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倩 任友誼 代翠翠
《關于構建新時代人民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提高灌輸授課質效”。近幾年,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呈現新態勢、釋放新效能。總的看,提高灌輸授課質效還缺少有針對性的對策研究,尤其是針對作為灌輸客體的新時代官兵,還未能精準深入地把握其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新特點,而這些正是軍隊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的時代印記。
新時代官兵的新特點,這個“新”主要新在成長環境,他們是伴隨中國富起來、強起來而成長起來的一代,其成長歷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同頻共振。
新時代官兵出生在一個偉大的國家,成長在一個最好的時代。國家的繁榮發展為他們提供了較前輩更為殷實的生活條件和更好的學習教育機會。“00后”生于改革開放后的第三個十年,恰逢中國經濟進入了高速增長的黃金十年,可以說一出生就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紅利。國家經濟實力提升的同時,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也不斷增強。伴隨全球化與中國崛起而成長的新時代官兵,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中國的定位更加開放和自信,大國心態進一步發展。過往任何一個時代的年輕人,恐怕都沒有像今天這樣,從一出生開始,就具有令人稱羨的國際化基因,這是現代中國在這代青年人身上打下的最鮮明烙印。
同時,“95后”“00后”群體一出生就與網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網絡對他們來說,不僅是一種工具,而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作為“網生一代”,新時代官兵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加充分地享有網絡資源,也是受網絡影響最深的群體之一,他們對網絡的依賴是以往任何一個以代際劃分的群體所無法比擬的。網絡媒介悄然影響并形塑著他們的思維方式、思考習慣、話語模態和心理特征。
簡而言之,新時代官兵思想行為的特點中,有許多積極向上的優秀品質。比如,成長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僅使他們獲得知識和技能,更令他們具有開闊的視野、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強烈的進取心和自信心。相比以往,新時代官兵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創新能力更強;又如,新時代官兵的成長經歷了中國入世、北京奧運、載人航天等標志性事件,作為伴隨中國富起來、強起來的一代,他們的家國情懷深,政治認同強;再如,作為“網生一代”新時代官兵,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受互聯網的深刻影響,興趣愛好更廣泛,思想觀念更多元與兼容。
總體來看,他們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這些新特點,要用信任、欣賞、發展的眼光去看,充分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過去灌輸授課中由職務帶來的信息優勢、身份帶來的心理優勢、年齡帶來的閱歷優勢大大削弱。在此情況下,有的教育者談“灌”色變,認為新時代官兵的認知水平和綜合素質相較于從前有顯著提升,能夠利用網絡技術自己獲取信息,“灌輸”發揮作用的程度越來越低,已經不合時宜;有的教育者回避與新時代官兵的代際差異,一味地進行單向灌輸,所謂“我講你聽、我打你通”,認為教育者永遠是正確的,永遠比受教育者高明,只允許我滔滔不絕,沒有你講話的余地;還有的迫于無奈,采取強制灌輸,制造一種政治高壓,連批判帶嚇唬,以命令訓斥的方式進行灌輸,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這些錯誤的觀念和做法使理論灌輸效果大打折扣。
時代變了,對象變了,教育必須跟著變。習主席指出,“要深入細致分析研究官兵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精神文化需求,找到穴位、把準脈搏,有的放矢做好工作,增強時代性和感召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也進入了新時代。這是灌輸授課主客體所處的共同歷史方位和時代環境。要關注教育環境的時代特征,扣住教育內容的時代屬性,融入教育手段的時代元素,真正把時代這個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資源用好用活,從而縮短灌輸主客體的代際距離,讓灌輸授課有生氣。
新時代我軍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新在灌輸內容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實踐中產生的理論結晶,深刻改變了當代中國的面貌,引領黨、國家和軍隊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一個個世人矚目的“中國奇跡”,彰顯了這一科學理論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的根本原則。近年來我軍的變化可以說是脫胎換骨,很多事就發生在官兵身邊,像手中武器的換代、戰法訓法的革新、新質力量的涌現、野戰食品的配送、新風正氣的上揚,無不是強軍思想偉力的生動詮釋。要聯系強國強軍的生動實踐,把這些活生生的事實搬進課堂,講好中國故事、強軍故事和官兵身邊的先進典型故事,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提高灌輸授課質效、厚植理想信念。同時還應注意,故事不等于道理,故事講完道理不可能自動進入官兵大腦。灌輸主體更要善于揭示故事背后的道理,注重就事論理、以事明理,舉一反三、見微知著,見人見事見思想,才能使灌輸授課既有意思也有意義,既有溫度也有高度,從而使真理的味道讓官兵可知可感,真正贏得官兵。
雖然灌輸主體權威性和話語權的傳統優勢有所弱化,但在信息網絡時代,教學雙方互為權利主體、信息資源共同享有、主客體對話關系更趨平等,這些新變化也給灌輸授課煥發新活力帶來機遇。只有積極轉變方式,依靠官兵、發動官兵、教育官兵,營造平等對話氛圍、增進官兵參與度,才能真正打通話語渠道,消解代際沖突,讓灌輸授課聚人氣。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群眾作為被教育者、成為教育參與者、進而成為教育者的過程。離開新時代官兵這個教育主體,再宏偉的教育目標也無法實現。要研究新時代官兵的新特點,選擇適合他們的話語模式和灌輸方式。積極吸納網絡話語符號,打破網絡語言體系構筑的心理壁壘,走進官兵的心里。注重把宏大敘事與生活世界相結合,在保證內容本質不變的條件下重新包裝改頭換面,讓灌輸客體更有代入感地參與話題討論。習主席指出:“接受馬克思主義,離不開必要的灌輸,但這不等于搞填鴨式的‘硬灌輸’”。生硬灌輸、強化記憶只見一時之功,不是長遠之計。沒有興趣,官兵就很難學得深、悟得透。可充分發揮視頻、聲音、文字、圖像、數據一體化優勢,采取圖解化、場景化等手段,建設數字史館、開辦網絡課堂、實行在線教育等,讓理論學習“學得有味,悟得入心”,重塑官兵理論學習的“興趣圈”。綜合運用新技術為灌輸授課賦能。大數據、智能算法、5G等新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已得到大量應用,運用新技術提高灌輸授課質效是大勢所趨,也必將大有可為。基于大數據為每位官兵繪制精準思想“畫像”,制訂個性化教育方案,將“想讓官兵知道的”與“官兵想知道的”統一起來。搭建好課共享“云平臺”,拓展延伸課堂,將好課送到演訓場、邊關哨所、遠洋艦艇,讓好課有“熱度”,正能量帶“流量”、主流成“頂流”。
新時代官兵思維的多樣性、需求的廣泛性和素質的差異性更加明顯,影響官兵思想的外界因素也更多更雜。要提升灌輸授課質效,就要瞄準官兵現實問題和活思想,使灌輸話語跨越不同群體之間的“溝壑”,從時代之變分析思想之變,將總體“漫灌”與精準“滴灌”結合起來,注重以真情感染官兵、凝聚官兵,從而切實把好箭射到靶子上、工作做到心坎上,從而激發代際共鳴,讓灌輸授課接地氣。
以情感人,這個“情”不僅僅是工作生活上的關心幫助,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上的悉心幫帶。教育者要當好官兵政治上的領路人,以真情關愛感染官兵、凝聚官兵。當前官兵思想非常活躍,各種矛盾問題不斷凸顯,有改革調整的影響,有繁重任務的壓力,有后院后路的盼憂,還有現實利益的誘惑。對于這些現實問題和活思想,要通過貫注進步的政治精神,用強軍思想去釋疑解惑,把認識上的“偏”、骨子里的“軟”、靈魂深處的“私”徹底解決好,使官兵達到思想政治上的高度一致,才能把部隊建成生死與共、戰無不勝的鋼鐵集體。這也要求灌輸主體本身就是灌輸內容的堅定信仰者和忠誠實踐者,只有真信才會產生真情,也只有灌輸主體的真情才能感染官兵,在教育雙方情感高度相容的前提下,把道理說清楚,做到通情達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