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根白嘎拉
回望人類歷史的發展,人與自然較為和諧共處的階段是原始文明時期。隨著人類的認識水平的提高及經濟的快速發展,迎來工業革命。人類想要征服自然的思想占領了統治地位。隨后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人類開始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中國步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態文明思想。深刻把握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對于理解踐行黨的思想理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在馬克思看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自然的發展離不開人類,形成了有機的共同體[1]。但是當人類的實踐活動違背了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時,自然會以特有的方式對人類進行報復,比如自然災害等。人類的生活依賴于自然所提供的生活環境,因此我們要尊重和服從自然法則,慎重地利用自然所賜予的寶貴資源,才能與自然實現和諧共處。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延續了馬克思生態觀的核心思想。
黨的幾代中央領導人都根據當時的國情,提出了有關生態文明的理論方針。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強調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實施植樹造林防沙的工程,對改善沙漠化作出了莫大的貢獻,同時還重視水土流失的危害,為治理土地土壤問題積淀了經驗。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意識到經濟增長帶來的環境問題,提出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采取了制度與法律相結合、環境保護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等措施。20世紀90年代中期,環境惡化嚴峻,江澤民提出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黨的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間,胡錦濤重視提高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科技的發展與創新。這些優秀的生態文明思想給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
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人類能夠生存繁衍的必要因素。自然界一旦被破壞,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和能量將會受到損害。從根本上反對以人類為中心的唯利是圖之心和肆意妄為的行動,改變人與自然相對立的觀點。但也并非退回以自然為中心的順其自然和無為而治,斷章取義地反對發展,而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與保護自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既相互作用又相互滲透。既要肯定人對自然環境的有效開發和正確使用,同樣不能忽視自然對人的反哺與反噬,兩者需要和平共存。自然科學以生動的方式描繪了自然世界的無限發展的圖景,解釋了生產力是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驅動力,指出人類的生活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大自然是人類的共同家園,要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我們要珍惜自然環境,保護山清水秀,而不是過度追求物質財富,因為山清水秀本身就是最寶貴的財富”[2]。這清晰且深入地解讀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聯系。生態環境具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其生態價值,二是其社會價值。要實現這兩者的和諧共存,關鍵是要找到二者的平衡。過去,我們過于專注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忽視了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采取了低效率高能耗的經濟模式,導致嚴重的污染和資源浪費。綠色發展則是在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同時,確保經濟發展在不超過生態負荷的條件下進行,擯棄短視的功利性,使之與生態環境達到一種平衡狀態。通過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幫助人民群眾形成保護環境的新思維方式和節約資源的綠色生產方式,并為子孫后代提供“綠色銀行”。
習近平著重指出,我們需要堅持以生態造福民眾、生態服務民眾、生態為了民眾的原則,積極推動生態文明的發展,全力提升環境質量,創造出優良的生態環境,提供高品質且價格親民的產品,進一步實現全體人民共享的富裕,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建設生態文明并非易事,需要全體公眾的參與和協力,及政府管理與社會自治的有效整合,從而使所有人享受其益處。新時代倡導的生態文明理念強調了全民節約,鼓勵人們積極投身環保,號召社會大眾用實際行動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每個人都應扮演生態文明的建設者、保護者的角色,同時也是見證者、受惠者。
習近平明確表示,“我們必須明白,山水林田湖草沙構成了一個生命的共同體”[3]。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整體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整體不復存在,部分的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起決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保護生態環境,但是生態失衡的問題依然很嚴峻。整個國家的生態環境就像一局棋,必須建立系統性的思維,既要從整體上進行考慮,同時也要關注每一個部分的情況[4]。習近平強調,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分割式治理,要由系統的思路對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資源進行協調保護與綜合修復,保障好自然資源,治理好環境污染,建設好生態環境,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活環境。
習近平明確指出,只有在全面的制度保護下,環境保護才能順利進行。環保的長期發展主要依賴制度從基礎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個大型且復雜的體系,如果要將其制度化,必須設立相對應的責任監管體系。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大體上包括三類制度。一是要建立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機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具體性的法律法規,尤其是針對故意破壞環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各種違法行為而建立的法律法規,要做到高度完善、系統,使各類有損于生態環境的大小行為都不能逃脫法律的問責追責。三是根據現實,針對不同生態環境問題要科學合理地制定各種具體性的保護制度和修復制度,而且在這些制度的制定和實踐過程中,要注重保護修復制度之間的協同性、互補性。為此,為了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要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立場,全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當前,全球化是歷史趨勢。全球公民和中國人民群眾都向往一個健康的環境,而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同時也關乎于我們人類的前程。因此,各個國家都無法無動于衷,不能只考慮自身,而是應當同舟共濟,共同進發。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的繁榮推動世界繁榮,世界繁榮又將惠及中國”的原則,爭取實現全球公雅的愿景。主張所有國家都應該秉持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共同推動全球的生態文明建設,一起建設美好的家園。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也設定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以提高國家的貢獻度,對抗全球氣候變化的嚴重挑戰,展示了大國的風范,并從全球的角度規劃生態治理。通過共同建設來實現共享,通過共享來實現互通。一起尋找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提出全球協同發展的理念,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盡一份力。
“美麗”一詞是在黨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之后又增加“美麗”一詞,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增加了新的活力。建設和實現“美麗中國夢”需要把經濟生產與人的行為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以承載的范圍之內,給生態環境留有一定的恢復空間,讓自然生態環境成為取之不盡,用之有余的寶庫。實現美麗中國夢,落實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它以持續發展為導向,以有序并穩步的方式推動生態建設,體現了中國的智慧。中國生態文明不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有了轉折性的變化。一方面,中國勇于承擔國際責任,加強沙漠化綜合防治,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種草、節約物質和能量資源,減少環境有害物和廢棄垃圾、治水興利、強化安全治理、改善環境質量。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打造綠色清潔的美麗中國。
習近平明確表示,全人類共享一顆星球,生活在歷史過去與現實現狀交錯的時間空間當中,我們的命運越來越密切相連,相互依存。在目前面臨的嚴峻生態環境挑戰、全球氣候變暖、森林資源逐日減少、淡水短缺,以及生物物種面臨的快速滅絕等多重問題下,各國應積極行動,承擔起應當有的責任,而非把問題推諉他人。我國積極地參加全球環境治理,對世界共享了我國的經驗,同時也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人民群眾共同的努力,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同面對和合理解決環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