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主體從媒體轉向受眾,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為解決新聞從業者業務能力無法滿足當前受眾需求的問題,需要主流媒體明確自身定位與職能,從“流量為王”回歸為“內容為王”。本文總結了融媒體時代新聞業務的發展困境,并提出相關建議,希望能在噪音強、聲量大的信息浪潮中,幫助更多從業者堅守本心,找到破局方法。
融媒體時代新聞業務的發展特點
新聞生產環節多元化
融媒體時代,撰寫新聞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ヂ摼W平臺、移動信息技術的出現使新聞業務的生產環節更加智慧與智能,新聞從業者能夠利用不同軟件與技術潤色報道內容。融媒體時代,報道中出現音頻、視頻、動圖等元素。這些元素的出現讓新聞報道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的閱讀體驗。此外,在采集新聞的過程中,各種信息技術也為該行業的從業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例如,大數據技術能自動分析用戶的興趣愛好、消費偏好等潛在規律。通過洞察用戶需求,降低了從業者撰寫新聞的難度。
信息來源渠道多樣化
互聯網的出現,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也拓寬了信息傳播的渠道。融媒體時代,“萬物皆可互聯”,強勢崛起的備類信息平臺從各方面重塑媒體傳播格局。傳統媒體時代,報紙、期刊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而在融媒體時代,騰訊新聞、今日頭條、抖音、快手各種軟件的出現,極大地拓寬了用戶獲取新聞的渠道,用戶能夠隨時隨地從任意平臺上獲取信息。同時,新聞發布也再不局限于媒體行業的從業者,普通群眾也能成為新聞的創作者。
公民記者數量增加
“我寫你看”“我說你聽”是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主要特點。融媒體時代,“人人都是發言人”,受眾不再僅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新聞傳播逐漸自主化、平民化。公民記者的特點是未考取記者證,本職也不是新聞從業者,但在報道與傳播新聞時發揮與正式記者相同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參與到線索收集、記錄信息、傳播新聞等環節的普通網民數量持續增加,每個人都能在互聯網上發表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信息的短、平、快、精
碎片化、快節奏成為融媒體時代人民生活、閱讀的特點。寫作出現“黃金三章”的觀點,視頻也有“黃金七秒”的說法。為了更加貼合受眾的閱讀習慣,抓住受眾注意力,短視頻應運而生。短、平、快、精逐漸成為當前新聞傳播的要求。節奏要快、多使用短句、原則上不超過1千字、文風平實親切、內容精煉不冗余、快速響應熱點事件成為行業工作者的寫作模板。
單一業務轉為多業務
即時性、互動性是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主要特點。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使新媒體領域的從業人員需推出多種業務模式,在縱深轉型的道路上不斷嘗試。轉變工作模式已經成為新媒體從業人員的常態,即時采集、即時發稿已經是最基本的業務能力。不少相關人員將媒體內容與技術手段相融合,成功孵化出滿足不同受眾需求、能引領行業發展的新型融媒產品,實現“自我造血”。以“大河報·豫視頻”為例,其以清晰的定位、強大的親和力連續21年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
融媒體時代新聞業務隱憂
流量為王
融媒體時代,互聯網平臺打破了原有信息生產格局,實現了實時傳播、海量傳播,但為了吸引用戶,提升用戶的忠誠度,增強客戶的滿意度,量身定制、受眾反饋逐漸成為新聞選題的重要依據。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出現,大多數報道都是經由“人工制造”。當流量成為衡量新聞的標準,新聞的嚴肅性、權威性必然會受到挑戰,許多新聞出現質量下降、深度不足等問題。例如,萌寵、萌娃、搞怪類的短視頻由于更貼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常自帶流量。許多社交媒體賬號的內容集中在“貓咪陪主人加班撐不住了”“萌娃和爺爺相逢手舞足蹈”等雞毛蒜皮的日常小事之上。這種新聞報道雖然十分接地氣,但缺乏深度,未能發揮新聞應關注民生的職能。再比如,為了吸引眼球,博得流量,獲得更多的經營收入,虛假新聞也已經成為行業亂象之一。尊重事實本應是新聞從業者最基礎的職業素養,但當前流量為王的價值觀已經嚴重影響了新聞行業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內容同質化
傳統媒體時代,若想撰寫出一篇新聞,需要記者深入新聞現場,采取“跑口”“掃街”等方式獲得信息與資源?;ヂ摼W時代,人們的溝通與交流越發便捷,記者只需要撥打熱線電話或者借助微信的語音通話功能就能完成信息的收集。新聞的真實性與創新性需要建立在豐富的信息之上。此外,互聯網平臺的出現,為搬運、復制、粘貼優秀文章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一旦出現某篇“爆款”文章,部分媒體沒有進行二次創作,只是一鍵復制、粘貼。這類文章的泛濫,導致新聞內容的同質化現象加劇。
評價體系改變
評價體系的改變是造成新聞業務不斷退化的原因。新聞報道應具有公正、客觀、準確的特點,白紙黑字是新聞報道最準確的形容詞。然而,我國許多新聞機構的管理標準將平臺的評價體系作為基礎指標撰寫報道,這使得新聞本身應具有的權威性被不斷弱化。
加強新聞業務能力的對策
堅守內容為王
在融媒體時代,“流量至上”固然可以在短時間獲得更多的利益,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會影響相關單位、人員的口碑與發展前景。堅守內容為王,為受眾提供上乘的內容,才能不斷贏得用戶的青睞。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越是高質量的新聞信息越能提高用戶的忠誠度。相關人員可以從輿論走向、報道方式、內容競爭力等方面入手不斷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例如,針對某篇需要二次報道的文章,相關人員可以先改變自身定位,站在受眾的角度,分析受眾關注的熱點問題,以此增強報道內容的深度,提高文章的創新性。優秀的文章都需要記者深入實地搜集資料。若想創作出具備較強真實性和可讀性的文章,新聞工作者應深入基層,積極走訪調查,尋找感染力強的素材。文章的競爭力表現為新聞事件的完整性、真實性與可讀性。全面挖掘事件始末,客觀進行報道是新聞工作者撰寫稿件的基礎。在布局時,新聞工作者要有所取舍,針對事件的某一個點深入分析,抓住一個點將其寫透、寫好、寫活,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用戶的注意力,提高用戶留存率。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人的閱讀習慣有所變化,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有所變化,所以拓展新聞報道的傳播渠道也是提升新聞影響力的一種重要方式。
疏導負面情緒
網絡輿情的出現是社會各層級人民情緒波動化的表現,代表著民意的反饋。民意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從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可以得出堵不如疏的道理。
首先,相關人員應主動回應民意,增強信息的透明度。融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維穩思維是導致負面情緒不斷擴大的首要原因。封鎖信息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負面信息。實現信息公開制度,化被動為主動,能有效疏導負面情緒,降低網民被煽動情緒的概率。在實際生活中,絕大多數網民都具有一定理智,只要在事情發生后,用真切的態度給予新聞事件中直接利益者、受損者足夠公平、快速的處理方法,網民不僅不會被不實信息“帶節奏”,還會自覺抵制這類負面文章。
其次,結合群眾關注重點,撰寫具有人文關懷的文章。在面對這些煽動群眾情緒的標題文章時,需要多部門共同發力,化解危機,營造和諧的輿論氛圍。后續追蹤的記者不應盲目跟風,需要盡可能用客觀、理性的言論引導被煽動的網民。針對事件中出現的受害者,需要官方用最快的速度查明事情真相,及時回應并化解民眾的問題,采取親民、公正的解決措施,從而引導民眾理性看待問題。
最后,加大監督力度,提醒每一個新聞發布者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者不再局限于主流媒體,新聞源的多元化導致虛假新聞也能被大量傳播。政府相關部門應聯合新聞出版總署采取如加強記者證管理辦法、制定從業人員不良記錄信用體系、規范采訪活動等手段加強市場監管力度。
新聞工作者的“四力”
新聞工作者肩負著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重任,其工作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更需要具備“四力”,即腳力、筆力、眼力和腦力。腳力表示新聞工作者應走入新聞現場,用事實說話,讓文章經得起推敲。相關人員應重視靜態采訪,做好分析研究。準備工作的效果越好,對新聞背景、人物、事件等元素了解得越透徹,越能降低采集信息時遇到阻礙的概率。筆力是新聞工作者寫作能力的具象化,代表其駕馭文字的能力。首先,一篇新聞報道應具備清晰的條理,事件的前因后果完整。其次,提高文章的可讀性,增強文章的內涵與價值。最后,提升文章的感染力.表現力,以激發用戶的閱讀欲望。新聞工作者可從遣詞造句、細節刻畫、文章標題、謀篇布局等環節入手,加強文字的表達效果。眼力代表對新聞的敏感程度,能用善于發現線索的雙眼捕捉有價值的新聞。生活中有很多具有潛在價值的新聞線索。具備優秀的眼力能幫助新聞工作者快速發現新聞線索,占據新聞報道的先機。新聞工作者可養成觀察生活中的事件、記錄現場新聞信息的習慣。通過分析各種信息中的隱藏價值,鍛煉辨別力、判斷力,以便在正式報道時能更快挖掘出更多具有價值、值得傳播的信息。腦力是新聞工作的核心,代指辨別真假善惡、把握時效度、理清是非的能力。腦力的培養難以一蹴而就,需要新聞工作者不斷提升自身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例如,在采訪期間多動腦、勤思考,對偶然得來的線索進行麻雀式剖析,深入思考、挖掘,將細小的線索進行串聯,形成具有價值和可讀性的新聞,從而提高新聞作品的層次與深度。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新聞的壟斷性正在逐漸消融,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為解決新聞從業者業務能力逐漸無法滿足當前受眾需求的問題,需要主流媒體明確自身定位與職能,從“流量為王”回歸為“內容為王”。高質量的優質內容是新聞行業永恒不變的剛需,也是賴以生存的制勝法寶。相關人員應在順應時代浪潮、積極擁抱新技術、適應新模式的基礎上,堅守新聞工作者的原則,嚴格把控業務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