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明 戚麗影
【摘要】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是會計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對學生未來就業十分重要。要想保證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授課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課程教學改革,以達到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教學目標 授課方法 考核方式
(一)地位
《中級財務會計》是會計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依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最新規定,主要介紹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企業基本經濟業務的確認與計量方法,以及財務報表的編制方法,為學習會計學專業的其他課程和從事財務會計及相關工作奠定重要基礎,為后續《高級財務會計》《審計學》《稅法》等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該課程以對外報告的會計信息生成為主線,對六大會計要素的核算方法進行詳細說明,最后以財務會計報告為總結,是會計學專業知識結構中的最重要的主體部分。在會計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該課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1]
(二)特點
1.知識量大
中級財務會計是在基礎會計課程基礎上學習的一門課程。基礎會計中已學習了資金籌集、供應過程、生產過程、銷售過程、利潤計算及分配業務的核算,而中級財務會計是針對每一個環節會涉及的具體內容展開進行講解,主要從六大會計要素的角度出發,如資產中會詳細講解貨幣資金、存貨、應收款項、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投資性房地產等資產的初始計量、后續計量,知識點既細又多,學生單純從理論的角度出發理解起來有些困難。
2.應用性強
中級財務會計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聯系十分密切,也就是該課程所包含的內容基本能夠涵蓋一般企業的80%-90%的經濟業務,該課程學好,對實際工作十分重要,該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同時該課程內容涵蓋了中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考試的相關內容,這也足以證明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是高端人才所必須掌握的會計知識,也就是其應用性極強。
3.及時更新
中級財務會計課程內容依托于《企業會計準則》。當企業會計準則新增或者修訂的時候,課程內容會隨之變化。比如,三類金融資產劃分的標準、初始計量、后續計量、收入的五步法模型、特定交易的會計處理等內容進行了修訂,授課教師應及時進行知識更新,以確保學生所接收到的知識為最新知識。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一些高校講授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師可能沒有足夠長的教齡,或是沒有企業實際工作的經驗,因此,沒有辦法在主觀意識上認識到該課程的培養目標及教學目標。授課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的不明確性,致使課程講授只注重了知識講解,沒有關注能力培養,出現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可能使得學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學習過于死板不靈活,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更加不滿足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2]
(二)注重理論學習,忽視實踐鍛煉
以某校的培養方案為例,以前中級財務會計上與中級財務會計下課程分別是80課時,現在培養方案修訂后的中級財務會計上和中級財務會計下課程的課時分別為64課時,由于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知識內容較多,教師上課以完成既定講授理論知識講授為主要目標,并沒有多余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實踐。因此,只注重理論而忽視實踐的教學,會使得理論與實踐脫節。即使有些院校存在基礎會計模擬實訓、中級財務會計模擬實訓,但該實訓基本為某一類型習題的練習,并且指導教師在實訓過程中仍然充當講解理論知識的角色,學生仍主觀地側重于對理論知識的檢驗,沒有關注該實訓題目背后的實操邏輯,同時負責實訓的老師缺少企業工作經驗,對于實訓課的講授過于流于形式。
(三)授課方法單一
現在多數高校中級財務會計的授課方法仍然采用傳統的講授法,年輕老師可能采用板書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授課方法,年紀稍大一些的老師不擅長做PPT,可能會直接采用板書進行知識講授。線下授課時,教師能夠通過學生的課堂反應,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但線上授課時,若不增加新式授課方法,很難保證學生對知識的接收質量。
(四)考核方式過時
現階段,多數高校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考核仍然是以期末考試的試卷成績為主,平時考核成績為輔。平時成績一般由課堂出勤情況、筆記記錄情況、課堂表現情況、作業上交情況及準確率幾個部分構成。但該種考核方式得出的平時成績并不能反映學生的整體平時表現情況。
對于出勤情況來講,尤其是若采用線上授課,教師沒辦法保證簽到的學生是在認真聽課還是用設備掛課。若為線下授課,一般學校會處于封閉管理,上課時間學生除了上課沒有更多的活動空間,因此,學生的出勤情況不會存在太大差異。
對于筆記記錄方面,教師之所以將筆記作為平時考核的一項,只是希望通過筆記記錄情況判斷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程度,并希望他們能夠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教師沒有時間每節課檢查筆記,一般是每個學期檢查幾次,在收筆記之前就會有同學臨時抱佛腳,借其他同學筆記抄襲,因此,筆記部分成績基本趨同。
對于作業正確率來講,首先很多同學善于利用網絡資源,查找作業題目的正確答案,查不到答案的就找學習好的同學的作業借閱。因此,只要學生能保證按時上交作業,則學習好的同學的作業成績與學習差一些的作業成績差異并不大。
對于課堂表現部分,多數教師采用提問的方式與學生互動,針對學生回答問題情況給出其課堂表現成績,但一般多數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授課時間緊、任務重,沒辦法拿出過多的時間提問到每一位同學,這也是傳統考核方式的弊端。
對于試卷考核部分,主要還是針對理論知識進行考核,難以針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進行評價,很可能造成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后果。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值得引起重視。
(一)引入OBE教育理念
OBE理念是指成果導向教育。OBE教育理念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果,即教育首先應明確要達到的目標。這樣能夠彌補一些教師對教學目標了解不深入的弊端。根據OBE教育理念,應該先明確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明確培養目標后再反向倒推出適宜的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所教授的課程內容的側重點。在所教授內容方面,基于應用型高校本身的特點以及OBE教育理念,應關注實踐教學,增加學生的實操能力。在教學方法方面,應改變原有的填鴨式教學,增加教學的趣味性、互動性,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避免純理論知識講授的枯燥,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在考核方式方面,應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將考核方式多元化,不再是一張試卷定成敗,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學習,還應注重其能力的培養,明確教學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該目標。[3]
(二)引入校企合作模式
學校可與各種類型的企業達成校企合作協議,將校企合作模式引入校園。首先,學校可以通過這種合作模式,邀請校外合作企業的專業人員到學校內講授實訓課程,這能夠彌補部分教師缺少實務經驗的不足,讓學生感受到課程所學知識的靈動性,使其對所學知識更加感興趣,提高學習的興趣。若條件允許,也可安排一定的實踐學時,讓學生到企業去參觀學習或實習,真正去觸摸真實企業。其次,學校可以邀請校外各行業專家來學校舉辦講座,這樣學生也能夠通過專家的經典案例分享,更加真實地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引入校企合作模式也更加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方向。
(三)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不應僅采用傳統的板書加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可以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課前學生通過線上的PPT、微視頻等資源,明確本次課程學習的重難點,帶著問題來上課,在聽課時能夠更加集中注意力,并且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知識龐雜,通過課前微視頻的學習,也能夠對本次課所學內容的基本框架有所了解,幫助學生理順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課上教學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可以通過線上平臺發起主題討論、小組討論、選人、搶答、問卷、隨堂練習等活動,增加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同時根據同學的回答總體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方便課程講解進度的安排。課后可以通過線上平臺發放課后作業、練習題等,既減少了資料打印所浪費的紙張,教師也能夠在家完成線上作業的批閱,同時線上平臺針對客觀題能夠自動完成批閱,可以減少教師作業批改的工作量,線上平臺還能夠針對學生的答題情況,給出分析報告,直觀地反映學生各題目的得分率,能夠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四)更新考核方式
傳統的考核方式特點為簡單、易于統計,但平時考核成績不能充分反映學生平時學習情況,期末卷面成績不能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建議采用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卷面成績的方式進行考核。其中,平時考核部分不完全按照傳統方式進行考核,比如課堂表現成績根據學生在線上平臺參與主題討論、搶答、選人、問卷及隨堂練習的正確以及及時情況予以評分,這樣能夠充分反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實踐成績按照學生參與實踐部分的積極性以及實踐成果予以評分。卷面成績按照學生答題情況予以評分。以上三個部分共同反映了學生平時課程參與情況、實踐能力、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等幾個方面的綜合情況,以此確定的學生成績更加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點,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五)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一方面取決于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取決于教師的專業能力,一個基礎扎實的老師,可以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可以選擇去企業掛職鍛煉,更多地了解實務,只有教師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在授課時更好地找到著力點。除了掛職鍛煉,老師還可以選擇去其他學校進修,學習更高層次院校的授課方式。教師還可以選擇參加一些職稱以及執業證書等相關考試,在夯實自身理論基礎的同時,可以更好地將課程內容與證書考試相融合,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相關證書如何學、如何考、有何用,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職業規劃,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高新陽;史琳;馬春燕.教學目標引領下的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為例[J].商業會計,2022,(9):126-129
[2] 和家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會計,2021,(20):148-150
[3] 時軍;周園.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基于OBE教育理念[J].新會計,2021,(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