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榮
真理是標志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價值是指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意義關系,即具有一定屬性的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有用性。真理尺度是指實踐過程必須按照實踐客體的客觀規律進行,必須按照客體的本來面目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價值尺度則是指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自身需要和目的的尺度。
我們必須認識到任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同時遵循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例如建造房屋,我們的實踐活動需要按照建筑材料的具體使用規則,需要在一系列的客觀規律的框架內規范進行。但同時房屋的建造是為了人類的居住使用,就必須考慮到采光、通風等情況,這樣才能建造出安全穩固又適宜人們居住的房屋。若無法同時滿足,則會成為一次失敗的實踐,還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
真理原則側重客體性原則,外在尺度,是主體趨向于客體。客體性原則即是指人們的實踐活動必須要符合實踐客體的客觀規律和規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符合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律,遵循了客觀性原則即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決議》正式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成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那么如何提高生產力的發展?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為解決這一矛盾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的觀點。那么,發展生產力為何一定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呢?生產力在教科書上給出的定義是主體改造自然的能力?;旧蠌淖匀魂P系理解,但是沒有加入人的社會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生產力應被理解成為人們的共同的勞動活動方式,其中不應該少了人們的社會關系。所以,要想提高生產力必須要擴大人們的生產交往活動,縱觀歷史發展,世界上哪一次的工業革命不是在不斷擴大的社會化的生產活動中推動的。人類社會只有在不斷推進分工和交換的普遍化中,促進社會關系的全面性,生產力才會得到提高。
真理尺度的統一性原則即指人們實踐活動的目的雖不相似,各有不同,但是必須要遵循統一的客觀規律,即真理的一元性。我國的經濟體制從現實層面出發,一方面不能是完全的計劃經濟,實行計劃經濟曾經在蘇聯以及一些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都有過嘗試,但是由于高度指令性,勞動者的勞動活動十分束縛,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不高,缺少商品交換和社會交往活動,沒能促進人們的分工和交換,也就無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然也由于我國當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也不能夠提前就用到未來社會的經濟手段,這是與我國社會發展狀況極為不符的。另一方面,我國的經濟體制也不能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完全的市場經濟的弊端已經在資本主義社會充分表現出來,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就會面臨無比尖銳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因為勞動的異化使社會貧富差距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越拉越大。這也與鄧小平理論的社會主義的本質理論完全不同,如若選擇這樣的生產方式只會偏離航向,離社會主義發展的初衷與目的越來越遠。
從社會發展來看,社會發展最基本的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而其中最重要的矛盾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生產力則對社會發展起著絕對性作用。生產力三要素包含勞動者、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其中,勞動者是最活躍的要素,是實踐的主體,也是人類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在面對當時社會最客觀的現實面前,唯有變革經濟體制才能發展生產力,而唯有人民群眾才能夠推動社會變革,推動經濟體制變革。理論來源于實踐也必須回歸實踐當中,因此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1980年,我國最早的深圳經濟特區設立,這是黨和人民群眾共同摸索共同努力下的一次重大嘗試,率先進行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梢哉f,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沒有人民群眾的參與就不可能會有改革的一次次成功。因此,經濟體制的變革凸顯了人民性,人民在實踐中推進,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現,在實踐中糾正。
一方面,經濟體制的變革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手段。鄧小平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實踐經驗經過多年的探索和不斷的努力對“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給出了科學的回答,“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编囆∑街赋鲐毟F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應當是消滅貧窮。我們必須了解到人民是價值的主體,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同時也是享有者,人民富裕是我們實踐的最終目的,分好蛋糕的前提是做大蛋糕,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則是通往最終目的的手段,這個目的是從我國最根本的人民立場出發的。另一方面,實現共產主義理想是我們的終極理想。共產主義的實現并非只是存在于理論中,并不是馬克思出于對無產階級的同情而給與的期許,它是根據客觀規律給出的科學結論,是由于剩余價值理論和唯物史觀的建立從空想變為了科學。但是實現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我們必須經過很長的歷史時期,在社會主義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會實現。
在實踐中,價值尺度的實現即作為價值主體的人的需求和目的得到了滿足,那么這個實踐則是一個成功的實踐。任何實踐想要獲得成功就一定是遵循了相關的客觀規律,否則成功了也只是偶然。放眼國際社會,列寧本想在十月革命之后依然沿用之前取得成功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但是他在正確估計了當下的形式已與之不相符,從當下俄國的國情實際出發,頒布了新經濟政策,穩固了社會生產,鞏固了蘇維埃政權。在變革我國經濟體制的實踐中,必須要從客體向度而非主體向度去理解,遵循一系列的社會發展的外在尺度,如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必須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等,歸根結底就是只有從現實出發,從客觀事實出發,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真正將社會主義價值原則即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社會主義民主、社會平等在內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優越性體現出來。
第一,相互制約。一方面,認識指導實踐,人們對于真理的掌握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實踐水平,從而制約價值尺度的實現。在世界范圍內的很多社會主義國家是因為片面的理解馬克思主義,沒有結合本國的具體實際最終走向滅亡。另一方面,以人民為主體的價值尺度也制約著真理尺度,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使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沒有跳脫社會主義的基本前提。第二,相互促進。一方面,真理的不斷發展推動價值的實現。在實踐過程中,正是因為對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我們對于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從而使實踐更能適應人類自身的發展需要,形成良性循環,再繼續促進兩個尺度的持續發展,加快實現我們的終極目標。另一方面,價值的實現也會推動真理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可以理解成手段,價值尺度則為目的。在借助手段實現目的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的問題,例如一些經濟特區的建立使得貧富差距變大;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的占比上升,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生態環境問題以及就業教育問題等都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過程中逐步顯現,在實踐中對于問題的解決會使我們加深對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每一個小目標的實現也會讓我們投入更大的熱情去探尋真理。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是真理尺度與實踐尺度的辯證統一。鄧小平同志站在時代的高度提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它包含著從我國客觀實際出發的真理尺度,體現著實現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性與客觀性,也包含著從人民立場出發充分發揮人民的主觀能動性的價值尺度,體現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主體性和目的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也應當始終堅持兩個尺度的辯證統一,才能夠不斷地推動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