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享是一種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更是一項良好的品質。讓幼兒學會分享、樂于分享,是中班幼兒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更是促進幼兒社會參與的關鍵一環。教師應立足中班幼兒特點,對幼兒分享行為進行引導,努力使每一名幼兒將分享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文章結合作者的實際經驗,分析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路徑,以期通過經驗共享,促進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有效培養。
關鍵詞:中班幼兒;分享行為;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2-0088-03
作為親社會行為的一種,分享行為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幼兒的發展。在中班教育中,教師應采取多樣化手段培養幼兒分享行為,改變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使其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通過分享收獲可貴的友誼,養成優秀的品格。而幼兒在分享過程中,也能得到快樂,實現身心愉悅。
一、問題背景——中班幼兒特點與分享行為
(一)中班幼兒特點
中班幼兒處于4~5歲,正值分享行為的萌芽階段,理解他人的能力也在發展中。多數幼兒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經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會在幼兒園活動中出現獨占物品的行為。
(二)中班幼兒分享行為價值與發展現狀
分享行為是中班幼兒要在活動中克服獨占物品、與同伴主動分享物品的行為?!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
(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強調,要使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養成同情心。建立分享意識和行為,可以幫助幼兒與同伴建立和諧的關系,使其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和人格,與群體更加親近[1]。教師應根據《綱要》要求培養中班幼兒分享行為,使幼兒在分享中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
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們發現,中班幼兒的分享意識與行為普遍存在脫節問題,對真正意義上的分享不夠明確。對此,教師應采取科學的方式進行引導,
以實現對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有效培養。
二、求真實踐——培養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有效路徑
(一)利用教學活動和一日生活創設分享環境
第一,創設能夠引發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物質環境。教師可以在班級建設“分享墻”“分享角”,展示幼兒自主分享的物品,使幼兒在熏陶中形成分享習慣?;蛘?,教師可以設立“分享日”“分享會”,組織幼兒在特定環境內分享特定的物品,感受“分而享之”
的快樂。比如,教師可以將幼兒生日設立為“分享日”,
在每個幼兒過生日的當天,舉辦“分享會”,鼓勵幼兒從家帶玩具、材料到幼兒園,與教師一同裝飾班級環境,為過生日的同伴慶祝生日,與過生日的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每一次“過生日”,都是一次分享,能夠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
第二,創設能夠強化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心理環境[2]。教師應打造和諧的師幼關系,重視鼓勵和引導的協同作用。當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分享時,教師要及時肯定其行為。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個稱贊的手勢,一句簡單的夸贊,都能使幼兒得到鼓勵,強化分享的積極情緒和行為。當有幼兒對分享有抗拒情緒時,教師不能一味地提出要求,而要循循善誘,鼓勵他們說出“不想分享”的理由,報以理解并對癥下藥。比如,在幼兒表達“這是我最喜歡的玩具了,如果被別人弄壞了怎么辦?”等類似的擔憂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如果老師可以幫你看著,保證不會弄壞你的玩具,你愿意分享嗎?”教師表達換位思考的一句話,變成了幼兒主動分享的“定心丸”,使幼兒自覺轉變分享行為。
(二)以繪本為載體培養幼兒分享行為
繪本情節生動豐富,主題鮮明直接,備受幼兒喜愛,是幼兒園常用的教育工具。中班幼兒的繪本閱讀和理解能力正在發展,教師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合理選擇一些“分享”主題繪本,幫助幼兒解讀故事情節,向幼兒傳達“分享”主題思想,促進幼兒對繪本主人公分享行為的模仿,可以有效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3]。
繪本《鼠小弟的小背心》《凱琪的包裹》《一個長上天的大蘋果》《彩虹色的花》《蘿卜回來了》等,都體現了“分享”的主題,可以成為培養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載體。根據繪本講述“分享”故事的形式,教師在幫助幼兒解讀情節時,可以選用不同方法。
第一,以敘事性繪本故事讓幼兒理解“什么是分享”。敘事性繪本的故事邏輯與幼兒敘事性思維發展邏輯相對應。教師可以讓幼兒在敘事的過程中逐漸內化故事主題,理解分享的內涵,奠定幼兒分享行為基礎。
例如,繪本《鼠小弟的小背心》講述了“鼠小弟的媽媽給鼠小弟織了一件漂亮的小背心,朋友們想要借來穿一穿”的故事。教師可以先通過插圖幫助幼兒解讀故事,明確“鼠小弟把小背心分享給了鴨子”“鴨子把小背心分享給了小猴子”“小猴子也把背心分享給了海獅”等情節,使幼兒認識分享行為。然后,教師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轉述故事,說一說鼠小弟、鴨子、小猴子、海獅、獅子、小馬、大象之間是怎樣分享小背心的,使幼兒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較準確地描述分享行為,培養分享意識。
第二,以趣味性繪本情節讓幼兒認同“生活要分享”。趣味性繪本情節生動,是激發幼兒閱讀興趣的最好方式,也最容易使幼兒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增加幼兒對繪本主題的認同[4]。所以,教師還可以通過趣味性繪本情節,引導幼兒認同分享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認同推動幼兒主動分享的行為。
依舊以《鼠小弟的小背心》為例。小背心一會兒被鼠小弟合適地穿在身上,一會兒緊緊地穿在鴨子、小猴子、海獅、獅子、小馬的身上,等穿在大象身上時,已經快要被撐成一條繩子了,畫面引人發笑。教師可以結合插圖的趣味變化,以談話的方式詢問幼兒:“為什么小背心都已經被撐成這個樣子了,大家還要分享它呢?”激發幼兒對趣味情節的大膽想象。有幼兒說:“因為小背心很漂亮,大家都覺得穿上小背心會好看?!币灿杏變罕磉_:“穿上小背心,大家都很開心,所以才要分享呀!”雖然闡述想法的方式不同,但幼兒都能表達出“分享讓人更開心”的思想,更加認同分享行為,促進自己的分享。
第三,以榜樣性繪本角色讓幼兒明確“怎樣去分享”。在榜樣性繪本中,主人公積極友善的行為是幼兒很好的模仿對象,可以使幼兒在觀察和模仿中,生成更積極的行為,形成更加友善的生活態度。教師在“分享”主題中選擇突出主人公榜樣作用的繪本,可以引導幼兒學習、模仿其行為,明確“怎樣去分享”。
例如,在繪本《蘿卜回來了》中,小兔子把在雪地里好不容易找到的大蘿卜分享給小驢,小驢擔心小羊,把大蘿卜分享給小羊,小羊又記掛著小鹿,把大蘿卜分享給小鹿。兜兜轉轉,小鹿又把大蘿卜分享給了小兔子。四個主人公,都為幼兒樹立了分享的榜樣。教師可以先在集體教學環節幫助幼兒解讀情節,了解小動物們在冰天雪地中互相牽掛、分享大蘿卜的溫暖故事,討論故事中同伴之間相互分享的喜悅和溫暖,再在衍生活動中,組織幼兒將繪本故事演繹出來,使幼兒將自己代入故事角色,感受同伴之間相互分享的美好情感,真正做到以小兔子、小驢、小羊、小鹿為榜樣。最后,教師可以貼近幼兒生活,設置話題和情境,使幼兒結合實際,討論在幼兒園生活中可以怎樣與同伴分享物品,踐行分享行為。比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話題:“要是把故事里的大蘿卜畫下來,我們能分享什么呢?”幼兒一邊說著“畫畫時,我能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畫筆”,一邊踐行“分享畫筆”的承諾,獲取分享的直接經驗。
(三)發揮游戲在培養幼兒分享行為中的優勢
第一,在游戲環境的創設中暗示分享。幼兒園游戲活動一般在專門的環境中展開。幼兒需要共享空間環境與資源環境,以開展游戲活動。教師可以分別從空間環境與資源環境切入,控制游戲環境,暗示幼兒分享空間與資源,以支持幼兒的分享行為[5]。
以“超市”“銀行”“幼兒園”等情境下的角色扮演游戲為例,教師可以將游戲區從室內挪到走廊公共空間,與鄰班教師一同創設游戲環境,開展“混班”游戲,投放有限的超市、銀行、幼兒園主題玩具資源。隨后,教師讓兩個班級中的幼兒一起分享走廊空間,自主規劃各自的游戲區域,在友好協商中選擇和分享玩具資源。
第二,在游戲規則的制定中滲透分享。沒有規則,
游戲便不會按照預想的模式有序進行,所以,教師在組織中班幼兒“玩游戲”時,應注意結合實際制定規則。在以“培養分享行為”為目的時,教師可以將“分享”滲透在規則中,利用規則的指向性與目的性,提示幼兒積極進行分享。
同樣以“超市”“銀行”“幼兒園”情境游戲活動為例。在準備階段,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制定這樣兩條規則:第一,本次游戲的玩具資源數量較少。如果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沒有直接拿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可以嘗試與同伴交換、分享,但不能爭搶;第二,本次游戲在走廊進行,與鄰班一起,可以在我們班級外的走廊玩游戲,也可以利用鄰班的走廊空間,但是要與鄰班的小朋友商量。規則中明確提出了“分享資源”和“分享空間”的建議,并對“如何分享”做出了一些提示。幼兒在教師說明下理解規則,最大限度地遵守規則,將規則中的“分享”內化為自發的意愿,分享行為就此形成。
第三,在游戲任務的設計中融入分享。巧妙設計游戲任務,不僅可以對游戲活動起到推動作用,還能為幼兒提供分享的機會,使幼兒根據任務需要自覺分享,生成更主動的分享行為。
例如,在“我最喜歡的游樂場”游戲中,教師設計了“討論去過的游樂場”“分組討論想要建構的游樂場”“建構游樂場”“介紹小組設計的游樂場”“在游樂場中模擬游玩”五項任務。“討論去過的游樂場”是對游戲的整體鋪墊,幼兒分享“去游樂場”的經驗,也是一種積極的分享行為,可以為同伴帶來建構游樂場的靈感?!胺纸M討論想要建構的游樂場”是想法的分享,幼兒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
還需要認真傾聽同伴的分享,形成良好的分享習慣。完成“建構游樂場”任務后,幼兒需要分享雪花片、積木等有限的建構材料,進行禮貌溝通,如“我需要這個,可以給我一點嗎?”“你們需要這個嗎?這是我們多出來的?!弊詈螅诮榻B“游樂場”成果中,幼兒可以互相“串門”,或者邀請他人到自己的“游樂場”模擬游玩,或者在他人的邀請下,享受對方的“游樂場”
成果。這樣的分享既強化了幼兒的主動分享行為,也使幼兒學會珍惜、感謝其他同伴的分享,再次強化了在游戲中培養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有效性。
第四,在游戲活動的開展中指導分享。在游戲中,
教師是否向幼兒提供了有關“分享”的指導,明顯影響幼兒分享的頻次和深度,也決定了游戲活動在培養幼兒分享行為中的深刻性。教師可以跟蹤觀察幼兒游戲活動,適時介入,給予幼兒必要的指導。
以“警察與司機”游戲為例,當有幼兒存在“霸占用于模擬方向盤的橡膠圈”行為時,教師可以介入制止,以語言“老師看到還有一些小朋友也非常想當司機呢,你愿意和他們分享橡膠圈嗎?”進行指導,使幼兒不再獨占橡膠圈,主動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當有幼兒多次扮演“警察”角色后,教師可以進行引導:“當司機也很有意思啊,可以開車呢!你想試一試嗎?”使幼兒對扮演司機產生興趣,將體驗“警察”的機會分享給其他幼兒。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直接示范的方法進行指導。比如,在“認識球類運動”游戲中,教師與幼兒一起探索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的玩法。在乒乓球都被幼兒選走后,教師先觀察幼兒“玩乒乓球”的行為,
再找到已經對乒乓球產生一定厭倦情緒的幼兒,以商量的語氣引導:“老師也想玩一會兒乒乓球,可以用足球和你換嗎?”其他幼兒觀察教師,在教師的親身示范下感知分享策略,學會用策略支持自身分享行為。
三、結束語
總之,教師應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分享行為發展現狀,在教育活動中建立明確目標,多維引發分享行為,讓幼兒持續感受分享的喜悅和內涵,自覺強化分享行為。探究培養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路徑,任重而道遠。教師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應逐步擴大研究范圍,進一步探索影響幼兒分享行為的活動因素,在更全面的分析和歸納中,得出更多促進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路徑。
參考文獻
[1] 李英姿.淺談中班幼兒分享行為培養[J].家長,2021(32):183-184.
[2] 李阿慧.幼兒分齡習慣培養(中班):樂于分享小妙招[J].早期教育(家庭教育),2019(4):8-9.
[3] 陳云婷.幼兒分享行為現狀和教育策略芻議[J].成才之路,2021(8):36-37.
[4] 施燕燕.《指南》背景下淺談中班幼兒分享意識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20(25):111.
[5] 葛宗琪.游戲活動中促進中班幼兒的分享行為[J].家教世界,2021(30):52-53.
作者簡介:陳幼心(1983.6-),女,福建惠安人,
任教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山霞中心幼兒園,園長,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惠安縣優秀教師,惠安縣骨干教師,泉州市骨干教師培養對象,獲惠安縣“身邊的好老師”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