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彩云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黨的婦女工作理論是“婦女解放是要伴著勞動解放進行的,只有無產階級獲得了政權,婦女們才能得到真正解放”[1],只有廢除私有制,消滅舊的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制度,實現社會主義,才能真正解放婦女。不同的歷史時期,黨的婦女工作理論也因時而異,各有側重點。
內蒙古婦女運動有著光榮的歷史,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全區各族婦女充分發揮了“半邊天”作用,為實現民族解放和民族區域自治,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內蒙古廣大婦女積極參加抗日戰爭、土地改革、解放戰爭,涌現出“雙槍女紅司令”烏蘭、“延安來的蒙古族小八路”云曙碧等一大批巾幗英雄。抗日戰爭艱難的環境中,內蒙古婦女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氣和熱情,積極支持抗戰。
1931年9月,中共內蒙古特別委員會發出“團結各族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號召。綏遠女師與其他學校的學生聯合起來組織抗日活動。她們上街游行,到省政府請愿、抵制日貨,下鄉進行文藝演出,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1933年5月24日《婦女》周刊出版,共出31期。主要內容是:①討論婦女運動的現狀和發展方向;婦女在抗戰中的責任和作用;②婦女在當時所面臨的就業問題、婚姻家庭問題、女子教育問題;③介紹一些蘇聯婦女的生活和工作;④婦女體育和婦女衛生等。這是內蒙古地區在報刊上開辟的第一個婦女園地,為日后內蒙古婦女投身革命參加抗戰奠定了基礎。隨后,1936年3月6日,《新女性》在《綏遠社會日報》副刊上問世。主要內容是:男女共同抗日,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闡明婦女解放的緊迫性;介紹世界婦女運動狀況。它的問世,對促進綏遠地區婦女解放,發動婦女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6年11月16日,綏遠抗戰暴發。12月6日,綏遠省知識界進步女青年成立了婦女會。以“聯絡感情,促進婦女解放,喚起救國情緒”為宗旨。緊接著《綏遠西北日報》副刊上開辟了《綏遠婦女》專欄,宣傳抗日救國、男女平等思想。在綏遠抗戰中,婦女會組織募捐,支援抗戰。同年,阿拉善王爺福晉金允誠創辦了一所蒙古族女子學校。建國初期這個地區的蒙古族婦女干部中的不少人是這個學校的學生。1937—1941年春,綏遠地區以云曙碧為典型代表的22名女青年前往延安學習。學習結束后,被分配到抗日前線和抗日根據地,參加各地抗日斗爭。這些婦女是內蒙古婦女運動的骨干力量。12月,武川縣第八區有13個村子建立了婦救會。第二年秋,大青山抗日游擊區都建立了婦救會。動員婦女做軍鞋、做軍衣、磨米面、送軍糧、搞生產自救;出現了“妻送郎上戰場,娘送兒打豺狼”的參軍熱潮。婦女掩護抗日將士,送信,站崗放哨,積極參加抗戰。婦女在革命抗戰中的堅強作用,在婦救會中得到了充分展現。在艱苦的年代里,她們舍生忘死地掩護抗日工作者,偵察敵情、傳遞情報,做了大量的抗日救國工作。
1941年10月1日,綏察行政公署“關于頒布暫行婚姻條例的布告”制定了暫行婚姻條例23條。明確規定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和法律上,女性享有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和義務。如繼承財產、參加抗日活動、接受教育等,禁止買賣婚姻及父母包辦婚姻,提倡婚姻自由。1942年5月10 日,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振興女子學校建立。這個學校是錫盟第一所女子學校,學校的不少學生成為40年代末、50年代初這個地區婦女運動的骨干力量。隨后,綏察行政公署發布《關于春耕工作的指示信》,要求以村為單位組織婦女生產小組,設組長一人。由婦女互相督促、互相勉勵、參加春耕,這是綏察地區動員婦女參加生產的第一個文件。1945年10月5日,內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團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成立,并建立了女同志團支部,女同志支部成員學習并宣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意義以及民族平等、民族解放、婦女解放等內容。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成立大會于同年11月25日在張家口成立。蒙古族婦女烏蘭作為卓索圖盟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烏蘭被選為自治運動聯合會常委,并被推舉為婦女部長。
第一,以廣大農牧民婦女為主體的婦女運動已經形成。1937年七七事變后,內蒙古地區逐步成為抗日斗爭的前列。在黨的領導下,內蒙古婦女工作向農村和牧區深入,廣大農牧民勞動婦女日益覺醒,并積極投身于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二,內蒙古上層婦女參加抗日統一戰線,在內蒙古各階層出現了婦女全面抗戰的局面。內蒙古抗日工作的會議提出“蒙古平民王公團結一致抗日”“蒙漢聯合抗日”的口號[2],并決定對內蒙古工作采取發動下層和聯絡上層相結合的工作方式,以便有效地發動群眾,組成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此后,內蒙古地區慢慢地出現了各階層婦女共同抗戰的形勢,促使內蒙古婦女工作卓有成效的開展起來。
第三,內蒙古婦女運動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因為地域的便利和偏僻程度不同,也因為戰區和后方的差異,更因為領導強弱的差別,都使婦女運動的開展產生了很大的差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在戰區、在上層的知識婦女中,婦女運動的開展是有很大成績的,不過許多地方的婦女運動都是在自發地成長起來。這是特點,同時也是弱點。
第一,動員廣大婦女投身抗戰,使婦女在國家解放中得到解放。抗日戰爭是動員占人口一半的中國婦女參加的一場全民族自衛戰爭,是婦女實現自我解放的重要條件和途徑,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途徑。正因為我們黨一直以來重視婦女在抗戰中的作用,才讓婦女解放得到迅速發展。
第二,在建立健全婦女組織,開展婦女工作上給予充分重視。在抗日根據地,各級婦女抗日組織以婦聯會、婦救會等形式不斷建立和壯大,得益于黨組織的重視和婦女工作者的辛苦付出。這些組織的廣泛建立,為抗日根據地婦女運動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對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三,要維護最廣大婦女群眾的權益,要立足婦女的實際和需要。共產黨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旨在維護婦女權益、提高婦女在社會中地位的政策措施。1939年,各抗日根據地政府相繼頒布了《婚姻條例》,對農村婦女脫離封建家庭的壓迫和束縛的傳統婚姻家庭制度進行了改革。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是內蒙古婦女事業發展的堅實基礎。黨領導的婦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永遠是我國婦女事業發展的引導者,黨的創新理論永遠是指引我國婦女事業發展的一面光輝旗幟,無論過去、現在還是。黨的百年奮斗徹底改變了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婦女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世紀之變說明黨的婦女工作道路是成功的、是適合中國國情和內蒙古的正確選擇。
第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發展道路是內蒙古婦女事業蓬勃發展的必由之路。黨領導的婦女運動啟示我們,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適應內蒙古婦女工作發展要求的道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發展道路,在推動國家發展進步的征程中,使內蒙古婦女全面發展的歷程更加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第三,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婦聯組織橋梁紐帶作用是內蒙古婦女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石。內蒙古自治區婦聯成立近70年來,在黨的直接領導下,圍繞國家和自治區各個時期的重點任務,團結帶領各族婦女,發揮婦女半邊天作用,發揮婦聯組織的獨特作用。不僅如此,還要充分發揮內蒙古婦女干部學校、內蒙古婦女代表大會和內蒙古婦女網的作用,促進婦女兒童事業發展,發揮婦女“兩個獨特作用”。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內蒙古地區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抗日。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得到了極大的推進,為徹底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在內蒙古地區革命運動的開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從抗日戰爭時期到今天內蒙古婦女解放、發展的道路已經走過了90年漫長的歷程,取得了歷史性的輝煌成果,這是黨高度重視婦女事業發展的結果,也是一代又一代婦女和婦女工作者通過鍥而不舍的努力換來的,凝聚了各族婦女的智謀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