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凱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備受黨和國家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抓好三農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做出了一系列指示批示,為推進新時代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徑。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指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總要求。鄉風文明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已融入了鄉村建設各個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繼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因此,如何認識鄉風文明建設,促進農民精神面貌全方位提高,已成為當前必須回答好的時代課題。
鄉村振興戰略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不僅凸顯了鄉村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價值,而且也意味著鄉村建設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點[1]。一直以來,農村貧困、農業風險、農民受苦等問題始終不能徹底根治,除了農村經濟發展明顯滯后、治理能力明顯不足之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更是一大痛點。推動農村全面振興,不僅要實現物質上的富裕和強大,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富裕和強大。事實證明,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的農村地區經濟持續發展良好。反之,不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的地區,不單經濟建設的成果大打折扣,治安等問題也很突顯。可以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鄉風文明建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促進鄉風文明建設也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巨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知榮辱、講正氣、做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2]。目前,中國社會正處于重大戰略變革中,社會思潮空前活躍,對國家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農村受到的波及尤其廣泛。第一,農民整體教育水平低,意識形態和道德狀態存在個性差異,經常發生不文明現象,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第二,從農村現狀來看,“團結互助”“孝道愛親”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受到沖擊,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開始蔓延,農民信仰嚴重削弱。第三,由于我國經濟處于轉型期,各群體之間的利益訴求逐漸加強,農民在維護自身利益時有時會產生不和諧、不利于黨和政府形象的言論。因此,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引導農民遵守誠信、保持信約,孝親敬老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是黨開展一切事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必須突出的主題、貫穿的主線[3]。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一方面可以提升農民的生產經營水平,培養一支文化水平高,懂得科學技術,善于企業經營的農民隊伍,為產業興旺提供支撐。另一方面,鄉風文明作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根源,也為農民提供了更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帶動農民在思維、生活、行為等方面養成良好習慣,讓農民在精神層面有更大的成就感、獲得感和幸福感。農民是農村發展的根本力量,具有激發鄉風文明建設的能動性和自主性,要突出農民主導作用,始終保持密切聯系群眾,讓農民來參與定規則定制度,確保各項政策法規能發揮其應有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在城鎮化工業化的大潮下,農村流動人口進一步增加,村民在農村社會中的血緣和地理關系逐漸弱化,一些地方的農村傳統特色逐漸喪失,如自然村落、方言、民俗等鄉村文化載體均遭受一定程度損害甚至消失。通過鄉風文明建設,保存具有農耕、民族、地域等特點的農村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對各種文物古跡等的保護力度。對農村優秀文化進行創造性變革,創新性發展,充分吸收城市文明和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激發農民大眾文化創新力,對構建風清氣正,包容多樣鄉村文化生態具有重要意義。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指通過整合現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以縣、鄉鎮、村三級為單位,通過志愿服務形式,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講黨的方針政策、培育主流價值觀、活躍文化生活、推動移風易俗、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心[4]。通過開展更多元、更靈活的理論宣講,切實讓理論傳播潤物無聲,使得黨的政策方針落實落地,讓老百姓對生活更有奔頭、對未來更加有動力。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建設要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由農民主動選擇活動內容,集聚民間創意,豐富文明實踐中心的供給形式,把各領域具有吸引力、影響力的活動進行匯總,結合鄉村振興、疫情防控、安全和穩定、文化生活等工作,多措并舉,日益打牢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群眾基礎[5]。在成效評價上,要把農民滿意度作為衡量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成效的唯一標準,在考核評價時多去參考群眾意見,讓農民切實參與到建設中來[6]。
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保證內容要“實”、方式要“活”、語言要“鮮”,讓農民在真情實景感悟真理。第一,從宣講內容上看,要與基層群眾生產生活相適應,從講思想、理論、政策延伸到講文化、法治、技術,切實提升理論傳播實用性[7]。第二,從宣講陣地上看,要開展多方式的宣講,從黨群服務中心、鄉村人民大講堂等拓展到學習強國、“兩微一抖”等網絡陣地,擴大宣傳范圍。第三,從宣講主體上看,要充分動員吸納“五老”人員、鄉賢能人、致富能手加入志愿隊伍,引導群眾從身邊人看身邊的發展變化,推進鄉風文明走深走實[8]。
要創新文明的實踐形式,通過“思想理論產業技術培訓”的運用“培訓、宣傳、教育”,使理論宣傳生動有趣,更加符合當地村情和風俗習慣,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要立足農村的現實,從農民周圍中選擇榜樣,注意他們的認可,扶持一些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典型,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讓典型事跡更能得到農民認可。要引導農民按照典型要求找到自身差距,在學習追隨的過程中養成良好風貌,為文明鄉鎮建設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9]。
要加強對現有資源的整合利用和優化,使各類資源系統化、可視化。一方面,在力量整合上,要統籌陣地和人員,不僅要發揮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作用,而且要利用好其余的閑置場地和公共設施,整合各類宣講平臺、學習平臺、關愛平臺和法治平臺,切實讓農民成為資源的享有者。另一方面,要充分整合如鄉村物質、制度、文化等優秀文化資源,涵養鄉村人文精神,賦能鄉風文明建設。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鄉村圖書室、村史館等一體化建設,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激活文化設施,讓村民體驗個性化、現代化的文化服務[10]。
因此,要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抓好新時期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就必須科學謀劃,系統推進,群策群力,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文明實踐中心要牢牢根植于人民,把群眾滿意作為建設的唯一標準,用文明實踐激發中華民族的文明魅力,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貢獻更積極的文明力量,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譜寫更加絢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