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婷
人格是人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和社會活動中產生和形成的,是一個特有本質的存在狀態,是一個人的精神形象。它反映了一個人特有的綜合素質。優秀人格培養就是在與社會發生的聯系中,逐步形成具備個人特色的人格和個性,從一個自然人轉變成為社會人,并通過從社會中所獲取的資源不斷內化自身的過程。青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習近平指出,“當代青年面對著深刻變化的社會、豐富多樣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進行有力引導”[1]。這就要求我們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不斷促進當代青年人格的正向發展,培養出具備優秀人格的青年,從而滿足當今社會對青年人格發展的要求。
家庭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境之一,也是青年優秀人格培養的最初場所。家庭環境對青年人格的培養和自我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家庭隸屬于社會,家庭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是社會主流文化的反映,同樣家庭也具有相對獨立性,這種獨立性既有可能促進青年更好地適應并融入社會,也有可能會對青年產生反向的作用,甚至影響青年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從而危害社會。具體而言,在對當代青年優秀人格的培養過程中,家庭環境的阻力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家風不正。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在長期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能影響家庭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行為方式、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并且這種風格會代代相傳,延綿不絕,這就形成了家風。家風不正意味著青年從出生開始接受著不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和影響,且這種影響是不易發生改變的。第二,錯誤的教育觀念。錯誤的教育觀念一方面來源于父母在教育認知上的壁壘,另一方面來源于父母對子女錯誤的判斷,不能夠因材施教。第三,家庭觀念淡薄。家庭觀念淡薄往往跟個體小時候的經歷有密切的關系,表現出不愿意跟自己的家人交流,也不想對這個家庭付出什么責任,沒有家庭群體意識并且也無法從中獲取家庭支持和溫暖。這些不同形式的家庭阻力都會影響到青年優秀人格的培養。
立德樹人是學校的根本任務、立身之本。作為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場所,學校對青年優秀人格培養所起的作用無疑是巨大而深刻的。但由于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有時不能保持同步,因此從學校這個社會化專門機構走出來的青年一代,部分存在人格障礙,具體表現就是與社會脫節并無法融入社會。在人格特征上,就有可能被社會主流文化所排斥。具體而言,在對當代青年優秀人格的培養過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學校環境的阻力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的鏈接性較為薄弱。個體從幼兒時期到青年時期,學校生活早已融入到個體的成長發展中。第二,育人工作未落到實處。育人除了教授知識外,更應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雖然,現在不同學段不同層次學校都加強了學生德育方面的工作,但是部分流于表面形式,育人工作不夠理想。第三,學校教育偏向功利性教育,沒有全面體現其多重功能和價值。學校教育雖為適應社會發展進行了有效改革,但是針對某些問題依舊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總體來說,學校教育的部分問題是當代青年優秀人格培養的阻力之一,對青年的人格影響是深遠的。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培養青年的優秀人格。基于此,社會環境的阻力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文化碰撞產生的阻力。對外開放使文化之間的碰撞不可避免,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許多傳統文化在現在依舊主導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如果無法調和會造成價值觀體系的混亂,這種文化碰撞所產生的阻力在某種程度上會衍生成社會成員優秀人格培養的阻力。第二,大眾媒介輿論產生的阻力。在互聯網時代,個體每天都會被各種信息以及輿論所包裹,信息輿論中裹挾著各色的價值觀,對許多個體的思想觀念造成一定影響,使部分社會成員價值觀混亂,尤其對處在青年階段的個體。第三,社會經濟環境所產生的阻力。當社會經濟環境較好的時候,人們物質水平滿足后,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才會更加關注。當社會經濟環境蕭條的時候,人們的關注點就會放在對于物質的追求上,往往就忽視精神方面的追求。
人提高認知可以讓我們做出更優的決定,幫助我們在壓力狀態下更清晰地思考。第一,提高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個體已有的人格會對以后的優秀人格培養和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我們只有做好了當前的工作才能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和前提。第二,增強自我控制力。自我控制力意味著自己對價值觀和社會行為準則有著自我清晰地認識,能夠在面對誘惑和各種困惑時堅持自我。當代青年面對的社會環境復雜而多變,更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控制力才能夠促進自身優秀人格培養。第三,提升自我思想觀念。當代青年要清楚認識到優秀人格培養的重要性,優秀人格培養意味著自己做好了認識社會并適應社會的全方面準備,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更好地融入社會,為自身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支撐,也能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外在環境在優秀人格培養這個過程中可以看成是個體所處的環境的總和,外在環境一般來說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職場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實現外在環境的有機統一,要做到以下方面:第一,以家庭環境為根本。家庭環境對個體的影響更為長久和深遠,既使個體成年后脫離原生家庭也在某種程度上被原有家庭的觀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所影響且長久難以改變。家庭環境的影響是貫穿到個體整個生命歷程中的,是不可逆的。第二,以學校環境為核心。學校環境是個體集中接受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培育的專門環境,它一般在個體幼兒時期至青年時期這個階段發揮自身功能,雖然它是階段性的,但是對個體的影響是巨大的。第三,以職場環境為重點。職場環境是個體可以自主選擇且成年后才接觸的一個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的教育就是為了使個體更好地適應職場環境,從而滿足個體在社會上生存的基本要求。第四,以社會環境為主線。無論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還是職場環境,社會環境都會如影隨性,夾雜在其中。社會環境會影響到其他各環境的功能,也會在一定意義上主導整個外在環境的有機統一。
青年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就要沖破各種阻力從而達到優秀人格培養的理想狀態,這就要構筑一個理想的優秀人格培養模式。第一,從個體角度出發。首先,個體需要具備一個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心態,當遇到失敗時,良好的心態可以讓個體找出問題并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完成既定目標。當遇到困惑和迷茫的時候,良好的心態可以撥開迷霧,尋找到方向。當遇到誘惑時,良好的心態可以堅守底線。其次,個體需要認清自我并勇于擔當,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個體容易迷失自我從而選擇錯誤,對自身清晰地定位可以讓個體在自我發展的道路上選擇合適的方向,勇于擔當的底氣可以使個體掌握好自身方向。第二,從社會角度出發。首先,占領好輿論高地,引導積極的正能量的社會價值觀。其次,優化社會環境,堅決抵制社會的不正之風,清理不利于社會發展并影響社會成員發展的糟粕,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那些處在價值取向和判斷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的青年,人格是屬于加速發展的過程,用思想政治教育來來促進當代青年的優秀人格培養從以下方面來進行:第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在優秀人格培養觀念上的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環境變得復雜多樣,優秀人格培養的過程又是一個與社會環境極為緊密的關系的存在,因此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才能夠滿足當今社會對青年優秀人格培養的實際要求。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內容上的不斷豐富。因為優秀人格培養是更加凸顯個體人格的一個社會化過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該對個體有關的內容不斷豐富來促進個體的發展。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上的革新。如果說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基礎,那么能否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看所應用的方法和方式是否得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方式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相匹配,也要與思想教育的對象相適應,青年群體思維活躍且創新性強,因此要結合青年群體的特點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方式進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