時積累多樣化的語言學習經驗,從而促進學習任務群目標的有效落實[2]。在設計活動時,教師要貼近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
(四)資源要素
任何教學的高效實施都需要一定的資源支撐,旨在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在選擇教學資源時,教師需要根據任務需求,考查學生的學習實況,做好資源的篩查工作,同時采用合適的方式巧妙地融入資源,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豐富學生的語言認知。而資源的來源可以是教材,也可以是課外文章、課外書或者數字化資源、網絡平臺、信息設備等。
(五)評價要素
評價是學習任務群落實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以及成果的考查,同時也是反饋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操作。在評價要素的設計中,教師要關注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兩個方面。其中評價標準主要基于學習任務群中的任務。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教師需要因材施教,分層設計評價標準,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發展需求。評價形式則可以豐富多樣,教師可以根據任務目標以及課堂活動效果,自主確立評價形式,如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積分評價等,從不同的角度判斷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同時發現學生身上的亮點,從而促進學生綜合化發展。
三、基于語文學習任務群視域下大單元教學策略
(一)聚焦預習任務,解讀單元結構
大單元教學需要學生具有整體意識,能夠全面把握單元知識結構,按照單元主題,有目標、有規劃、有方法地參與到學習中,從而實現有效的單元教學。因此,在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從預習環節出發,借助預習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熟悉單元篇章結構和脈絡,了解單元主題內涵,為后期的單元學習打好基礎。在設計預習任務時,
教師可以按照基礎性原則,以簡單的任務引出單元主題,或者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提高學生對單元學習的期待值,促進大單元教學的有效實施。
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包括三首詩及兩篇文章,通過對單元內容進行整體了解,能夠看出本單元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環境的喜愛,通過對燕子、鴨子、河豚、黃鸝、梅子、荷花等動植物的描寫,為我們呈現了多姿多彩、生動形象的景物,展現了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象?;诖?,教師在學生預習環節,就可以為學生布置如下預習任務:
任務一:熟悉單元結構,略讀單元內的故事和文章,用簡短的詞語總結單元主題。
任務二:談一談你對大自然的印象,說出一個你最喜歡的植物或者動物,并說明為什么?
任務三:找到單元中你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或者一篇文章,并說明為什么?
預習任務的設置,不僅使學生對單元主題進行了初步了解,同時預習任務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及興趣特點,降低了單元知識的理解難度,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后,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針對學生的預習成果進行評價,自然而然地將單元內容引入課堂中,從而促進單元教學的順利實施。
(二)設計合作任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大單元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根據單元主題劃分多個小主題,并將單元知識劃分為多個課時進行授課。在每一個課時中,教師都可以采用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結構,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用任務驅動學生積極學習,主動思考[3]。但在現階段小
學教育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對于一些復雜的任務往往抱有僥幸心理,學習積極性不高,對他人的依賴性較強。為此,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可以為學生布置合作任務,鼓勵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動物為主題,通過說明性散文的行文手法介紹了家庭中常見的動物,如貓、母雞、白鵝等,重點培養學生對生活、對動物的觀察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心,健全學生的人格。在教學《貓》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合作任務的引領,加深學生對“貓”這一動物的了解,同時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任務一:小組合作,找出課文中描寫貓的句子,說一說這些句子哪里寫得好?
任務二:小組合作,總結每一段落的核心大意,并用關鍵詞進行總結。
任務三:你家養貓嗎?小組成員互相討論家里養的貓是什么樣的,并制作貓的介紹卡。
教師通過設計這樣的合作任務,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深度研究課文,同時調節課堂氣氛,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自主總結課文,自主延伸課文,
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4]。另外,在合作任務中,
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的探究中,指導學生明確任務問題,同時按照正確的思路思考,最快地輸出任務成果,以此保障課堂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實施進度。
(三)布置實踐任務,挖掘學生潛力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大量豐富的文本資料,但其中存在一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較遠,是大單元教學的難點,不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師一味地引導學生閱讀、背誦、抄寫,只能讓學生對課程知識形成短暫記憶,對學生思想、情感、品德等方面的發展難以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一些實踐性的任務,在大單元主題下設計多個小任務,以小任務支撐大的實踐任務,從而凸顯課程教學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提高大單元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要針對我國的傳統節日進行課文選編,包括春節、臘八節、寒食節、七夕節、中秋節等。在課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例內容,劃分不同的實踐任務,鼓勵學生積極實踐、熱情參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實踐任務。例如,在《北京的春節》《臘八粥》等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的活動,學生可以通過演講、歌唱、舞蹈、手抄報等不同的形式,演繹我國傳統文化節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選出最優秀的演繹形式,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寒食》《迢迢牽牛星》等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和古人一起過節”的實踐活動,并鼓勵學生搜索相關的文化節日資料,聯合古詩詞內容,對傳統節日的背景、發展、現狀等進行梳理,制作傳統節日相關的手抄報、電子海報等。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聯系自己過節的情景,
說一說現代化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與古人過節方式有哪些不同等,從而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四)做好任務評價,推動學生發展
在學習任務群的實際實施中,教師還需要針對學生的過程表現以及任務成果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反饋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以此為參考,對大單元教學方式進行不斷的優化,從而完善學習任務群教學模式,推動學生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參與到學生小組中,與學生一起交流合作,記錄學生的發言,
并通過打分的方式記錄學生的表現,包括學生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學生對小組任務的領導能力、學生自身對任務的完成興趣等?;诖?,教師可以在評價中表揚優秀的學生,樹立學生的學習榜樣。另外,教師可以采用個人評價、小組評價等不同的評價方式,拓展學習任務群的評價維度,促進學生多角度反思自己的表現,改進學習方法,以此促進大單元教學的有效實施[5]。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學習任務群融入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實踐意義。教師需要明確學習任務群在不同年級中的應用特點,同時把握好學習任務群的構成要素,在實際運用中,結合課程內容的教學需求以及學生的學習實況,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教學評價等各個環節巧妙地融入學習任務,優化以往常規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促使學生對語文形成持續性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賈建飛.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大單元教學設計:以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學為例[J].小學語文教學,2023(17):10-11.
[2] 劉珠琴.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J].教師,2023(10):27-29.
[3] 林麗平.新課標背景下學習任務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當代家庭教育,2023(6):172-174.
[4] 馮雪.學習任務群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3(3):60-65.
[5] 喬海平.小學語文大單元學習任務群設計思考[J].求知導刊,2023(4):5-7.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協同創新”(含幫扶項目)專項課題“基于‘語文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的實踐與探索”(立項批準號:Fjxczx22-25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孫秋香(1985.3-),女,福建同安人,
任教于泉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