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雪峰
隨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對民族團結的功能性作用日益顯著,如何加快形成全社會的教育合力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少數民族地區應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整體謀劃,精準出擊。學校教育是完善人格的關鍵時期。教育對象是正處在生理、心理迅速發展和突變的轉折時期的大學生,他們正面臨著急劇獲取知識和增長才干,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重大挑戰,所以應作為重點培養階段。在此時展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能夠鞏固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理解和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義,激發他們的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情懷,承擔起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使命和時代重任。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更是中華兒女向心力、凝集力的體現,是向外展示的中華民族最強音,所以如何呈現出一主多元的意識形態局面是民族地區教育的一大難點,也是全國教育 關注的熱點。民族地區學校教育是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的搖籃,作為民族地區的教學實體,有著極其特殊的實踐功能與價值,所以應積極承擔起對大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重要責任。中華民族歷經千年動蕩,在分分合合的磨礪中形成了多元統一的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各民族在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中心理、社會、制度、政治、文化等層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識性的集體身份認同[1]。但是大學生對這種認同往往是基于個人實踐的理解,由于大學生的感性和理性認知還處于雛形時期,所以會出現由于理解不夠而導致認同不堅定的情況。所以,在大學階段就開始相應的專門課程或者內容滲透學習,將大學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深度融合,讓學生從不同課程不同角度去接觸相關內容,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把握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掌握發展的脈絡,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當今時代的現實作用和重要價值,并且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相關內容,勇于承擔使命,弘揚中國精神。
大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族地區大學教育更是教育的前沿陣地。教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需要融匯和整合。民族地區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在立德樹人總目標的引領下,結合民族教育的特色內容,讓學生知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該怎么做。然而,當前民族地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尚不完善,反思其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方面仍然面臨著很多困境,需要進一步研究和進步。
當前,民族地區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存在著內容模糊化的問題,最突出表現就是沒有一本完整的貫穿學生學習生涯的教材系列。由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偏向于政治領域,所以教育的載體大部分交給了各學段的思政課,但是思政課有自己的內容需要學生學習,無法大篇幅地涉及其他內容,不能完全承擔起傳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任,導致學科知識分化嚴重,無法明確側重點,內容理解不清晰。其次,確定“講什么”“怎么講”“在哪講”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重難點,厘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是將其融入教材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編撰教材的靈魂,沒有靈魂也就完不成培育任務,也撐不起維系民族團結和國家認同的使命。
民族地區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一體化程度不高,部分學校各自為政,課程內容分割情況明顯,沒有由淺入深的教育過程,忽略了學生的真實需求等。從縱向順序看,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主要以德育課教師講授為主,只注重淺顯的情感方面。對于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不重視,所以無法將情感和認知聯系起來,達到培育的效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需要強調整體性,一方面需要專門課程,另一方面需要以歷史、思政等各學科加以輔助,形成一體化的教育教學體系,但是由于實際情況的約束,還無法到達這種水平,任重而道遠。
教育方式上,如何更好地針對大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按階段分步驟地推進和完善是一個重難點問題。目前,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沒有一個完善的課程體系和科學的教學體系,這就導致教育方式也存在著缺陷,導致學生接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不連貫、不清晰,針對不同階段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所以無法形成相互貫通、有序銜接的教育體系。其次,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過于僵硬化,只局限在課堂中,忽略了學生的真實需求。在學生的校園生活中,除了課堂以外很難在休息休閑時接觸到相關內容,教育方式固態,缺乏生活氣息,形式化現象嚴重,無法讓學生真正地從心底里認同這一理念。其次,教師隊伍建設不到位的問題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導致教師的專業性程度不高,自身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不夠,無法有效有趣地完成課堂教學,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各族兒女的共同努力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然成為了新的時代命題。顯而易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被國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學校是主陣地,承擔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重要使命,如何更好地完成這一歷史重任,需要科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把教育抓實做細。
要完善課程體系,豐富課程內容。大學是承上啟下的階段,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民族地區學校教育應健全相關課程體系,打造獨特完善的教材,要聚焦教材內容,全面考慮,在科學可持續的基礎上,堅決抵制狹隘的民族觀,將學生的真實需求放在教育第一位。將本民族特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結合,孕育學生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在克服認識局限的基礎上,引導鼓勵學生多了解國家其他地區、民族的基本概況,加深認知,培養民族自豪感,國家榮譽感。其次,要建設獨立課程并配以其他學科滲透,教材是載體,課程是陣地。大力發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結合,從內容深度和廣度上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
民族地區應以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為總目標,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民族學校辦學特色目標有機結合[2],并且在目標體系的引導下,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一體化的建設,整體謀劃,協同推進。民族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化建設屬于系統構建,而系統觀念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所以要從縱橫兩方面構建教育體系。從縱向來看,要深刻認識各學段學生的特性。在培育中,將知識的獲得變為情感的積淀,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真正地鑄牢。從橫向來看,要明確學校內部分工與外部分工,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責任主體明確化,不同的主體承擔不同的任務,以學校為軸,輻射社會各領域。學校從來不是一座孤島,學校教育始終是與社會大環境相聯系的,并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所以說,要構建開放的、與時俱進的教育體系。
要明確教育方式,達到更好的培育效果。師資方面,要構建以點帶面,模仿“先富帶后富”的方式,通過外出培訓、校內培訓等形式,打造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主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內容教學,再通過他們這個“點”帶動整個學校的“面”,先培育教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然后科學地有針對性地對民族地區學生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由于是少數民族地區,基于多元的文化背景,可以多展開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進行教學。例如,可以展開蒙古族“搏克”摔跤活動,通過活動認識民族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充分運用民族地區豐富文化資源,讓學生開闊眼界,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在全學校營造起良好的氛圍。其次,要挖掘網絡資源,充分利用網絡來構建一個全新的教育環境。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學校、教師應把握好網絡內容的尺度,將各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展現給學生,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以啟發性、思辨性為主,讓學生主動地去理解去思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樣才能在固本培元的基礎上,達到更上一層樓的效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時代主題,將指引新時代青年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民族地區學校應該大力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入校園,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與情感認同,為中華民族的未來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