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于家軍
統一戰線是指不同的階級、階層、政黨、集團乃至民族、國家為了實現一些共同目標,因為某些共同利益組成的政治聯盟。歷史表明,統一戰線之所以能夠成為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之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能夠根據中國的實際將馬克思主義中關于統一戰線的基本原理靈活運用。在中國革命進程中,建立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的必取之策。重溫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對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史具有重要意義。
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中國共產黨成立。黨的綱領中指出,要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團結在一起。中共二大通過的決議案提出把黨建設成為革命性的群眾性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共三大決定共產黨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達成國共合作。國民黨一大成功召開,標志著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國共合作壯大了革命力量,兩次東征勝利,為北伐戰爭建立了良好的基礎。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初步出師北伐,由于敵我實力懸殊,國民革命軍制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戰略方針。根據這個方針,北伐軍勢如破竹,到11月,江西戰場的北伐軍占領九江、南昌、福建方面,國民革命軍控制南部各省,國民聯軍控制西北地區。至此,北伐戰爭勝利大局已定。在北伐戰爭中,兩黨在總體上能夠集中力量一致抗敵。
在“二七”運動失敗之后,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陳獨秀發表了《資產階級革命與革命的資產階級》和《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級》兩篇文章。認為資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主體,革命勝利后首先應由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再由無產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也就是所謂的“二次革命論”[1]。在領導力量問題上,陳獨秀認為工人階級對于自身斗爭的覺悟很低,并沒有斗爭的力量,自然不會讓工人階級領導革命。在動力問題上,陳獨秀認為,雖然農民占了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但文化程度低,缺乏革命性,并不能成為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
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國民黨實力迅速膨脹,帝國主義列強開始對國民黨右派進行拉攏,許多地方軍閥也接受國民黨右派的改編。此時,中共中央召開特別會議,但會議錯誤地決定消極壓制群眾運動,并在會后采取右傾機會主義的方針。1927年4月初蔣介石等在秘密會議中決定實行“ 清黨”。中共五大決定對汪精衛派采取右傾退讓政策,在共產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做出了錯誤決定。同年7月,國民黨正式宣告同共產黨決裂,標志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轉入低潮。為了繼續進行解放人民的民主革命,中國共產黨在回憶中深刻反思,糾正錯誤,尋找正確的方向。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
關于統一戰線中的機會主義路線問題,八七會議徹底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大會正確分析了大革命失敗后的國內外形勢,將工作重心由與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向組織和發動群眾轉移。關于農民和土地問題,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針。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保護中小工商業,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線。工農聯盟的建立,為無產階級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取得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關于軍事工作和武裝斗爭問題,會議確定實行武裝起義。在八七會議之后的秋收起義中,中國共產黨首次打出了自己的軍旗,在農村開辟革命根據地。在一片白色恐怖的籠罩中壯大了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氣勢,也為后來紅軍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紅軍成功進行了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并通過艱苦的游擊戰爭,成功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多次“進剿”“會剿”和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但此時,黨內“左”傾主義進一步發展和蔓延,損失了大批領導干部和革命戰士,左傾錯誤的發展嚴重影響了紅軍的反“圍剿”斗爭,最終,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革命力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次的教訓是慘痛的。
中共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中明確提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事變爆發。在收到張學良的致電后,緊急派遣周恩來前往西安了解情況。經過談判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我國由內戰走向抗日的轉折點。
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在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周恩來等向蔣介石送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紅軍改編為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開赴抗日前線。同年9月23日蔣介石發表講話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對于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提出群眾路線。
日本帝國主義快速滅亡中國的企圖被打破,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在這個階段,國民黨頑固派的對日妥協和反共傾向日益明顯。1941年,蔣介石發動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針對國民黨頑固派的行徑,中國共產黨采取了在軍事上全面部署,在政治上有力反擊的方針,使第三次反共在武裝進攻前就被制止。
在擊退第一次反共進攻的經驗總結中,毛澤東闡述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和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發展進步勢力,即發展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參加抗日斗爭。這三部分人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革命性最強,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力量,也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最堅固的部分,是三個環節中的中心一環。爭取中間勢力,加入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這部分勢力具有兩面性,但仍有參加革命的可能。要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產黨應積極主動爭取他們的參加。孤立頑固勢力,即孤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對待頑固勢力,共產黨要從思想上、軍事上、政治上對他們的迫害和反共給予堅決斗爭。
1945年9月2日,日本方面投降。至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在抗日戰爭中,廣大軍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充分貫徹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谷諔馉幍膭倮?,有力地證明了在革命戰爭中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國內的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力圖通過和平方式解決這一矛盾。國民黨統治集團卻想實行國民黨一黨專政,搶占抗戰勝利果實?;谶@樣的國內形勢,1945年8月,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商討國事。共產黨清楚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的意圖,經過反復研究,決定因勢利導,接受談判。
“雙十”協定剛簽訂,國民黨百萬大軍就分三路向華北解放區進攻。針對國民黨的進攻,中共中央在軍事上進行堅決反擊。同時,國內和平人士對國民黨的內戰行為表示強烈反對,社會各界爆發大規模愛國運動。在中國共產黨以及國內外各界勢力的爭取下,國民黨簽訂停戰協定。
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國民黨暴徒在會議期間便使用暴力破壞政協相關的報告會。政協閉幕后,國民黨特務在較場口破壞慶祝政協成功大會。政治協商會議之后,國民黨軍隊在美國的大力支持下,向共產黨發動軍事進攻。1946年11月,國民政府偽國大召開,國民黨舉兵進攻陜甘寧邊區和延安。國共二次合作徹底破裂。
在人民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重視、關心國統區人民的生活狀況。運用并發展統一戰線政策,在國統區展開工作,引導他們對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斗爭。隨著解放戰爭的深入,土地改革的進行及愛國運動的發展,國內革命勢頭一片大好。中共中央于4月30日發布了《紀念“ 五一”勞動節口號》,五一號召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次政策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展示了新中國的宏偉建設藍圖,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憲章。
在統一戰線中,革命的根本問題是領導權問題,一定要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關系中國發展的前途和道路問題,統一戰線必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2]。中國共產黨在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上經歷了挫折與失敗,也積累了經驗與教訓,找到了統一戰線這個法寶,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共產黨也必將統一戰線發揮出新時代的新作用,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文明美麗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