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莉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戰略[1],國家把對鄉村人才的重視程度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人才要素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是當務之急。誰來振興鄉村?已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提到,要鼓勵將退役軍人培育成農業生產經營人才。《關于促進退役軍人投身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退役軍人部發〔2021〕48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鼓勵和引導退役軍人積極投身國家戰略。基于此,審視當前我國退役軍人嵌入鄉村社會的價值和功能,能更好地發揮其助力鄉村振興的積極作用。
激勵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等各類優秀人才回流是通過人才要素賦能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不同于其他的回流者,退役軍人有其自身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國家制定退役軍人保障體系的根本目的是幫助退役軍人實現就業和融入社會。已頒布的《退役軍人保障法》是國家為其構建的一道“安全網”,涉及退役安置、教育培訓、就業創業等內容。《指導意見》中對退役軍人參與鄉村振興的路徑作出具體部署,包括拓寬就業渠道、強化培育賦能、加強政策支持、優化服務保障等內容。目前退役安置工作趨于城鄉一體化,地方政府對農村義務兵也進行了就業安置或推薦,基本上能實現一次性就業。若未能及時就業,其在相關部門登記后可享受失業保險待遇,也可享受教育培訓、就業信息、就業咨詢、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
軍隊建設以戰斗力為唯一的標準。軍人群體長期處于強“制度化”環境下,受到與之相應的組織行為規范約束。一切行動聽指揮,有令必行。與其他職業相比,他們從事活動的性質和任務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其勞動強度大、風險系數高,紀律條令嚴明等[2]。據統計,我國現有退役軍人6000多萬。為保障退役軍人的合法權益,國家專門組建了退役軍人事務管理部門。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后,省、市、縣三層級建立了退役軍人事務管理部門(退役軍人事務廳局),并在鄉鎮(街道)、社區層面分別建立起退役軍人事務中心、退役軍人服務站點。
退役軍人本身就是一種高質量的人力資源。依法退出現役的軍人在入伍之前,通過了身體素質檢查、思想政治考核等層層嚴格篩選,其綜合素質普遍高于一般的社會成員。經部隊的錘煉,具備了“有紀律、講奉獻,敢擔當、能吃苦、保證完成使命”等優良品質。選擇回流的退役士官和士兵是當前鄉村振興建設的有生力量。這一部分群體中男性占比高,且整體素質遠高于現存農村人口。雖服役時間較短,但年齡結構偏小,可塑性強。此外,同甘共苦的“戰友情”為其返鄉就業創業帶來了有利的條件,如直接開展產業合作,間接地提供資金支持、傳遞有價值的信息、拓展人際關系等。
處于鞏固脫貧成果同實施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時期,鼓勵和引導優秀的退役軍人流向鄉村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人才要素始終是制約其全面推進的瓶頸。我國城鎮化率從1949年的10.6%提高到2021年的64.72%,人口流動規模逐年加劇。其中涉農人才流失嚴重,鄉村建設后備人才匱乏,包括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公共服務型人才等。為化解這一矛盾,必須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和吸引外來人才。一是采用培訓培育等方式,包括財政補貼、直接提供服務等手段;二是通過各種途徑吸引外來人才參與鄉村發展[3]。參軍經歷所塑造的良好政治、道德素質和獨特資源優勢等,使其更有可能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各類種養能手、專業大戶或企業家等。引導其在鄉村建設中施展抱負,既能拓寬就業渠道,又能優化基層干部隊伍結構,為基層組織注入活力。
鄉村振興建設為退役軍人建功立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場域。當前退役軍人安置制度已由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包辦城鎮籍轉業安置轉變為政府安置和自主就業等相結合[3]。相關政策的調整擠壓了退役士兵原有的生存空間,向鄉村流動是較長時期內一種人力資本自然適配的動態平衡。按照現行兵役制度,農村籍士兵退役后要返回原籍。服役滿規定年限的,逐月領取退役金。國家把支持退役軍人就業創業與拓展鄉村人才振興渠道相結合,是化解退役軍人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供需不平衡矛盾的重要舉措。社區層面,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骨干成員老齡化、后備力量不足等難題,急需一批懂政治、講紀律、敢擔當、能力過硬的高素質人才。退役軍人的優勢與之高度匹配,參軍經歷對其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的提升有益。
退役軍人投身鄉村振興建設是實現其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軍人依法退出現役,將會面臨一個再社會化的過程。軍人群體在軍事活動中接納并吸收軍人價值觀,而價值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持久性。他們在服役期間掌握的各項技能與市場需求并不匹配,導致其退役后無法迅速適應社會。在認知、心理和行為上延續其軍人身份特征[2],“軍轉民”融合度還不夠。助力其嵌入鄉村社會,需要市場和社會等主體發揮作用。如借助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培養并充分發掘退役軍人的優勢,激發其自豪感和榮譽感,使其把軍人的核心價值觀與鄉村人才振興的內涵深度融合起來。以教育培訓賦能退役軍人,提高居民對其工作的認可度,逐漸幫助其實現角色在軍地場域的轉化。
退役軍人投身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對于促進新時代軍民融合、服務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具有深遠價值。支持退役軍人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正向作用,有助于增強軍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退役軍人團隊意識強,成就欲高,有責任心和使命感,能為鄉村國防建設貢獻更多的力量。如參與學前教育、義務教務階段校園安全建設,包括開展軍事技能訓練和國防知識教育等。通過選派優秀退役軍人擔任教官和指導員,從政治教育與軍事訓練兩個方面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認真踐行“強軍”目標,積極開展征兵政策宣傳,營造崇軍、擁軍、愛軍的社會氛圍,鼓勵鄉村適齡青年積極參軍,建立國防后備人才儲備體系,以強化鄉村國防動員能力。
為吸引更多優秀的退役軍人流向鄉村,國家通過制度性安排和行動式策略等舉措促使其參與鄉村人才振興建設。
農村籍和有意愿回流的退役軍人是鄉村建設的生力軍。國家通過公務員考錄專項政策、選拔村黨組織帶頭人,宣傳獎勵、項目獎補、稅收減免等方式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退役軍人流向鄉村,全方位參與基層建設。據統計,全國已有27萬余名退役軍人擔任村(社區)“兩委”成員。借鑒脫貧攻堅戰中的做法,繼續選派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例如,W2退役后被陜西省Y縣縣住建局正式錄用,所在單位選派駐村干部時他積極踴躍報名,于2021年起在J鎮J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對具有參軍經歷的退役軍人大力扶持和悉心培育,使之成長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被譽為“養雞農場主”的90后W1某退役后先是自主就業,而后返鄉從事土雞銷售代理工作,并辦起了養殖場,已成為當地的產業帶頭人。
《指導意見》中明確規定“同等條件下”,優先聘用退役軍人從事基層工作。退役軍人事務部等3部門印發的《關于促進優秀退役軍人到中小學任教的意見》中提到,要結合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高校畢業生基層服務項目,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退役軍人畢業生優先到中小學任教。地方政府通過大力整合涉農高等院校的人力資源和學科資源的優勢,采取多元化培養方式來提升退役軍人的技能,引導其在涉農領域就業,增加其收入。為開發退役軍人的人力資源,在教育援助、創業優惠、貨幣化補償、就業免費服務、社會保險轉接等方面提供支持。
吸引退役軍人回流不僅要構建正式支持體系,還需挖掘非正式的鄉土社會關系網絡。有了穩定的工作以及社會網絡資源的實際支持,他們才能更好地融入鄉村。退役軍人意愿服務鄉村建設,很大程度上源自社會支持與自我情感合成的助推。軍人接受和培養出相同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和文化認同,從而形成了戰友之間的“次強關系”[3]。基于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求和退役軍人的主觀意愿,對退役軍人進行涉農職業能力培訓,使其適應鄉村發展的需要。實踐表明,退役軍人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中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