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體慧
在我軍聯合作戰體系中,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其培養使用直接影響著軍隊改革效益的提高[1]。軍事領域變革,對新時代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國進入新時代前后幾十年,新一輪科技革命迅猛發展。計算機GPU算力的提升促進了神經網絡向深度學習領域迅速邁進;5G技術的落地商用促進了物聯網技術快速普及;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促進了大數據誕生與發展。科技的進步是影響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中國的科技發展不應該落后[2]。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應該順應科技發展,研究先進科學技術,成為新時代科技轉化戰斗力的紐帶。
全球軍事領域變革正進入加速發展階段。武器裝備逐漸高科技化:遠程目標打擊精準化提高、裝備隱身性能加強、裝備無人化與智能化不斷發展;戰爭信息化建設迅速發展并且具有明顯局部特性;軍事指揮戰術更加靈活,強調單兵戰斗力[3]。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應該適應軍事變革,熟悉并參與研發新型武器裝備,模擬戰場環境訓練指揮戰術,不斷提高作戰人員單兵作戰能力。
聯合作戰職業領域有著明顯的特征:層次分明,注重分階段培養。首先,抓實基礎,培養基礎科學文化知識水平、軍事基礎知識水平和過硬政治素養;隨后,進行指揮專業能力專項強化,提高聯合作戰能力,引導形成科學軍事思維,激發強烈創新能力;最后,在不同級別、不同階段、不同指揮崗位上身兼多種職務,以適應戰場戰斗實際情況,提高聯合作戰指揮人才能力素質[4]。
我軍是一支人民軍隊,必須堅持黨的絕對領導,牢固樹立政治意識,保證指揮人才隊伍思想高度統一[5]。軍事行動中指揮員要帶頭服從政治大局,保證從政治的高度思考解決軍事問題,始終堅持黨、國家和人民的立場。把聽黨指揮放在首要位置,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確保在任何時候都做到對黨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
聯合作戰過程中往往涉及多個軍兵種之間互相配合統一行動,這要求在聯合作戰中指揮人才需要熟悉各軍兵種基本知識。了解作戰對手的成員組成后,能夠進行相應的戰場態勢判斷和戰斗兵力布局。聯合作戰指揮人才要熟悉作戰指揮的幾個基本理念:雙方兵力對抗性、戰場態勢信息化、各軍兵種聯通性、軍事行動協同性。要強化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的作戰指揮素質,運用科學統籌方法,做到對戰場空間兵力部署和作戰行動時間規劃精準掌握。還需要不斷提高全方位主導作戰籌劃與實施的認知,保證各戰場軍兵種戰力部署形成合力,各階段作戰計劃有機銜接,最大限度發揮軍事行動中作戰協同整體威力,確保成聯合作戰目的準確、實施連貫、總體統一、指揮高效。
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必須培養分析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在軍事行動過程中,做到客觀分析現場狀況,結合實際進展反饋,不斷提高軍事思維能力。聯合作戰指揮人才要有能夠洞悉軍事變革動向的戰略眼光。思考問題要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綜合平衡各類矛盾訴求。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的核心能力,在于掌握和指揮作戰,實質上就是能駕馭戰爭打勝仗的本領。要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克敵制勝的全局觀念,強調全局謀劃、統籌謀略的意識,使決策快速、準確、高效地進行。
創新意識是創新的先導。聯合作戰指揮人才要有創新意識,不斷求知,在實踐中勇于開拓創新;同時,把學過的知識積極轉化為實際應用,尊重科學和客觀規律進行創新創造。在軍事行動過程中,不斷創造帶兵新法、訓練新法、戰術新法,當好打仗的“設計師”。聯合作戰指揮人才要在理論上實現創新、在戰法上實現創新、在指揮方式上實現創新,借助創新能力在部隊建設中提高效益、在作戰指揮中提高效益。
目前院校與部隊聯合開展辦學訓練,是軍隊院校實戰化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6]。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的培養規劃需要自上而下設計。首先,聯合作戰參謀部調研探討制定聯合作戰指揮人才職業能力和培養總體需求。其次,各級機關要加強對聯合教育訓練工作的指導、規劃和政策支持,促進部隊訓練與院校教育的緊密合作,制定出全軍聯合教育訓練的總體方案。制定聯合教育培訓工作規范,科學配套,操作性強,確保聯合訓練任務能夠有條不紊、有計劃、有保障地實施。最后,聯合作戰指揮學員一旦進入崗位,根據能力標準高低和成長經歷劃分不同批次進行培養,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訓練或強化訓練,為不同崗位提供各種級別的任職和晉升培訓,確保訓練層次分明、各階段之間銜接緊密。采取貼近實戰、野戰化等方式訓練,模擬戰場環境、熟悉作戰流程,使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規劃高效提出,有效落地。
根據聯合作戰人才培養層次分明、注重分階段培養的特點打造相適應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設計中要劃分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軍事專業領域課程要涵蓋各軍兵種訓練科目,重點加強聯合作戰指揮理論學習,重點研究增強作戰體系和力量構成、作戰力量部署和戰場運用等問題,培養作戰指揮和協同作戰的方法,做到理論研究在實際行動中靈活運用。注重加強對聯合作戰戰例(案)、想定作戰、綜合演練等知識的學習,在學習中做到融會貫通。
為聯合作戰人才培養打造一支業務能力強,結構更合理,教學水平高、師德師風好、思想政治硬的師資隊伍。首先,提升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水平,不斷強化聯合作戰理念更新,借鑒實踐經驗提高理論素養,熟練掌握聯合作戰的基礎知識和作戰理論,熟練掌握指揮和運用聯合戰場兵力和熟練運用聯合作戰訓練方法[6]。其次,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的結構。制定相應人才引進計劃,由院校專家、外聘專家組成領軍隊伍,對聯合作戰人才培養教員隊伍進行指導。最后,不斷更新教師隊伍的聯合作戰培養方法,采集分析聯合作戰人才培訓后到部隊崗位履職經驗和問題,分批組織院校師資隊伍到軍隊交流調研,提升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7]。
聯合作戰人才培養要注重過程激勵、任職經歷和考核評價。首先,注重精神物質激勵。要提高聯合作戰人才的心理滿足度和自尊心,多角度、多層次地用情感留住人才。要綜合考慮聯合作戰人才實際需求和家庭生活狀況,特別是在他們遇到福利待遇、住房安置、家庭成員就業和子女就學等方面的實際困難時,一定要切實為他們排憂解難。其次,增加任職經歷。聯合作戰指揮人才至少要有三個方面的實踐經驗,分別是:院校中高級培訓;不同軍兵種任職經;聯合訓練等軍事活動[8]。讓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在不同崗位任職中歷練業務本領。第三,考核評價。建立和完善考核機制,注重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性資料采集整理,準確反應人才培養過程基本素質和業務能力,打造全過程、多層次、多角度考核評價模式。
我軍要著眼于發揮戰區在聯合作戰中的作用,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特點的體系完備的聯合作戰法規體系,形成以《聯合作戰條令》為核心的聯合作戰條令群[9]。持續推進我軍聯合作戰法規制度建設,適應各軍兵種和戰區各特點,依法加強監督,提高整體作戰能力。
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指揮調度多軍兵種力量,是戰斗力生成的關鍵。從科技發展、順應軍事變革、適應職業特點三方面分析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總結了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必備的政治素養、聯合作戰、軍事思維和創新意識,從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發展規劃、激勵任用和法律保障五個方向探討了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路徑。確保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戰場上,業務素質超常,協同作戰意識好,作戰指揮能力強,提高新時代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