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鳳蘭/文

在重慶長江電工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有一群人,常年在“一帶一路”沿線奔跑,在山海間留下深深的足跡,他們,就是長江電工的外經團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外經團隊的多個項目組分赴8個國家開展建設,他們的每一次重逢、歸來和出發,講述的都是在“絲路”追光的故事。
2022年6月8日,某海外項目所有設備調試成功,看著產品一粒一粒從歡快的設備中魚貫而出,黃勇智和同事們滿心歡喜。
從2021年初項目進入海外執行階段以來,該項目組成員分五批陸續到達海外,從開箱、安裝、調試、通關一步一步推進項目建設,如今所有設備都已完成安裝調試,并于今年6月全面啟動試生產。
黃勇智作為技術專家,擔任了此項目兩個重要工序的技術小組長。他帶領30多名小組成員,負責推進兩個關鍵半成品生產線的工藝技術、生產組織和質量工作。白天,他在一線帶著大家調試設備,晚上常常在宿舍加班整理資料,消化圖紙到深夜。
疫情、高溫、缺水、風沙、遠離家人以及高強度工作帶來的壓力,49歲的黨員黃勇智都能一一化解。在項目臨時黨支部組織的一次主題黨日活動上,他說:“這些年來,我追尋著父親的腳步,常年參與公司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建設項目,有時半月,有時半年,有時一年多,想想自己工作的意義,就什么困難都能克服了。”
同事們都知道黃勇智和他父親的故事,知道那是由兩代長江人共同書寫的傳奇。那是20世紀80年代,黃勇智的父親黃發元,剛好也是40多歲的年紀,作為技術過硬的黨員,與大批同事一道遠赴非洲開展項目建設。后來,黃勇智也像他父親一樣,成長為公司的技術員,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也像他的父親一樣,隨項目組在“一帶一路”沿線開展建設。
在黃勇智的記憶里,他已6次出國參與建設項目,其中3次升級父親當年親手建設的生產線。“每當站在父輩工作過的地方,我都覺得特別親切,覺得自己與父親重逢在‘一帶一路’中。”
“我是項目臨時黨支部書記,我有責任把每一位成員安全帶回國內。”說起2021年初的歸航,姜紹國講得最多的卻是責任,對于那段日子的跌宕起伏,他只是輕輕略過。
從2019年12月出國,到2021年2月最后一人安全歸國,姜紹國帶領團隊遠赴中亞開展項目建設,期間他們先后經歷了疫情暴發、停產停工、逐步復工、項目驗收、航班熔斷的種種不易。
項目團隊的小伙伴們,還原了這段非常時期的非常經歷。
“在當時沒有任何疫苗可接種的情況下,最大的挑戰便是身處異國他鄉,既要時刻做好疫情防控,又要保證項目如期履約。”
“我們項目組群防群控,與外貿公司聯防聯控,還與外方員工攜手應對疫情挑戰,建起了戰‘疫’防火墻。”
“停工期間,我們反復消化圖紙、推算數據。復工后,又每天兩點一線加緊工作,項目如期完成,并順利通過了驗收。”
“等待回國的日子尤其難熬,有的員工心理壓力大,有的員工睡眠不好,有的員工生病需要就醫……”
作為臨時黨支部書記,姜紹國一直是大家的主心骨。他安排好大家的工作、生活、鍛煉、娛樂,還常常與大家聊天緩解壓力。
在航班熔斷、一票難求的情況下回國,姜紹國心中還裝著兩個“優先”,他要求項目團隊嚴格做到“干部員工,員工優先;黨員群眾,群眾優先”。最終,團隊13名成員分兩批安全回到祖國,沒有發生一例確診和疑似病例。
姜紹國也被評為年度“最美抗疫人物”。他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這份肯定應該屬于整個團隊。
2021年10月26日,是預備黨員陳吉德入黨一年的日子,身在海外的他,緊握右拳,再次面對鮮紅的黨旗宣誓。支部黨員從熱烈祝賀的掌聲里,分明看到陳吉德獨自逆行、奔赴海外的身影。
那是2020年12月,國外疫情依然嚴峻,公司海外項目建設到了關鍵時期,陳吉德所在項目也進入海外執行階段,是靜待還是逆行?面對艱難的選擇,陳吉德作為該項目首批唯一成員,已肩負使命出發了。“初心就應該放到困難中去淬煉。”那時,陳吉德成為一名預備黨員剛好42天。
來到項目所在地,陳吉德克服疫情風險和獨自在海外工作生活的困難,加緊與外方客戶溝通,有條不紊協調推進現場平面布局、設備定位和器具準備等工作,待第二批項目成員到達,他不僅完成了項目前期準備工作,還完成了11臺設備的安裝。在隨后的工作中,他不僅繼續推進設備安裝調試,還承擔了一個工序的工藝技術工作。在臨時黨支部組織的黨員攻關活動中,他還與大家一道,連續半個月支援瓶頸工序,終于啃下了項目建設的硬骨頭。
以夢為馬,步履不停。在追光的道路上,陳吉德們一直在出發——歸來——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