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傳播者與受眾所對應的群體不再具有穩定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就使得在全媒體背景下,傳播者的法治素養及其傳播內容參差不齊,信息紛繁復雜,致使法治信息內容出現隨性化、碎片化、道德預設、挑戰司法公正等問題。由此,如何規范法治傳播行為、提升法治宣傳水平、發揮法治傳播在社會治理中的功能成為當前普法宣傳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文章采用文獻綜述法和案例研究法,從全媒體背景入手,重點研究法治傳播的現狀,著重分析法治傳播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特點、出現的問題以及優化路徑。針對全媒體背景下法治傳播的問題,文章提出建議:在法治傳播實踐中要加強專業隊伍建設,促進行業自律,相關主體應切實提升自身的法治素養,做到準確報道;在內容創作方面要開拓求新,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做到普法與法治實踐的深度融合,不斷改進傳播模式,提升傳播共情力;在效果評估方面要避免法治傳播“蜻蜓點水”,須重視法治傳播實效,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與監督功能,構建科學客觀的法治傳播效果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全媒體;法治傳播;習近平法治思想;現狀分析;路徑優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4-0163-03
法治作為象征符號,具有巨大的凝聚力量和變革力量[1]。法治傳播是推動全民守法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法治理念轉化為法治文明的重要力量。法治信息的傳播及普及與傳播媒介、模式、策略息息相關。全媒體背景下融媒體和智能媒體的發展,為法治傳播開辟了新的道路。基于新的發展階段,應著力構建融報、網、端、微、屏于一體的全媒體法治傳播體系,拓寬傳播范圍,有機調用新媒體資源提升傳播實效,讓法治傳播在社會治理、法治中國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傳播模式轉型:從線性傳播模式到循環傳播模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媒體的生態、業態和形態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傳播形式和效果正不斷突破傳統媒體的邊界,向橫縱兩個維度進行廣域化、縱深式發展,傳播模式由單向的線性傳播向互動的循環傳播模式轉變,法治傳播格局也正從傳統的單一、平面走向多元、立體[2]。新興媒體的應運而生、社會治理格局的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正構建著政府與公民雙方平等對話的空間與良性互動的關系。在以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和以人為本的理念指導下,社會治理格局體現出共商共建共享的特征,這在某方面也重新定義了政府、公眾所扮演的角色。全媒體平臺拓寬了法治傳播渠道,使法治信息可以充分結合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能與受眾進行實時互動,這為政府和公眾提供了更為開放、理想化的平臺,由此進一步彰顯了法治傳播在循環傳播模式中的互動化、個性化、多元化特征。
(二)傳播生態轉型:從“受眾時代”到“用戶時代”
新媒體的發展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促進了信息共享和交流,拓寬了人們的社交方式和圈子。法治傳播生態的轉型促進了法治傳播傳受關系的變化。在“受眾時代”里,傳播權主要掌握在媒體機構手中,普通大眾只是信息的接收者。法治傳播在這一時期主要體現為單方面的輸出與接收。進入全媒體時代,法治傳播的主體更為多元化,在新興媒體的催化下,原本的“受眾”轉變為“用戶”。大眾也掌握了傳播信息的主動權,即在接收政府、主流媒體傳播的法治信息的同時,可以根據自身的想法對其進行二次編輯和再傳播。這充分體現了受眾在接收法治信息、表達利益訴求、爭取個人權益等過程中的角色復合性,在某種程度上也使其擁有了對媒介的反制權[3],填補了“受眾時代”信息發布者與受眾間的信息鴻溝。
(一)法治傳播的專業化隊伍薄弱
法治建設在基本完成法律制度的構建以后,還需要大力宣傳法治文化[4]。法治文化的輸出工作需要由專業化的隊伍來完成,而目前部分法治傳播隊伍的專業化水平還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開展法治傳播的主體的法律素養有待提高。目前,除了政府部門的宣傳機構人員以外,諸多自媒體也參與到了法治傳播工作中,其在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法治知識宣傳時,由于缺乏專業的法律知識儲備,只能照本宣科,不能將專業性較強的術語正確地轉化為大眾化話語,再加之宣傳過程中缺乏案例結合,因此難以展現法治傳播的親近性和共情力,難以拉近與公眾的距離。
二是法治傳播隊伍缺乏復合型人才。全媒體背景下,法治傳播需要不斷更新法治宣傳方式和內容,應適當結合AIGC、VR、ChatGPT等智能傳播技術,而這對傳播者靈活運用網絡技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政府仍舊是法治傳播中的權威主體,但一些地方政府在運用新媒體開展法治傳播時,缺少既能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又有較高法律素養的復合型人才,難以深度建構基于大數據的智能化法治傳播體系[5]。
(二)多元主體權責關系界定不夠明晰
在全媒體背景下,互聯網是不可忽視的傳播媒介[6],大眾都可以利用手中的移動終端在網絡上參與法治傳播,這對不同主體的權責劃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國在多元主體的權責劃分上仍存在一定問題。雖然信息內容服務平臺能夠制定相關規劃、對網絡中的法治傳播行為進行監管,但法治實踐與社會發展之間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導致目前的規定對不同主體之間的權責劃分關注不夠,權責關系邊界不明晰。
在互聯網化的法治傳播實踐中,國家賦予了法治信息傳播內容服務平臺相應的法律責任與義務,但在將國家規定的責任和義務付諸實踐,并向具體個人轉移的過程中可能面臨一些問題。
同時,在公私部門中多元主體的責任界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這會導致在網絡平臺開展法治傳播時平臺內部責任履行失衡,平臺責任結構混亂,相關法治傳播實踐不夠規范化。
(三)傳播內容有待改進
1.全媒體背景下法治傳播內容的碎片化
當前,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海量信息,法治信息易在快捷化的傳播中被其他快餐化的信息所覆蓋。受惰性思維、快節奏的生活模式和閱讀習慣的影響,法治傳播呈現碎片化趨勢,公眾對法治信息的獲取大多停留于較淺的層次。然而,公眾所獲取的碎片化法治信息并不能完全展現其要義所在,法治傳播效果也因此較易產生傳播的應景式“獨斷”現象。例如,在今日頭條和新浪微博平臺中,算法在進行議程設置時會將用戶點擊率高的新聞作為用戶的關注熱點置于顯著位置,這種設置會使本被大眾所關注的傳播內容越發被關注,而被其忽視的傳播內容則容易越發被忽視,在算法打造的“信息繭房”中,公眾對法治信息的獲取不夠系統化,就容易做出片面性的理解。在法治建設中,公眾對法治需要的是整體性、系統化的理解,而并不是碎片化、片面化的知識掌握,碎片化的法治信息并不能以小見大、反映全局,存在一定弊端。
2.全媒體背景下法治傳播內容的隨性化
在全媒體背景下,大眾可以利用所掌握的傳播資源對政府所發布的法治信息進行“解碼”和“編碼”,甚至可以評議相關法律職能部門、對司法條例發表意見以及評論法律工作人員。專業性較強的法治信息在此過程中可能會以更方便大眾理解的形式進行再傳播,拉近與公眾的距離,深化更多人對法律的情感價值認同,但也有可能會使處理后的法治信息變得過于娛樂化,帶有較強的“解碼”者和“編碼”者的主觀色彩,致使內容偏于隨性化和不夠理智客觀,使法律權威易因大眾的情緒波動、輿論“綁架”而趨于消解,公眾對法治話語中的傳統敬畏情感也會逐漸模糊。
3.全媒體背景下法治傳播內容的不平衡性
多元主體所創作的法治內容參差不齊,具有不平衡性。在專業素養方面,以法官、律師為代表的專業法律群體與普通公眾對法治的理解不在同一層面,所以容易導致群體間出現知識鴻溝。面對特定群體,所傳播的法治信息相較于普通大眾在自媒體平臺所獲取的內容更為優質。在大數據背景下,個性化推薦服務的興起,由于普通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對相關法治內容的關注度較低,因此在算法的操縱下,大量優質的內容反而可能會被一些嘩眾取寵或歪曲誤讀的信息所淹沒,淡出公眾視野。
(一)隊伍建設:提升法治素養,加強行業自律
“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7],法治傳播對各方工作開展有著重要意義。為了促進法治傳播的高質量發展,專業化的隊伍建設尤為必要。當今,一些自媒體言行極端,侵犯個人隱私,漠視法律威嚴;更有一些表達者由于存有預設立場,所以往往忽略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全面性,將傳播內容的重心放在對自己有利的素材上[8],進而引發“媒介審判”“媒體定罪”的現象。權利意味著責任和義務,新聞媒體的把關、政府的控制和社交媒體的自由都會影響到法治傳播的效果[9]。
多元主體在進行法治傳播時應持有專業素養,保證內容真實性和可靠性,自覺樹立法治意識,養成法治思維,正確運用手中的話語權,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范圍內開展信息傳播。
(二)內容創作:不斷開拓創新,堅持黨性原則
法治傳播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公民法治素養和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增強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這就要求法治傳播的內容要充分體現法治價值,在傳播過程中要落到實處[10]。高質量的法治傳播,能使法治從理想、抽象層面向現實、形象層面轉變,為良性互動的法治環境提供示范和方向[11]。法治傳播的內容創作應當在主題選擇、內容創作、形式呈現等方面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依據受眾特征開展實踐,制定合理的、符合大眾認知與接受規律的傳播策略,并要注重創作邏輯上的嚴謹性[12],在傳播過程中體現時度效要求。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13]。在進行法治傳播內容創作時應堅持黨性原則,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準確領悟其要點,讓內容突出其精髓要義,將法治原理與具體成就、宏大敘事與生動細節相結合,做到普法與法治實踐的深度融合,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聚焦群眾亟待解決的問題,提高法治傳播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三)效果評估:加強輿論監督,注重傳播實效
輿論監督是法治傳播的重要內容,是保證“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重要一環[14]。輿論監督主要是對持權者、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損害人民利益的新聞進行監督。法治傳播需要充分站在人民的角度進行新聞報道,反映人民的正當訴求,維護人民權益,要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與監督功能,破除不正之風,維護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此外,為了更好地落實法治傳播效果,相關主體也應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法治傳播效果評估模式,構建科學客觀的法治傳播效果評價指標體系[15],推動法治傳播效果評估結果的充分運用,確保效果評估質和量的統一,增強法治傳播效力,切實鞏固傳播成果。
新興媒體的崛起使法治傳播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全媒體背景下,大眾都可參與到法治傳播中,這讓法治傳播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此,正面、專業化的引導在傳播環境中十分重要。傳播主體應加強自律,秉持黨性原則,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正確運用手中的話語權,深入結合新興媒體特征探究革新,傾心打造精品,傳播法治信息。除此之外,相關管理部門也應不斷完善審查監督和考核機制,做好信息把關,嚴懲違法違規行為,減少法治傳播在開展過程中的無序性,以有效發揮媒體在社會治理中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夏雨.法治的傳播之維[D].武漢:武漢大學,2012.
[2] 胡菡菡.自媒體語境下“法治傳播”研究的概念使用和理論路徑[J].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13(1):221-232.
[3] 李小博.新媒體時代法治傳播的問題與路徑[J].新聞愛好者,2023(8):73-75.
[4] 王東.新媒體生活環境下的法治教育研究[D].西安:西北工業大學,2017.
[5] 付鎮鋮.人工智能普法傳播模式創新研究[J].編輯學刊,2019(2):44-48.
[6] 梅凌.互聯網與我國法治文化傳播[J].文化發展論叢,2015,8(2):3-10.
[7]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29(02).
[8] 赫克托·麥克唐納.后真相時代[M].劉清山,譯.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27-35.
[9] 張晶晶.社會治理視野下的全媒體法治傳播[J].中國廣播,2020(8):23-27.
[10] 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N].人民日報,2021-06-16(1).
[11] 熊文瑾.新媒體時代法治傳播優化路徑:以構建良性互動營商法治環境為目的[J].社會科學家,2021(9):134-138.
[12] 韓芳.基于新媒體的法治新聞傳播策略研究:以央視社會與法頻道為例[J].采寫編,2023(9):82-84.
[13] 路暢.深入宣傳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 努力提升法治傳播影響力[J].新聞戰線,2022(14):16-20.
[14] 姚澤金,聶書江.新時代法治傳播的發展方向、具體要求與實踐路徑[J].新聞戰線,2022(14):69-72.
[15] 康蘭平.廣電媒體法治傳播效果評估及提升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1):35-37.
作者簡介 熊太芳,研究方向:新聞學。